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与变异(1)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

1. 基本概念

1.1. 遗传:子代与亲代性状的相似性。

1.2. 变异:子代与亲代性状的差异性。

1.3. 遗传变异:基因结构的改变。可遗传。

1.4. 表型变异:基因结构未改变。不可遗传。

2. 细菌的基因组

2.1. 与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

2.2. 细菌遗传物质的基础是染色体;其化学本质是DNA。

2.3.

2.4. 细菌的染色体

2.4.1. 环状、双股、超螺旋DNA长链。

2.5. 质粒(plasmid)

2.5.1. 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环状闭合的双股DNA。

2.5.2. 可编码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2.5.3.

2.5.4. 质粒DNA的特性

·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 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 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 可在细菌间转移。

·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

2.6. 转座元件

2.6.1. 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2.6.2. 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能在DNA分子中移动,能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2.6.3.

2.7. 整合子(integron,In)

2.7.1. 是一种运动性的DNA分子

2.7.2. 定位于细菌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

2.7.3. 结构:两端保守末端和中间可变区

2.7.4. 功能:捕获和整合外源基因。

3. 细菌基因突变

3.1. 突变

3.1.1. 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发生遗传性变异。

3.1.2. 碱基置换(转换和颠换)

3.1.3. 移码突变

3.1.4. 缺失或插入突变

3.1.5. 紫外线诱变

3.1.6. 突变的原因及机制

3.2. 基因突变的规律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细菌的遗传与变异)(3)

3.2.1.

4.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 上的实际意义

4.1.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4.1.1. 细菌变异:形态、结构、染色性、生化特性、抗原性及毒力等方面的变异,使得诊断复杂化。

4.1.2. 耐药菌株日益增多,预防耐药性。

4.1.3. 减毒菌株和无毒株可制备成疫苗。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细菌的遗传与变异)(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