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清远太平镇(老清远的集体回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清城区大部分的街道还没有经过改造,地势低洼处往往变成一片汪洋,附近居民寸步难行其中,上廓街水关口一带年年水浸,到了洪涝期,常常一夜骤雨,整条街水浸成河,居民要撑小木船出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80年代清远太平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80年代清远太平镇(老清远的集体回忆)

80年代清远太平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清城区大部分的街道还没有经过改造,地势低洼处往往变成一片汪洋,附近居民寸步难行。其中,上廓街水关口一带年年水浸,到了洪涝期,常常一夜骤雨,整条街水浸成河,居民要撑小木船出入。

水浸成为清远人的集体回忆,在大雨滂沱的日子,披上雨衣,撑起雨伞,穿着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趟水走到大街上。唱着“落雨大,水浸街……”这首广东人耳熟能详的童谣。

制作简易艇上下学 从民居二楼阳台驶过

在上廓街长大的小燕记得,“落雨大,水浸街”并不只是一首歌谣,更是她童年里难以忘怀的一段回忆。

“那是1994年,我当时才7岁。那一年雨特别大,一夜之间屋子一楼就被淹没了,我们全家要搬到二楼的阁楼住。”长大后的小燕对“水浸街”记忆犹新,“家人把门板拆下来,用麻绳绑在废弃的卡车轮胎上,做成一个简易的‘艇仔’以供出入。我就靠撑这个木板上下学。”

距离上廓街不远处的北门街,水浸不似上廓街严重,街道变作小河。住在北门街的珊珊,站在南门口,远远望到上廓街的水面上有人撑着“艇仔”划出。河水两边不是堤岸,而是居民房屋二楼的阳台。

珊珊说,在她的记忆中,暴雨来临的日子,天空总是昏暗,眼看天地被雨水连成一片,街道瞬间化作了水乡泽国。即便走过熟悉的南门街,却感觉一下穿越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十分新奇。

下雨天,小孩子却最欢乐。每到水浸时,小孩子们总爱穿上雨衣雨靴跑到街上玩水。沿街响起“哒哒哒”雨靴踏水的声音,和孩子们大声唱着的歌谣:“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

落雨大,水浸街,阿女返学阿爸带

据《清城区志》记载,1994年清远发生特大洪水,从6月9日开始,全区城乡持续9天普降暴雨。6月15日开始,全区中、小学陆续停课。6月17日,上、下廓街一带严重受浸,商店、商场停业。6月19日,清城水位达到16.34米,南门街口水深60度厘米,民间称为“6·19大洪水”。

“旧影业中心是老城区的地势最高处,结果那年把影业中心1楼也给淹没了。”珊珊的父亲星伯,正是花甲之年,长期居住在市区,水浸也给他留下不少回忆。

星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清城区人民医院工作,那时候城区医院还叫镇医院。九十年代中期之前,旧城不少地方建造一道道堤围,镇医院正好处在一道堤围下方,暴雨或是洪水,医院一楼常常被淹。

“最厉害的一次,水浸有1米多高,女儿没法自己出入,都是我们背着她进出。”星伯说,在水漫清城的日子里,背着女儿,穿过没到大腿根的积水,从下濠基的医院宿舍,一路将她送到学宫街的机关幼儿园。也正是童谣中“落雨大,水浸街,阿女返学阿爸带。”的真实写照。

星伯一家在1992年搬出医院宿舍,后清城区进行城市改造,一道道堤围被历史淘汰,如今只能在先锋路旁的成衣街看到残存的一段。放眼望去,道路更宽敞平整,生活更快捷便利,水浸街早已成为旧城人的回忆,旧照片里的风景,老人口中的故事,一首首过去的童谣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远去,鲜少被人哼唱。

采 写:清远日报记者 黄 培 通讯员 邵雅莉

栏目统筹:清远日报记者 沈艳莉

清远日报版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欢迎关注本报官微qyreport获取更多本地活动资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