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短片镜子(看展览重温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

南都讯 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余昕 杨晓鑫还记得前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拍的唯一一部科幻片《飞向太空》吗?该片被誉为哲理科幻巅峰之作,特效和奇观欠奉,只有对人性的拷问与自省。日前,林从欣个展“猪仔叹和毒物赋”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举行,其中有一件作品《我记忆里父亲的房间下着雨(飞向太空)》就“再现”了《飞向太空》结尾。

塔可夫斯基短片镜子(看展览重温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1)

从展厅左转进入西翼,一个结合了水循环系统和腐烂书籍的潮湿装置进入视野。在一个有窗门,类似房间的场景中,一张圆形的木桌放在正中间,桌上摆满乱七八糟的书籍, 顶上不断流水,滴在木桌的书本上。这件作品就是林从欣的《我记忆里父亲的房间下着雨(飞向太空)》。

塔可夫斯基短片镜子(看展览重温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2)

这件装置的灵感来自一九七二年的科幻电影《飞向太空》(又译:索拉里斯星)。片中代表性的场景里,主人公在另一个(感官)星球上,找到了再造的童年的家,他从窗户向里张望,看到父亲正俯向桌子,翻阅桌上乱糟糟的书堆。屋里下着倾盆大雨,外面的世界却一片干燥。

装置中的书是艺术家在研究十九世纪世界各地华人移民和契约劳工的历史时收集的。如同塔可夫斯基一九七二年拍摄的电影一样,作品挑战既有认知,引导我们寻找并辨别那些未曾深思的事物,由书桌和书本构成的雕塑,召唤出受压制的回忆和全球历史的腐朽幽灵。

塔可夫斯基短片镜子(看展览重温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3)

林从欣常常在作品里使用液体流动系统,来创造关于商品流动的新叙事,如比喻意义及物理意义上的血液循环。在《我记忆里父亲的房间下着雨(飞向太空)》中,她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立自足的水循环系统,雨水浇注于腐烂的史书上,无止无息无情。

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导演的电影《飞向太空》于1972年3月20日上映。该片改编自科幻作家莱姆的同名小说《Solaris》,讲述了一组苏联科学家到索拉里斯行星上研究“海洋”,后来才发现这看似海洋的东西其实是行星的“大脑”,海洋的波动能影响到宇航员的心智和记忆的故事。本片被提名197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同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

塔可夫斯基短片镜子(看展览重温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4)

而林从欣的作品也是充满哲学。策展人蔡影茜表示,林从欣比较感兴趣以非线性的方式理解历史,飞向太空指向的是一个未来的维度。同时,索拉里斯星是一颗具备意识,能与人类意识共生的星球,这是艺术家关注的点。

林从欣是一位出生和工作在美国的华裔二代艺术家,她投入了十年时间研究人类与其它生命或非生命形态的复杂关系,对于种族话语在传染病控制、生命机体和知觉认知方面的塑造作用有着深刻的体会。据悉,“猪仔叹和毒物赋”个展将展至5月16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