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108将中谁的武功最好(此人堪称水浒最衰之人)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说起《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最倒霉的一个,相信大家都会想起那个“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的青面兽杨志。在《水浒全传》中,杨志先是失陷了花石纲,又丢了生辰纲,征方腊结束返京时悄无声息地死在了丹徒县,最终也没有实现“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的愿望,真可谓“生的伟大,活的憋屈。”《水浒传》里面的杨志,虽名列天罡,但星号为天暗星,或许这个暗字代表了他的一生。但推究起来,杨志作为水浒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无论是在历史记载还是稗官野史中都有他的身影,那么在小说外的其他记载中,杨志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一、小说戏剧中的杨志形象

1、排名靠前。现存以宋江为主要人物的水浒故事的最早资料,或可看作《水浒传》蓝本的《大宋宣和遗事》一书记载:【“先是朱运花石纲时分,差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为指使,前往太湖等处,押人夫搬运花石。那十二人领了文字,结义为兄弟,誓有灾厄,各相救援。李进义等十名,运花石已到京城;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立不来,在彼处雪阻。……那杨志为等孙立不来,又值雪天,旅涂贫困,缺少果足,未免将一口宝刀出市货卖。终日价无人商量。行至日晡,遇一个恶少后生要买宝刀,两个交口厮争,那后生被杨志挥刀一斫,只见颈随刀落。杨志上了枷,取了招状,送狱推勘。结案申奏文字回来,太守判道:‘杨志事体虽大,情实可悯。将杨志诰札出身,尽行烧毁,配州军城。’断罢,差两人防送往卫州交管。正行次,撞着一汉,高叫:‘杨指使!’杨志抬头一觑,却认得孙立指使。孙立惊怪:“哥哥怎恁地犯罪”。杨志把那卖刀杀人的事,一一说与孙立。道罢,各人自去。那孙立心中思忖: ‘杨志因等候我了,犯这罪。当初结义之时,誓在厄难相救。’只得星夜奔归京师,报与李进义等知道杨志犯罪因由。这李进义同孙立商议,兄弟十一人往黄河岸上,等待杨志过来,将防送军人杀了,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又把开天书一卷,仔细观觑,见有三十六将的姓名。那三十六人道个甚底?智多星吴加亮、玉麒麟卢(黄丕烈本作李)进义、青面兽杨志……”

2、有独立故事。此外在南宋的小说中,青面兽就已经作为单独的一种朴刀类小说流传了,可见在早期的小说中,青面兽杨志是有自己的独立故事的。

【宋代罗烨的《醉翁谈录甲集卷一舌耕序引小说开辟》记载:“夫小说者,……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论这《大虎头》、《李从吉》、《杨令公》、《十条龙》、《青面兽》、……《燕四马八》,此乃为朴刀局段。”】

3、地位较高。通过对目前尚存世的水浒杂剧进行检索,杨志出场的共有三部。分别为《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豹子和尚自还俗》、《鲁智深喜赏黄花峪》。其中《豹子和尚自还俗》、【此剧中杨志排第四名,仅次于吴加亮(吴用)、晁盖、李义(卢俊义)。宋江不在三十六人之内,与宣和遗事相同。】《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此剧中杨志仅在宋江派头领打探水南寨时出现,且表现不佳。“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这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杨志头低。”】两部只提及名字,杨志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并无对白和故事。而在《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中,杨志作为重要角色出场,与宋江、卢俊义同去见宿太尉,并被授予征辽先锋一职。【吴用云:宿太尉,这先锋非比其余,要逢山开道,遇水迭桥。不是吴用僭言自主,论俺梁山众将,惟有杨志英雄,可做前部先锋也。”】之后布阵破辽军,生擒戴真庆,表现很是出彩。

由上可见杨志在小说戏剧中大体上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宋江等三十六人中占据特殊地位。

二、历史记载中的杨志

历史记载中的杨志,充满了悲情色彩,是个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英雄。

【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对青面兽杨志的赞语是:“圣人治世,四灵在郊。汝兽何名?走圹劳劳。”】

翻译过来就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时候,四灵兽龙、凤、麟、龟出现在郊外。你这个青面兽叫什么名字?在旷野上奔走劳碌。”这句话是对杨志一生极好的注解,武艺高强,志向远大,然身处浑浊乱世,一生奔波劳碌,终究壮志难酬,可谓一场辛苦为谁忙。

杨志在史籍中的记载,余嘉锡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有过专门考证,并推断此杨志即为历史上宋江部下头领之一的杨志。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宣和四年,六月,……童贯至河间府分军。贯至河间府分雄州广信军为东西路以种师道总东路兵屯白沟王禀将前军杨惟忠将左军,种师中将右军王坪将後军赵明杨志将选锋军辛兴宗总西路之众屯范村杨可世王渊将前军焦安节将左军刘光国冀景将右军曲奇王育将後军吴子厚刘光世将选锋军并听刘延庆节制。

《宋会要辑稿兵八》:“宣和四年,三月二十七日,……遣童贯为陕西、河东、河北路宣抚使,勒兵十五万巡边。……五月十八日,续遣少保、镇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蔡攸为河东河北路宣抚副使。于是西师稍集。种师道总东路之众屯白沟,王禀将前军,杨惟忠将左军,种师中将右军,王将后军,赵明、杨志将选锋,辛兴宗总西路之众屯范村,杨可世、王渊将前军,焦安节将左军,刘元国、冀景将右军,曲奇、王育将后军,吴子厚、刘光世将选锋,并听刘延庆节制”】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知道杨志在随宋江受招安后,【笔者按:《东都事略》载“宣和三年五月丙申,宋江就擒。”】曾随童贯平定方腊残部和东南其他叛乱。【笔者按:方腊于宣和三年四月被擒,方腊余部和东南其他地区造反者仍坚持战斗一年多。】为什么宋江等其他头领没有随同伐辽?因为据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平定方腊后,宋江再次造反,不过一个月即被镇压,很多头领可能在这次造反中战死了。【《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公讳可存,字嗣长,……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而杨志应该是没有参加这次造反的,所以最终躲过了大清洗,并且凭借南征军功,继续担任宋军将领。童贯在平定方腊后,奉旨率领平乱军队伐辽,因此杨志随行,这是合乎情理的。

伐辽失败后,又过了几年,金兵入侵,杨志又随种师中驰援太原。但是由于杨志统领的先锋部队不战而逃,最终导致名将“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战死。

水浒108将中谁的武功最好(此人堪称水浒最衰之人)(1)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又以七事献纲,……二曰:杨志昨在燕曾受高托山赇赂志贪财色今闻在军可说之要击。

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节要曰:‘自贼入寇两河河北更无一战河东大小虽有数战惟孙翊折可求种师中之战有可以与贼相持胜负之理至於败也。诚可惜哉,故臣皆有说焉其馀焦安节败於团柏冀景败於交城杨志败於盂县解潜败於南关范琼败於介休合败於平定张灏败於郭栅皆望尘而走或交锋而退无足纪也。’……靖康小雅曰:‘公讳师中始斡离不既盟城下拥众北还诏遣公将精甲三万尾袭其後贼迄出塞不敢肆暴因令公留屯真定。……翼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前军参谋官黄友战没胡骑四集官军溃散公独与亲兵小校数百搏战左右以名马援公请俱遁去公谢之曰:‘吾大将也。事至於此不当求生尔曹亟去无撄贼锋’公遂力战而死。’

如果按照上述记载,那么杨志就是一个曾为“巨寇”,后受招安,贪恋财色,且目无法纪,临阵脱逃的“无端草寇”、“宵小之徒”。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通过仔细检阅其他记载,我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同样是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记载:“未几趣公援太原时许翰同知枢密院事昧於兵机以峻文绳公不容顷刻公方欲规画所宜并待饷馈稍给方乃鼓而西。翰督责益急公太息曰:‘事之不济天也。吾何爱一死不以报国耶’乃由土门下井陉至榆次金人先屯兵县中公遣击走之遂入县休士时军中乏食三日矣战士日给豆一勺皆有饥色。……传信录曰:‘粘罕围太原诏种师中率兵由井陉道与姚古犄角应援太原师中进至平定军乘胜复寿阳榆次诸县不设备有轻金人之意。又辎重犒赏之物悉留真定不以从行金人乘间冲突诸军以神臂弓射却之欲赏射者而行司银祗数千枚库吏告不足而罢於是士皆愤怨相与散去师中为流矢所中死之其馀将士退保平定军。’

可见,造成种师中战死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未等粮草准备充足,许翰即催逼种师中进兵,导致供给不足;二是种师中在几次小胜后,产生了轻敌心理,没有将辎重犒赏随军携带(也可能是为了轻便行军)。结果立功未赏,导致士卒不满,不再舍命杀敌,最终临阵脱逃;三是与种师中互为犄角的姚古没有按照约定配合行动,陷种师中于孤军无援的境地,最终战死。而杨志身为选锋军将官,士兵逃散固然负有责任,但是如果寻根究底,许翰、姚古、种师中都难辞其咎。

水浒108将中谁的武功最好(此人堪称水浒最衰之人)(2)

此外,杨志在救援太原等战斗中是立有战功的,并得到了嘉奖。华山在《宋史论集》中对此有详细的考证。

李纲《梁溪集卷五二奏知赏罚董有林、冀景等札子》:“武节郎杨志昨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大兵既溃, 志不免退师;诸将散逸, 志独收集残兵, 保据平定, 屡次立功, 杀退敌马, 理须激赏。……杨志与免合降官,更转一官讫。”

《梁溪集卷五十三奏知贾琼等功状札子》:“臣据刘韚、王状申,贾琼、杨志於寿阳县界,节次攻击戎马及杀获近上首领, 赴坠崖谷, 死者甚众, ……杨志功状见取会保明,谨具奏知。……御笔:……贾琼、杨志疾速保明功状,当优与推恩。’”

《梁溪集卷五十四奏知刘韚欲由寿阳进兵札子》:“臣据刘韚申,欲令王渊与刘竧、刘士元等合军由寿阳进, 及杨志、贾琼等出奇捣虚, 与土豪秦中宝等乘夜会合, 直趋太原。……御笔:……不可令孤军深入,决致败事。……王渊若孤军又败,愈难下手。’”

由上可知,杨志曾随种师中收复榆次县,在大兵既溃、诸将散逸、主将战死的情况下,仍能独收集残兵, 保据平定,屡次立功。之后杨志又随刘韚等在寿阳打败金兵,更计划与王渊等突袭太原。上述记载均出自李纲写给皇帝的奏章,在当时的情境下,可信度当是极高的。可见杨志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反而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

但之后杨志竟如人间蒸发一般,史料中再也未见其身影。有关他的下落, 余嘉锡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推测,“志倡逃陷帅, 为一时罪魁,殆已与王从道同时处斩。纵或幸免,亦必例降五官不得叙复。宜其后来不见于史也。”从《梁溪集》的记载来看,余嘉锡的推断是错误的。杨志因为“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诸将散逸, 志独收集残兵, 保据平定, 屡次立功, 杀退敌马”的缘故,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升了官职。(“杨志与免合降官,更转一官讫。”)

杨志既然没有被处罚,反而升了官职。那么下落如何呢?华山在《宋史论集》中,根据《宋史卷四四六刘韚传》:“韚遣别将贾琼自代州出敌背, 且许义军以爵禄, 得首领数十, 既复五台而潜, 可求败闻, 遂不果进”和《梁溪集》杨志、贾琼并肩上阵的记载,推测:“自河北沦陷后, 史料中找不到有关杨志的记载, 原因可能是他在战斗中牺牲了。”

上述观点仍然是推测,并没有直接证据。那么杨志的下落究竟如何?最新的考古发现或许给我们提供了最终答案。2014年5月14日,河南省济源市文物工作队考古人员在龙潭湖片区建设工地,挖出一座金代砖室墓,在墓内发现了一块“故赠登州防御史杨公墓碣”,对墓主人杨志的生平作了详细记述。墓志铭全文如下:

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

公姓杨氏,讳志,邓州淅川人。世业耕桑,性刚烈,年十六因伤人亡命充军伍,后以战功补官至武德郎、閤门宣赞舍人。公勇敢超绝,收勋有素。上皇尝召见,嘉之曰:胆勇过人可尚,独领雄兵敢战,遇敌无不先锋。靖康初,大军攻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往援。时公受制于渊,不意缘私憾虚,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识与不识,闻者莫不痛悼。秦是时忝预麾下,同诸将火其尸,倍骨而归。后闻朝廷,知渊以私隙见害,就死无辜,后复降渊罪。赠公前件官。公无嗣。夫人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虏,不知所在。至齐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护公柩归葬淅川道,过甘陵,闻邓路梗,欲还宋州,而无亲旧可投。于是秦重念素出门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无归,因请卜葬公于城东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礼事之。后六年夏大水,屡遭湮没,即改葬东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齐废后,秦奉命权知孟州,既而图居济上,于大金天眷二年岁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迁公柩葬于龙潭寺之西原,为夫人身后祔葬计也。

呜呼!公事宋日,竭节尽忠,毅气凛然。前圣语所称谅匪诬矣,馀不复具载。

儒林郎知孟州济源县事刘谦益书。

门人武义大夫、閤门宣赞舍人、前权知孟州防御使马秦立碣。

曹宝刊。

由墓志铭可知,墓主杨志(1073-1127)与宋江是同时代人,为河南省邓州淅川人。妻子马氏,生有一女,为金人俘虏,下落不明。杨志十六岁的时候因为伤人致死而充军,【笔者按:此事与《大宋宣和遗事》中杨志杀二少后生配卫州军城、《水浒传》中杨志杀牛二叠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的故事颇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后递进原型关系。即“年十六因伤人亡命充军伍”→“ 杨志杀二少后生配卫州军城”→ “杨志杀牛二叠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后因为在战斗中勇敢超群,屡立战功,官至武德郎,曾受到皇帝的召见赞誉。靖康元年,金兵攻打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前往支援,杨志当时隶属王渊指挥,【笔者按:援救太原等事《梁溪集》等相关记载可为之佐证。】因王、杨私人之间存在过节,上下不睦,导致交战失利。靖康二年,王渊假公济私,以军法的名义将杨志杀害。杨志死后,幸得其部下马秦与其他将士火烧其尸首后将骨骼带回,费尽周折,最终将杨志安葬在济源龙潭寺旁。朝廷后来得知杨志蒙冤而死之事,对王渊治罪,并追赠杨志登州防御使之职,沉冤终得昭雪。

至此,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杨志随种师中救太原,种师中战死后,因表现出众,并没有被责罚,反而升了官职。之后隶属王渊麾下,继续与金军战斗,救援太原。但因为二人之间存在矛盾,杨志又受制于王渊,【笔者推测王渊或许故意委派给了杨志难以完成的任务,结果杨志交战失利。】最终王渊携挟私报复,将杨志冤杀。

当然,墓志铭与《水浒传》等记载还存在一些出入,如杨志为邓州淅川人,娶妻生女,并非“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也没有曾为“招安巨寇”。但笔者认为,《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无疑是有历史原型的,而小说的创作,正是在将历史的真实事件加以筛选、取舍并进行艺术化创作和再加工后形成的,所以二者存在出入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必然的。而无论是小说《水浒传》,抑或史料记载,有一点是共同的,杨志“人强命不强”,最终也没能摆脱悲剧性的命运。读罢其人其事,不由得教人掩卷沉思,抱膝浩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