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

解读甲骨文“石”,领略甲骨文造字的“象德”原理

甲骨文不是具象的象形文字,而是抽象的象德文字,在甲骨文“石”字上更能体现这一点。请看图一和图二,“石”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符号,然后或加口,或不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基本就是牵强附会地瞎扯。在甲骨文和整个汉字中,口就是指嘴,或与嘴相关的语言,从未指代过其他东西,更未象形过石头。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1)

从甲骨文字形看,石的核心结构就是直角三角形符号,而且直角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然后,可以加口,也可以不加。后来的厂,就是直角三角形符号的简化。也就是说,案甲骨文的造字法,单独一个厂,不加口,也可以表示石。许慎的“口象形”就成无源之水。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2)

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构,究竟是指什么?

仔细研究整个甲骨文系统可知,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构,是甲骨文系统的重要基本字形结构之一,在其他很多字形结构中都存在。参见图3。我在前面已经指出,甲骨文是一套逻辑严密的体系,这种严密就表现在,甲骨文是由一些重要的基本字形结构所组成,而这些结构在所有的字例中,含义都是相同的、一致的。因此,石中的直角三角形符号,其含义和所有其他字例中的是相同的。

那么解读石字,就必须和所有包含这种结构的字例一起解读。同时,其他的包含这一结构的字例中,也包含着帮助解读这一结构的重要信息。

通过系统的研究,我的结论是,这种直角三角形符号,是源自一对书契,其完整的状态是甲骨文丙字。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3)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4)

结绳和书契是上古中国的契约,结绳是打着绳结的绳子,书契则是刻着契齿和契齿文的木片。对一般的双方契约,结绳就是一对绳子,书契则是一对木片。

在作为双人契约的书契中,在签订契约时,就把两片书契(木片)并排放在一起,然后在其中心文字,刻画横线(契齿文)。这些横线实际就是数字符号,指代数字,表示标的财产的数量。

刻写完成后,将两片书契分开,交给左右双方,一般左方是债务方,持左契,右方是债权方,持有右契。这样完成的契齿文,就被分为两半,左右契各一半。这样,右契实际上就是借据,有责求权、求偿权。到期后,债权人需持有右契去找债务人要账,债务人将右契和自己的左契放在一起,检查契齿文是否完全契合,组成完成的契齿文。

这是正确理解先秦经典中出现的左契、右契,左券、右券这些词汇的基本背景。

甲骨文丙,如果去掉两根斜线,实际描述的就是一对并排放置的书契的上半部分,加两根斜线的目的是区分左右契,就成为两个直角三角形状。每个三角形就表示书契的一方,直角向左的是左契,直角向右的是右契。

甲骨文石中的三角形,实际就是书契的一方,左右契都有,但金文后就基本全部是左契了。为何用书契的义片可以表达石?这不是从石头的外形来考虑的,而是从石头的基本属性来考虑的。石头基本属性是什么?是坚固。那么契约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也是坚固!石头的坚固是物理属性的坚固,而契约的坚固则是信用上的坚固。

契约双方是根据相互信任、信用才签订的契约,尤其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用、债权人自身的信用。

上古中国是一个“结绳而治”、“契约而治”的社会,社会秩序的维持、人与人合作的达成基本都是靠契约,而此时契约则是基于共识和诚信的。因此,那时对诚信高度重视。《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甲骨文造字师,直接用代表契约之一方的符号去表示石,说明,当时思维最重的不是外形,而是外形下的本质属性,而是德,用人之德,去象物之德,然后去表达物。

为何甲骨文石,可加口,可不加。口这时用来表示语言,但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表达契约条款语言。因为结绳和书契,作为契约,其信息记录能力有限,更多契约条款信息还要通过语言,这些语言附着在结绳和书契上。也就是说,在结绳和书契式契约中,是结绳加语言,书契加语言一起才构成完成的契约信息。

从信息记录的角度而言,结绳和书契更主要的功能不是记录信息,而是作为一个凭信符号,更多信息要通过口耳相传的语言来记录,有了这个凭信,被转述的语言才可信。

因此,在先秦经典中,凡是说凭信、符节、瑞信的,其实都是指契约。

这样,用书契可以指代契约,但是更完整的契约则是书契加语言。用符号表达,单独的直角三角形符号可以指代书契,而直角三角形符号加口也可以,当然更完整。因此,加不加口皆可。

总之,石头不应象形字,不是根据石头的外形来造此字,而是根据石头的内在属性,内在的“德”,就是坚固。而人的诚信也应该坚固,契约的基石在诚信,因此契约符号可以指代诚信,指代诚信式的坚固,然后用契约符号指代石头。

因此,甲骨文石,不是象形文字,而是象德文字。

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而是文以载道的义理文字,以大为例

从今天开始,每天给诸位介绍一点甲骨文。我的体会是,甲骨文象一部X光机和时光穿越机,弄懂甲骨文,就能让我们看穿汉字和中国文化的表层,直达其深层的义理内核,就能将我们拉回到几千年前,乃至上万年前的中国历史场景中去,身临其境体验上古中国,体验文明之初的“结绳而治”时代。

现在对汉字最大的误解是,说汉字是象形文字,和什么古两河、古埃及的文字一样,但是通过研究甲骨文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固然的确有一些字例是象形的,但是这些字例不仅数量少,而且比较边缘,而更多的、更核心的字例则不是象形的,而是“象德”、“象义”的,根据人的品德和义理来造字,而品德和义理不仅是抽象的,而且是人类文明中最高级别的抽象。

因此,甲骨文根本上来说,是“文以载道”的义理文字、“象义”文字。这些看法都是我研究甲骨文的独创性的体会和收获,在其他地方看不到,所以很难理解。下面我就以貌似很简单的甲骨文“大”,以及以大为结构的其他甲骨文字例来说明这一点。

甲骨文大的字形和现代字形差不多,只是更生动地象一个站立的人形。如果甲骨文是象形的,那么“大”应该是“人”而非大。象人形而是大,说明甲骨文“大”的造字原理不是象形。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5)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6)

大小的大,是一个抽象概念,没有直接的形象与其对应。要表现大,就必须用某一种具备大的属性的东西来表示。显然,甲骨文大字选择了人之大,人具备大的属性。不过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看来,人最重要的大,不在其外形,而在其品德,是德之大,大德。

因此,象人形的大,是取自人的德性之大。也就是说,大的原始含义是德之大、大德。

何谓大德?其实就是指达到和实现心性的成熟,具备成熟而独立的心性能力。何谓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就是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包括判断选择能力,以及基于这种判断和选择的行动能力。何谓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就是能够合乎义理地去判断选择,就是合理地思考,合理地判断和选择。

而义理又是人所生而有之的,是孟子说的“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也是“义内”的。“义内”是说义理天然存在于人心之内,是人心的固有属性。到了宋明理学时期,直接将义理和人心、心性等价,“心即理”、“性即理”。

因此,合乎义理地思考,就是合乎固有本心本性的思考。德、心性的本质就是思考能力。大德的大,就是让自身所固有的思考能力达到和实现独立和成熟。

实际上,在中国古人看来,真正的人就是实现心性独立和成熟的人,具体就是懂义、懂礼的人,达不到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人。

也就是说,人之为人,不在其形,而在其德。单有人之形,并不足以称之为人,还要有人之德才行。甲骨文大本身就包含这一层含义。“大”是人形,但却实为德之大。这意味着在甲骨文的造字者看来,只有具备大德的,只有拥有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7)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8)

所以,《诗经·鄘风·相鼠》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里的“仪”就是礼、义之义,人不知礼义,其实就是无德,就是缺失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还不如去死。

因此,中国古代也把人分为君子、大人和小人。君子就是大人,与小人相对。君子大人就是独立成熟心性能力、思考能力的人,也是有德之人、德大之人,而小人则是不具备独立成熟的心性能力的人,也是德小、无德之人。

大人、君子和小人,在外形上都是人,但是小人心性不成熟、无德无义,不是真正的人,唯有君子、大人才是真正的人。

人应该以成德为目标,以让自己的心性能力实现成熟和独立为目标,即以成为君子、大人为目标。这个目标是通过学习而实现,学习的目的就是达到心性成熟,成为君子、大人,乃至圣人。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甲骨文大的原始含义是人的德性之大,是大人之大,也可指大人。

再次强调一下,甲骨文大象人形,取的是德之大,可以指人,但并非指所有的具备人形的人,而是具备大德的大人、君子。遗憾的是,现代的文字学家,包块甲骨文专家却对此一无所知,因为甲骨文大象人形,就认为可以指代所有具备人形的人,这样就无法准确理解那些以大为基本结构的其他甲骨文字例。

大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甲骨文,还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结构,形成其他很多甲骨文字例。在这些字例中,大字结构的含义或者指大人,或者指由大人所承载的义理本身。

在古代,大人、君子的很重要的一个社会功能就是有资格为其他人评理,包括解决契约纠纷,充当契约中介,因为他们是大德之人,义理水平很高的人。大为结构的甲骨文中,大的含义一般是充当评理人、契约中介的大人。

譬如法的甲骨文就是大下一个口,即大人的话。其含义是,纠纷的双方找大人去评理,而大人的话就是评理结果,双方愿意遵守和执行。这样大人的话就是法。逆的甲骨文就是走之加一个倒过来的大,意思不遵从大人或大人所代表的义理,是反大人、反义理。

因此,甲骨文不是具象的象形文字,而是抽象的“象德文字”,文以载道的“义理文字”。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9)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10)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11)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12)

甲骨文谷字深度解析(解读甲骨文石和大)(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