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窖工程发展现状(第一口母亲水窖)

关于甘肃,特别是陇中地区缺水的严重程度,有很多说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水窖工程发展现状?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水窖工程发展现状(第一口母亲水窖)

水窖工程发展现状

关于甘肃,特别是陇中地区缺水的严重程度,有很多说法。

有的说: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分别是出生、结婚和死亡后。

有的说:妈妈含一口水,对着孩子的脸一喷,再用毛巾一擦就算是给孩子洗脸了。

陇中地区缺水程度的说法可能经过了演绎夸张,但是都表明了当地严重缺水的事实。“母亲水窖”水润中国二十年,也正是从那片干旱的土地上,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从0到1

漳县三岔镇刘家岘村“母亲水窖”项目冠名碑

漳县,甘肃版图上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县,曾经,干旱穷困就是它的底色,在卫星地图上,地处西秦岭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漳县,遍布沟壑,呈现出黄绿相间、黄多绿少的颜色。住在山上的农户祖祖辈辈要从山下运水洗脸做饭,从记事的那天起,吃水就是他们的天字第一号难题。

到山下挑水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路程虽然有远有近,但是山路却是一律的崎岖难行。妇女孩童身薄体弱,常常是脚下一滑便摔倒在地上,水洒了,人哭着再返回山下挑水。

汪六十,爷爷60岁时得了他这个长孙,便取了这个名字。他说:十多岁时就开始到山下挑水,挑了20多年,直到自己娶了媳妇,生了儿子,她们和自己分担着挑水。汪家的“挑水”工作和那根老扁担正如《愚公移山》里移山的重任一般:“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般地传承下去。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地重复,全村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的。

直到“母亲水窖”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2001年的夏天,当地妇联和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到了汪六十家。“说是要修‘母亲水窖’,这事早些时候就嚷嚷开了,大家都盼着这一天”。也是从那一天起,汪六十成了“汪第一”,当汪六十知道他家的水窖是全国第一口‘母亲水窖’时,很是激动,一叠声地说:“好用得很,全家人洗脸做饭洗衣服,饮骡子,全靠它了。”

在汪六十家,工作人员回忆修建全国第一口“母亲水窖”时的情景

现在,汪六十家的院落整齐干净,两侧的厢房都是这几年新修的砖房,一侧的新房顶上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水是从母亲水窖里抽上去的。日子一天天变好,但是在汪六十心中,“母亲水窖”是所有改变的开始。他每天都要围着水窖转几圈,“出家门、进家门时,信步就过来了,看着水窖还好,窖里有水,就觉得日子踏实”。

左边是老房子,右边是新房子

从1到10

改变的不仅仅是汪六十和漳县的受益户,“母亲水窖”本身也不断进化着。

甘南州舟曲县城关镇锁儿头村,没有“母亲水窖”项目之前,大多数村民到村庄一公里以外的供水点肩挑车拉取水,每天要花两个小时以上时间储备生活及牲畜用水。2017年,“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在村里建成,不但兼顾了人们生活用水的需求,更解决了850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保障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的饮水安全,还增强了村里的抗旱防灾能力,减少了涉水性疾病发生率,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项目建成后,大多数农户购置了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用电器,提高了生活品质。后来村里实施供水排水一体化,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从最初的修建集雨水窖到集中供水工程,再到“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母亲水窖”不断帮助甘肃人民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定西市通渭县第三铺乡党堡村花兰寺学校,因旁有一座花兰寺而得名,学校建于清光绪年间,已有百余年历史。早些年兰花寺学校有地下水,师生们喝井水。后来井里没水了,就建了集水窖,多年来,孩子们就喝收集起来的雨水。2013年,“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在这里实施,给学校安装了安全饮水设备,建起了洗手房,师生们也喝上了经过过滤和消毒的放心水,饭前便后也能洗手了。

有了干净、安全的饮用水,到了课间孩子们会像一群小燕子跑去喝水,他们欢快的脚步丝毫没有陇中人们经年累月背水沉淀而来的凝重,而是每一步都带着明朗清澈的温润和希望,飞奔着跑向未来。孩子们的笑声也仿佛在大声的向曾经干涸的土地宣告,“母亲水窖”的水真好喝!

从10到N

甘肃马营镇长川村是“母亲水窖”项目村,如今,全村存栏大牲畜620头,小牲畜330头,而在“母亲水窖”来到长川村之前,这简直无法想象。

2011年,300口“母亲水窖”落户长川村,同时建起了300处沉淀池和2.3万平方米的硬化集流场。从此,这个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340毫米的山村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原来只靠地里的粮食卖点钱,现在几乎家家搞起了养殖业。所以当地人心中, “母亲水窖”涌出的不仅仅是一汪清水,更是财富之源,幸福之源。

有了干净的水,村民贾桂莲的生活也开始考究了不少,每当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贾桂莲总会拿出“罐罐茶”: 一个小铁桶,一撮绿茶,一个电热炉,几只小茶盅在茶几上一字 排开,用“母亲水窖”的水沏茶给客人品尝。谈笑中,贾桂莲布满沧桑的脸上,荡漾着开心的笑容。

杨亚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文峰村人,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杨亚萍在家养起了猪。因为丈夫需要上班,主要依靠杨亚萍起早贪黑地喂养母猪和小猪崽们。

但是杨亚萍发现,要想搞好养殖,不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更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文峰村大多数人用的是地下水,这里的地下水不仅少而且水质很差,对于搞养殖发展来说是天大的问题,刚开始他们在自家的院子里面打了两口井,可这两口井的水质不但差而且很少,连平时人的饮水都不能满足,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杨亚萍只好把一半多的母猪和猪崽以很不理想的价钱卖掉。

2013年,“母亲水窖”项目在文峰村实施,给了杨亚萍将养猪发展成事业的底气!自从家里的新水窖储上水后,杨亚萍在院子后面又修了三间新的猪圈,还养了12只鸡。现在的杨亚萍成了文峰村的养殖能手,为家庭年创收8万余元。

2018年春节,家住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庙庄村曹林一家一早就开始忙并快乐着,拧开水龙头,清澈、干净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就着自来水,洗菜、洗肉……一番准备停当,就等亲戚中午来拜年时再炒菜。说起这方便的自来水,曹林脸上乐开了花:“以前都是打井取水,水量小不说,水质也差,生活也不方便,哪像现在,用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做饭、洗东西再也不用担心。”

“自从家里通了自来水,不光洗衣服方便了,热水器也派上了用场,冬天在家就能洗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曹林的妻子高兴地说。

2017年,“母亲水窖”在庙庄村实施,如今庙庄村成功接通与城市居民“同网、同价、同质、直供到户”的自来水,让苗庄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从N到无穷大

截至2019年底,“母亲水窖”项目向甘肃省支持7070.48万元,累计修建集雨水窖36893口,集中供水工程81处,解决了36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同时,这一项目的实施,还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如助力项目地女性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建设“美丽新农村”……

从20年前让甘肃人民“吃上水”到20年后的让他们“健康用水”,让更多人从不同层面参与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倡导当地形成了“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爱护水源”的良好社会风尚。

20年中,“母亲水窖”与甘肃人民不离不弃,为他们带来了绿色的希望。或许有一天,“母亲水窖”将成为历史,但是,即使到了那一天,“母亲水窖”也不会从人们的心中消失,它带来的幸福、发展、财富和美好的生活将成为漳县人、甘肃人和所有西部缺水地区人民心中的永恒记忆。而这一切,就是“母亲水窖”项目历经20年不变的初心——以“水”为核心,为建设美丽中国、富强中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张永太

来源: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