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1)

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2)

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3)

黔西南日报记者 邓伯祥 实习记者 欧阳定馨

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4)

站在观光玻璃栈道上放眼看去,险峻的花江坡、壮观的北盘江尽收眼底。视野收拢,别墅型的居民住房,掩映在漫山遍野的花椒林中,新建成的木栈道、玻璃栈道依山就势,好一派山地旅游风光!

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5)

站在玻璃栈道上北盘江大峡谷风貌一览无遗 黔西南日报记者 邓伯祥 摄

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主任胡超翔用手指了指远处的北盘江大峡谷,回头笑着对一位游客说:“银洞湾找到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顶坛模式’已经转型升级。”

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6)

顶坛花椒

9月初,正值花椒的采收期,北盘江镇顶坛片区椒香四溢,记者来到这里采访,一路看到的,是椒农笑靥如花的脸庞;一路听到的,是地方干部讲述农旅融合,“顶坛模式”新发展的传奇故事!

一棵树与“顶坛模式”

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7)

花椒遍坡 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 毛如远 摄

贞丰县顶坛片区,位于北盘江流域花江河段,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耕地零星破碎,水源奇缺,乱石丛生,95%的面积为石旮旯。当地群众广种薄收,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大米,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这曾是顶坛片区北盘江南岸流传的苍凉歌谣。专家学者考察后曾认为这里是“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

顶坛种植花椒,是从查耳岩村大石板组袁家伦家的一棵野生花椒树开始的。

1988年,袁家伦家有一棵花椒树摘得79斤花椒,当时正好有一家亲戚在黄果树景区开餐馆需要买点花椒作佐料,给他一块五角钱一斤并让他给送去,这下一棵花椒树就收入118.5元钱,相当于当时国家干部3个月的工资呢!就这样,回家后他就拿这些花椒籽全部用来育苗,第二年就育出200多株花椒苗栽在自家的石旮旯地里。

从1992年开始, 顶坛片区银洞湾、查尔岩等村群众,开始在石旮旯里种花椒。“石头缝里种其他作物不合适,耐旱的花椒恰好长得活。石头可以吸热,白天吸收阳光后晚上又放热,种出的花椒椒油多,味道特别香、特别麻。”

顶坛群众发展“石头上的花椒产业”,采取生物措施恢复生态,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创造了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顶坛模式”。顶坛实现了三个转变:农民生活由贫而富;生态环境由劣而优;农业效益由低而高。

1999年10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顶坛花椒基地考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创造出很好的经济、生态效益,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8)

别墅型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 黔西南日报记者 邓伯祥 摄

从房前屋后到漫山遍野,顶坛人民群众种花椒,走出一条从自发到自觉的道路。如今,该片区种植花椒3万亩,其中银洞湾村1.6万亩。

小小花椒成为脱贫致富的大产业。“远看花江河,椒子起坨坨;昔日荒山地,今日绿满坡;奔驰轿车路上跑,城里媳妇娶进门。”在顶坛,现在流传的是幸福小唱。

一个合作社与22位股东

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9)

椒农采摘花椒 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 郭泽玉 摄

“银洞湾村委会以集体经济试点补助资金80万元,享有合作社股份的40%。我和娄德昌、王福昌、胡超翔、罗泽祥5位发起人各认缴3000元,各占合作社股份的0.15%,除发起人以外的村民占公司股份的59.25%。”

9月4日,在银洞湾村漂亮的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罗泽亮向记者介绍。

罗泽亮已有50多岁,健朗的身体,黝黑的皮肤,精力非常旺盛,说话坚定而有力。他在村支书任上干了十几年,是《绝地逢生》的主角原型。

2009年3月,全国 “两会”期间,20集电视连续剧《绝地逢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取材于顶坛,主拍摄地在顶坛,反映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历程的电视剧。讲述了顶坛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寻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摆脱了穷困的命运的事迹。

“顶坛人民绝地也能逢生,现在基础好了,我们要顺应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成立合作社,想方设法给老百姓增加收入。” 罗泽亮说。

为此,银洞湾村采取“村集体 合作社 村民”形式,直接创办股份制合作社,按照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原则,开展股份量化改革,引导农户将土地、林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通过股权量化方式与市场主体进行捆绑发展,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发展山地经济。

2016年5月,贞丰县顶坛花椒专业合作社成立。22户农民入股成为股东。大家积极性很高,建厂房,搞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在顶坛,老化的花椒树枝也成了宝。

“花椒是经过专家认证的,有祛风湿的功效,我们和村里的老百姓商量好了,他们平常把花椒树的残枝砍剪下来,送到合作社,每次能挣六七十元,我们就把这些残枝进行加工,制成磨牙棒给幼儿用,做捶背的工具给老人,还有沐浴盆、烟杆等。” 罗泽亮说,既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又将妨碍花椒生长的残枝有效地利用起来,两全其美。

特别是合作社改变了老百姓分散育苗的现状,大家抱团发展,集中育了30万株花椒苗。今年遵义客商已预订了10多万株,每株1块多钱,今年底合作社就可以分红了。

上世纪90年代,曾经饱受贫困煎熬的银洞湾村胡家麻村民组的胡明忠,选择了退让、逃避,举家外迁,离开故土。十多年过去了,在“顶坛模式”的影响下,回到了故乡,在自家的责任地里种上了花椒,走上了致富路,还光荣地入了党。

看到顶坛花椒专业合作社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胡明忠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现在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对他而言,过去的艰辛生活,只是成为追忆。

一个农民办的公司与山地旅游

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10)

银洞湾旅游观光栈道 黔西南日报记者 邓伯祥 摄

初秋的银洞湾村,满眼苍翠,曾经的石旮旯,现已变成遍野的花椒林。暖阳下,花椒枝惬意地尽情舒展,走近,轻轻一嗅,椒香扑鼻。花椒林中,一条盘旋于山脊的观光旅游栈道,连接着村庄通向北盘江大峡谷的悬崖。

这条由北盘江镇引资建设的观光旅游栈道,离罗泽亮、胡超翔、胡明忠家都不远。

随着北盘江大峡谷的旅游开发,今年,北盘江镇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依托银洞湾村优美的自然资源和村旁的峡谷风光,结合农旅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成观光旅游栈道。栈道的设计以传统的木栈道和现在比较时尚的玻璃栈道相结合,全长600余米,宽1.6米,接近峡谷的悬崖部分采用现代化的玻璃进行建造。走上栈道,雄奇险峻的北盘江峡谷风光一览无余,峡谷山势大气磅礴,云雾缭绕,周围花椒林随风摇曳,靓丽的村庄绿色环绕,游客身临其境,山地之美,一步一景。

贫困县脱贫攻坚战简报(决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11)

玻璃栈道(网络图)

虽然工程刚完工,却吸引了不少周边的游客陆续前来一睹栈道风采。游客曾樊菊说:“这里的奇山、秀水、奇石、花椒树,组合在一起的峡谷风光非常有特点。游客刘景认为:“第一次走玻璃栈道,感觉挺新颖的,这边风景独好。”

还不得不佩服村支书罗泽亮、村主任胡超翔的眼光,他们在保留合作社的基础下,村两委立即成立了贵州省银洞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农旅融合,发展山地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多次从他们的口中说出来,是那么自然。

按照罗泽亮的设想,由村公司统一运作经营,准备办农家乐,让游客吃北盘江野生鱼。建“花椒采摘体验园”,游客进园区,既可观赏自然风光,又可体验采摘之乐。“为了给游客提供很好的体验,公司还将发展庭院经济,让游客自己去体验采摘石榴、木瓜、枇杷、无花果等等。”

在银洞湾村,新建的文化广场,一砖一瓦,大体成了型,具有民族特色的图腾在墙上很醒目。在建的“顶坛精神”展馆,将详实地展现顶坛人民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花椒树,绝地逢生,从贫困一步步走向小康的精神风貌。

从顶坛片区出来,沿途满山绿色,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水青山好日子”,胡超翔的一句话,意味深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