唐诗第四关怎么过(唐诗与考试52送客不能过桥头)

世间有些事情,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层次境界往往也会截然不同,此所谓眼界决定境界是也本篇所要介绍的这位进士诗人,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有趣故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唐诗第四关怎么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第四关怎么过(唐诗与考试52送客不能过桥头)

唐诗第四关怎么过

世间有些事情,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层次境界往往也会截然不同,此所谓眼界决定境界是也。本篇所要介绍的这位进士诗人,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有趣故事。

雍陶,乃四川成都人氏,大和八年(834年)进士。雍陶出身贫寒,青少年时期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虽然经常为生计所困,但是勤奋向上的雍陶,始终没有放松学习。付出总会有回报,经过不懈努力之后,雍陶终于金榜题名。据有关文献记载,雍陶金榜题名之时,已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由此看来,雍陶想必也是个屡试不第、久困科场之人。

雍陶原本就是个有才的人,金榜题名前之前就有了一定知名度。借进士及第之东风,他的才学文章更是广为人知,深为名流推重,一时间声名鹊起。这说明在古代,科举及第对于一个人的成名,推动力还是很大的。出名之后,雍陶跟贾岛、姚合等当时的著名诗人多有交往,互有唱酬之作。

雍陶曾担任过殿中侍御史、国子监博士、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刺史、雅州(今四川雅安市)刺史等官职。雍陶生性豁达不羁,大约是受不了官场的诸多限制,又或者是因为看不惯晚唐官场的乌烟瘴气、尔虞我诈,做了一段时间的地方大员后,雍陶便挂冠而去,归隐田园了。

雍陶那段眼界决定境界的故事,便是发生在担任雅州刺史期间。到任后不久,雍陶有一回到城外送客。当来到一座桥头时,属下一本正经地对他说,“大人,您送客至此可以止步,不能再往前走了。”不明就里的雍陶,就问所为何故。属下告诉他,这座桥名为“情尽桥”,按当地风俗,主人送客,到此必须止步。如果过了桥,就意味着情分已尽,从此拜拜了。

有才自负的雍陶,自然不信这个邪。他对众人说,“人世间最贵是情谊,哪里有感情穷尽之说呢?再者说,分分离离实乃人生之常态,每一次分手,都是下一次相聚的开始,没必要为之过于伤情,更何谈‘情尽’!”颇有急智的雍陶,当即取古乐府《折杨柳》之意,将此桥更名为“折柳桥”。

这还不算,雍陶随即赋诗一首,诗云:“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回到衙门之后,雍陶又自掏腰包,让手下在桥头立起一块石碑,将这首诗刻在了碑上。这座众人眼中伤情的情尽之桥,摇身一变,成了一座文化之桥、诗意之桥。雍陶的眼界胸襟确实不一般,同是一座桥,经他这番别样的解读,境界和层次立马就提升上去了。

雍陶的这首诗,很快不胫而走,成为人们争相传诵的名篇。到后来不只是在雅州,其他地方的不少人,在与亲友分别之际,都也会吟诵雍陶的这首诗,以表达离别之际的难尽之情、以及期待再度相会的美好愿望。这件事说明,一些名篇佳作,往往产生于不经意之间。唐诗的世界,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一座普普通通的桥,都能生发出这么有内涵、有境界的诗意来。

恃才傲物,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成语。意思是,有才的人往往比较容易轻视慢待别人,比如雍陶。在京城做官期间,不仅对别人,即使对自己的至亲,雍陶也多有不恭。有一年,他的舅舅李敬之(另一说叫做李钦之)进京赶考落第。在这期间,李敬之自然会去找外甥雍陶帮忙。对这位舅舅,雍陶很是轻慢不恭。

返乡途中,心有不忿的李敬之,就写了一首诗捎给了雍陶,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山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意思是说人生在世,谁用不着谁,暗指雍陶不够意思、失了情分。在古代,因为名气大、官职高而瞧不起穷亲戚的行为,很为人所不齿。雍陶倒也是个知羞耻、明事理的人,收到舅舅的诗后,他深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后悔,赶紧写信向舅舅赔礼道歉。此后,他与亲戚们的关系也好了很多。

雍陶是个很有故事的人。他在担任简州刺史期间,由于官职高、名气大,又自感才气过人,因此一般人求见,他都懒得理睬。当地有个姓冯的书生,以机智善辩著称。有一天,冯书生到雍陶官邸求见。门卫问他,跟太守大人是何关系,求见可有事前约定。冯书生说,自己跟太守是多年故交,只管通报就是。

门卫通报之后,不知就里的雍陶同意见面。一见之下,雍陶很生气,就责问冯书生道:“我根本就不认识你,你怎么能信口开河,谎称是我的故交呢?”冯书生不慌不忙地说,“大人您不认识我,但是我可认识您呀。我读了很多您的大作,感觉咱们之间是心灵相通的。不是有神交已久这样的说法么?我是你大作的知音,咱俩可不就应当算是故交嘛。”说完,又有板有眼地朗读起雍陶的一些诗作来。

这个冯书生有些小聪明,很会利用人性的弱点。他这番诡辩术一上、这顶大高帽一戴,当即使雍陶转嗔为喜。接下来,两人不仅交谈甚欢,临别时雍陶还赠送了冯书生不少礼品。可见,给人戴高帽有多种戴法。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落入别人的套中。

《题君山》,是雍陶的名作:“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君山,又称洞庭山,位于洞庭湖中。这首诗侧重描写君山倒影,视角别出新裁,营造出了一种如梦如幻的仙界意境。如今的洞庭湖,可还好么?诗人笔下的君山,可曾还有昔日之娇容?

雍陶的《孤桐》,也是一首借物咏怀的佳作:“疏桐余一干,风雨日萧条。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凋。已悲根半死,复恐尾全焦。幸在龙门下,知音肯寂寥。”世间之所以知音难觅,只因环境与机缘。

壹点号谷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