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妻七绝(写悼亡诗的男人都再婚了)

1

最近我在读唐诗,读来读去,最喜欢的是李白、王维和韦应物。

这三位的诗有一个共同特点:简单易懂、朗朗上口。

属于读几遍就能记住的,不觉得拗口。

我喜欢李白的诗,不太喜欢这个人,他要么怨天怨地怨老天不公,要么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换了酒,不知道他妻子孩子作何感想。

韦应物的诗是真的美,比如成为网红名句的: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我还喜欢这几句: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每一句都是既有意境又豁达,还简单好懂,一点都不晦涩。

他的诗里,几乎没有抱怨,别人隐居,可能是觉得世事不公,他想隐居,却会说: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意思是说,虽然心里很向往隐居,但是很多工作还没有做完啊。

举行一个宴会,他会说: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觉得住所太奢华,很惭愧。

在唐诗300首里,有无数首送友人诗,唯一一首送嫁诗,是韦应物写给女儿的: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我当时读这首诗时,读得泪流满面。那么多诗人词人,写送嫁的却寥寥无几,仅凭这一点,我就对韦应物有好感。

有没有发现,这个人跟一般的诗人很不同,他不仅勤勤恳恳工作,从不觉得朝廷亏待他,还心系家庭,不然不会写送嫁诗,还写得这么情真意切。

带着这样的好感,我开始了解他的生平,结果了解完以后,我更喜欢他了,他的经历太传奇了。

悼亡妻七绝(写悼亡诗的男人都再婚了)(1)

2

韦应物算是唐朝的官二代,还不是普通的官二代,家世显赫到可以胡作非为的地步。

韦氏到底有多显赫呢,民间有俚语:京兆韦杜,去天尺五。

意思是说:京兆士族韦家和杜家,门第高得距离青天只有一尺五寸。

仅仅在唐朝,韦氏一族就出了17位贤相,韦应物的祖父韦待价在武则天时期,就做过右丞相,父亲是司法参军。

起点这么高,韦应物的少年时期自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14岁就做了唐玄宗的近身侍卫。

这个官职,大概类似于《还珠格格》里的尔康吧。

家世显赫,又是天子近侍,人还长得帅,这样的人,怎么看都前途无量,怎么看都让人喜欢。

可那时的韦应物却是个混蛋。

他自己后来写过一首回忆诗《逢杨开府》,里面写到少年时期的事: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看看他做的这些混账事儿,真有一种爱豆塌房的感觉,已经到了肆意妄为的地步,家里敢藏亡命之徒,到处欺男霸女。没事儿就饮酒,坚决不读书。

关键是,还没人敢管他。

也是在最春风得意时,他遵从家里的安排,结婚生子。

悼亡妻七绝(写悼亡诗的男人都再婚了)(2)

妻子元苹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她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之后,家世同样显赫,两个人是典型的门当户对。

可惜啊,没有人能一直风光,他们成婚那一年,正逢安吏之乱,唐玄宗退位,韦应物也失去了天子近侍之职。

生活的剧变来得太突然,失去倚仗的韦应物,不仅生活艰难,还常常被人欺辱。

得意时那么猖狂,失意时被欺负也在意料之中。

经历了人生的变故,韦应物没有意志消沉,没有每天把自己喝得烂醉如泥,然后怨天怨地,而是决定读书。

他在诗里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此时他已经20多岁,在那个时代来说,读书确实已经晚了,但这是当时最好的出路。

悼亡妻七绝(写悼亡诗的男人都再婚了)(3)

3

一个“一字都不识”的人,开始了“把笔学题诗”。

人被逼到了绝境里,无路可走时,往往能激发巨大的潜能。

韦应物不但学会了写诗,还靠写诗出了名,并开始走仕途之路。不过,再也没有天子近侍这样的好差事,基本上做的都是地方官,六七品的样子。

生活并不富裕,还要到处辗转上任,好在,妻子元苹一直陪在身边,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韦应物曾经写诗: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

妻子在的时候,每次回家都是欣喜的,妻子离去后,每次回家都伤心难过。

“昔出喜还家”这几个字,已经精准地描摹了他们的感情状态,就像三毛曾经在文章里写荷西,听到脚步声就开始欢喜。

若不爱,便不会有这样的欢喜。

从繁华到平淡,他们一起生活了二十年,伉俪情深。生活若一直这样也挺好的,可元苹却不幸病故。

悼亡妻七绝(写悼亡诗的男人都再婚了)(4)

元苹的墓志铭,是韦应物亲手写的。

他还写了无数首悼亡诗:

岁月转芜漫,形影长寂寥。

荏苒斑鬓及,梦寝婚宦初。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

纵观悼亡诗写得好的诗人,大多是一边写诗怀念旧人,一边和新人卿卿我我,韦应物却终身没有再娶。

他一边写诗怀念妻子,一边独自抚养孩子。哪怕生活很苦,他也没有动过续娶的念头。

在送女出嫁的诗里,他写道: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

孩子失去母亲这个依靠,他对孩子格外慈柔,这慈柔里面,有对孩子的爱,又何尝没有对妻子的爱呢?

他也看得到失去母亲的孩子的辛苦,在诗里说: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小女儿是大女儿带大的,可以想象,一家人其实过得都挺苦,但父亲能看到孩子的辛苦,已经非常难得了。

想想李白那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的诗是真的豪迈,每一句都那么鲜活,但我还是更喜欢韦应物这样的父亲。

生活给了他太多太多的磨难,少年时从事业的高处跌落,中年时又遭遇丧妻之痛,满腹才华却一生都官职卑微。

但他内心始终豁达又满是柔情,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为百姓喜,为百姓忧,同时还能心系家庭。

唐诗300首里,写友人的很多,写美景的很多,写郁闷心情的很多,唯独没有几首写家庭。

后人评价韦应物,说他弥补了送嫁这一块内容的空白。那大概是因为,他有一颗慈父心。

53岁时,韦应物在苏州去世。

死后,与妻子元苹合葬。

悼亡妻七绝(写悼亡诗的男人都再婚了)(5)

他所在的时代,风雨飘摇,他的人生也是大起大落,他没有抱怨,而是努力往前,虽然在官场没有大的成就,却在诗词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人生如此波谲云诡,却从不辜负认真生活的人。

抛开他的豁达与深情,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的积极与自信。多少人在那场战乱里销声匿迹,他却抖落一身烂泥,有了满身光彩。

对于经常抱怨大环境不好的我们,也算一点启发吧。

有啥好抱怨的,有这功夫,把工作做好,把家人照顾好。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