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窖原版(青未了红薯)

文/王晓新

红薯窖原版(青未了红薯)(1)

上个世纪70年代,生活在农村的很多人家还解决不了温饱。因为那时的土地都还归生产队集体所有,所有的社员只能够靠劳动挣得的工分,赶在秋收之后,分给社员一些田地里产出的口粮。尤其冬季来临前,地里的红薯除了分给的社员,剩下的,生产队要组织劳力挖上一口足有两人深的地窖,然后用防冻的秸秆盖上,再用塑料布覆在外面,等到来年春天,再从地窖里扒出来,用作培育红薯秧子。

我们家在村子的最南边,院子外面,就是一望无际的红薯地。

每年红薯收获,社员们都用地盘车一车一车的运回。村外的空地上,大大小小的红薯块,堆放的像小山似的。生产队长让会计拿来公分薄,再找两个壮劳力扛起一杆秤,就开始给各家分红薯。在生产队长指挥下,过了秤的红薯,按照斤数,先一堆一堆的摆放起来,然后念到那个社员的名字,就可以用准备好的布袋抑或大条筐,背回家去。

一家人,能够分得三五百斤红薯,就有了过冬的主食。

关于红薯的吃法,当时还有一段顺口溜:烤的香,煮的甜,数着馏(蒸)的不沾弦。

红薯烤着吃,的确是又香又甜,但是没有哪家会刻意用柴火烤上几块。通常情况下,烤红薯一般都是烧柴火的大地锅,将饭烧熟后,锅底的余火将尽,弄上三两块红薯投进去,然后用温热的灰烬将它们完全覆盖住,这样焖上一两个小时,等到快中午的时候扒出来,揭开烤焦的硬皮,露出金黄的薯瓤,甜滋滋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叫一个好吃!

但多数人家还是用水煮的方法:将红薯表皮的尘土清洗干净,放进锅里,加满水,开始烧煮。一锅红薯差不多要煮上半个多小时,等到锅盖上面氤氲升腾,甜甜的薯香弥漫了整个厨房的时候,一锅冒着热气的煮红薯便可出锅了。煮出来的红薯,不像烤红薯那样干瘪,倒是显得水灵,也许是长时间水中浸泡加热,红薯的外皮有的迸裂开来,顺着迸裂的皮子揭开,抑或从中间掰成两段吃,都很方便。煮红薯不像烧红薯那样,水分失去的较少,吃着也很滑爽,几乎用不了嚼上几下,就能下肚。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在清晨的饭食中谁家能够少吃一块煮红薯呢?

红薯在孩提时代,成为众多人家越冬的主食,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跟当时低下的生产力不无关系。地里的庄稼全靠土杂肥生长,加之并不肥沃的土地,小麦、谷子、玉米等传统作物的产量少的可怜,一家一户分得的细粮十分有限,而只有过年节的时候,村里的人家才会带上储存了半年的麦子,带到打面机坊加工成面粉,做成白亮亮的大馒头,用来招待亲朋。因此,红薯的收成,往往能够决定一户人家的温饱。

通常寒露节气到来的时候,红薯就开始收获。

村民们赶到地里,先用镰刀将红薯秧子割下来,然后用牛车运到生产队的牛屋大院,搭到墙头上晾晒起来,给冬季的牲口当饲料。收割完秧子,就露出了一趟趟隆起的红薯埂子,长足了的红薯棵,地下的红薯将上面的土块顶的四分五裂,一抓钩下去,少说也能捯出五六个的大大小小的红薯来。新鲜的薯块包裹着一层薄薄的紫红色的外皮,破裂的根茎渗出乳白色的汁液,新一轮土地的赐予裹挟着泥土的幽香,展露在农人的笑颜里。

收获下来的红薯,随着气温的降低,是不能够长期暴露在室外的。我清晰的记得,那时不少的人家,除了一部分红薯削切成地瓜干,晾晒起来,剩下的全都放在地窖里。就连生产队里也要挖上两口大地窖,用储存的红薯作为来年育苗。

说到红薯窖,村里的人家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挖出一口地窖来。

小户人家的地窖通常挖一个有两三米深的长方形的带有土阶的地窖,地窖挖好之后,将红薯整齐的一层层排列在下面,然后在上面用檩条和树枝覆盖上,再在上面盖一层牛毛毡或是塑料布,上面再用土压住,土阶作为进入地窖的一端,留一个可容一人上下的出口上面盖上一些玉米秸,这红薯窖就算完成了。红薯窖主要储存过冬的红薯,也可储存大白菜和红罗卜。还有的地窖挖成一个圆形的像竖井一样,有两米多深,然后,在下面再掏出个大洞,将红薯一层层堆放在里面,窖口上盖一块木板,这样的红薯窖如果不塌陷会用上一两年。

有了地窖的储存,到了冰天雪地的深冬,红薯也不会冻坏。这样,地窖里的红薯作为主食,能够吃到来年的春天。

(写于2020年11月6日)

红薯窖原版(青未了红薯)(2)

个人简介

王晓新,1970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曹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曹县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记者。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菏泽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红薯窖原版(青未了红薯)(3)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菏泽文苑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红薯窖原版(青未了红薯)(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