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要继续写史记(为什么我们被称为)

你知道完璧归赵、卧薪尝胆、霸王别姬等历史典故出自哪里吗?你知道为什么全世界华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吗?

近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3期《史记》在央视一套播出。《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对中国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什么要继续写史记(为什么我们被称为)(1)

◆“炎黄子孙”源自《史记》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西汉武帝时期,记载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司马迁自己称它为《太史公书》,后来又有称为《太史公记》或《太史记》的,到了东汉末年,才被称为《史记》。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在体例和内容上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一共130篇。

“本纪”共十二篇,记述从远古黄帝到汉武帝期间,历朝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政治事件,是一部编年体的历代帝王简史。本纪部分,可看作《史记》全书的一个纲要。其中最古的五个帝王都在一个本纪里,夏、商、周三朝是一朝一个本纪,但到了汉代,却是一个皇帝一个本纪,可见在内容上,《史记》是略于古而详于今的,这在《史记》表、志、传其他部分之中,亦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史记》的首篇《五帝本纪》。《五帝本纪》中第一个写的就是黄帝。司马迁不仅把中华民族的源头追溯到黄帝,记载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生平,以及炎黄合体、诸侯宾从;还首创民族史传,写下了《匈奴列传》《东越列传》《南越列传》等篇目,开创了民族融合、安定一统的上古治世,此后全世界华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修史观念,其内核正是多元包容的大一统思想。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对此,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认为:“司马迁为什么要把我们的起始从黄帝开始?因为黄帝统一诸侯,立家建国,‘家国一体’的产生是黄帝的功绩,这就是司马迁以大一统历史观站在中华文明历史的坐标系上给出的一个起点。”

司马迁为什么要继续写史记(为什么我们被称为)(2)

“表”共十表,是采用表格的形式,将复杂的史事,提纲挈领进行排比类比,差不多也算是一种大事记。

“书”共八书,是关于各种典章制度的专篇,分别叙述礼仪、音乐、乐律、历法、天文、宗教、水利、经济这些方面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世家”三十篇,除《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外,所记为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七十篇,主要是各种人物的传记,所记人物非常广泛,其中有贵族、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物。司马迁作列传的宗旨,是要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此外,对于四边的少数民族,也撰有专传,如《匈奴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分别叙述当时中国四周非汉族君长和外国君长统治的历史。

《史记》中上述五种体裁,其实不完全都出自司马迁的创造,但把这五种体裁加以改造,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却是司马迁的独创。《史记》中这五个组成部分,既彼此独立,又有机地构成了一个整体。  

司马迁为什么要继续写史记(为什么我们被称为)(3)

◆《史记》何以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2000多年来,《史记》一直都被奉为经典,除其自身魅力外,还有什么原因使其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新科表示,司马迁的《史记》魅力在于它深刻而独特的思想;在于它通过几千年历史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我们的民族精神;在于它文本的整体系统结构和强大的艺术力量。正是这些魅力,形成了《史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史记》中有许多大人物所干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但这些大事件都是靠小人物的帮助完成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靠侯嬴、朱亥;平原君能搬来楚兵,并坚守围城,是靠毛遂、李同;孟尝君能脱离秦国,并在齐国干一番事业,是靠冯谖等。因此若说司马迁给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立传,其实际目的就是为了表彰侯嬴、朱亥、毛遂、李同、冯谖这些下层人物。不媚权贵、敢于批判腐朽黑暗,重视社会下层、努力歌颂小人物,是《史记》中突出表现的两个方面。

司马迁为什么要继续写史记(为什么我们被称为)(4)

《史记》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是因为它作为一条文化链,有传播者、有接受者、有研究者,历代不绝,乃至于形成一门学问——“史记学”。这门学问的形成过程,就是《史记》生命力延伸的过程。汉魏六朝是《史记》传播和初步研究时期,此后不断发展,20世纪以来进入研究的高潮时期。

《史记》的生命力还来自于它世界性传播与研究。据史书记载,《史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播到了朝鲜半岛。

《史记》传入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覃启勋教授考证,《史记》是在公元600至604年之间由第一批遣隋使始传日本的。明清之际,是《史记》东传日本的黄金时代。《史记》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政治、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日本,各种形式的《史记》抄本、刻本,或选本、全本,数量在百种以上,《史记》传播和普及程度是非常广泛的。

在欧美国家,《史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全本的俄语、法语版《史记》已经问世,全本的英语版《史记》也即将完成。世界范围的《史记》研究也逐渐深入,显示出《史记》永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司马迁为什么要继续写史记(为什么我们被称为)(5)

◆《史记》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史记》在今天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在较早的时期,它的命运却并非如此。东汉班固曾经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唐初,《隋书·经籍志》在介绍《史记》、《汉书》的流传时说:“《史记》传者甚微。”司马贞说“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史记索隐·序》)。

事实上,在司马迁生前,因为直谏遭受腐刑,又遇到险恶政治环境,他对这部著作能否流传于世非常担心。未雨绸缪之下,司马迁让尚在身边的女儿司马英将《史记》手稿另抄一份。他将女儿抄写的“副本”留在京师长安,适时呈送给汉武帝审查。他将原稿作为“正本”,秘密送往女儿婆家——“华山脚下”的杨家珍藏。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将这种做法隐晦地阐述为“藏之名山”。

司马迁为什么要继续写史记(为什么我们被称为)(6)

事情果然不出司马迁的预料。進呈的那部“副本”后来不知所终,据传遭到了汉武帝的焚毁。而目前流传的《史记》,则是根据司马迁事先藏匿于亲家内的那部“正本”刊印的。

作为付出极大精力的心血之作,司马迁并没有等到《史记》流传的那一天。而让《史记》得以重见天日的,是他的外孙杨恽。

杨恽是司马英的次子。他自幼聪慧,跟随母亲熟读外公的《史记》文稿。外公洋洋洒洒、爱憎分明的叙述风格,让杨恽读得如痴如醉。他自此爱上了《史记》,并开始对许多历史典籍产生兴趣。

杨恽的人生转折,缘于一次意义重大的告密。汉宣帝地节四年,霍氏家族意图发动叛乱,推翻宣帝另立他人。杨恽闻知此事,即密告给侍中金安上,金安上再奏宣帝。皇帝得以迅速采取措施,霍氏家族被迅速诛灭。杨恽和金安上因告密有功,皆被封侯。杨恽被封平通侯,食邑博阳,后来又升任中郎将。

因为得到皇帝信任,杨恽借机呈上外祖父的《史记》,希望它能重见天日。此时距司马迁离世已有20余年,汉宣帝并没有因为曾祖父汉武帝曾反感此书而反对。他只是删除了其中几篇文章,就允许其书简公开。幸运的是,被汉宣帝删去的如《今上本纪》等文章,后来都被补充完备。 (来源:《看历史》何晋/文、《读书》胡宝国/文、《羊城晚报》鲍青/文、《北京日报》王润/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