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坊巷间的匠人情怀)

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坊巷间的匠人情怀)(1)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赞叹过牛角梳为“宝物”,因为他认为福州女子变得格外标致的原因就是牛角梳,“美的水准竟高过苏杭女子数倍,像是希腊古代的雕塑人形”。

的确,现在市面上的梳子种类繁多,对福州人来说最为熟悉的莫过于福州牛角梳。以前几乎每户福州人的家中都会有一把,至今牛角梳仍然是“福州三宝”中最平民化的。

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坊巷间的匠人情怀)(2)

十户人家半制梳

福州角梳历史悠久,1976年福州北郊新店出土了一座南宋古墓,随葬物中就有6支黑水牛角制作的角梳,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福州已有制梳行业。从清末到抗战前夕,是福州角梳业的兴盛时期。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童牛牌”角梳与脱胎漆器、纸伞同获金奖,被并称为“福州三宝”。

由于精美实用,造型小巧,福州的角梳业在民国初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20世纪初,福州角梳的风格代表——中式梳、京式梳就已经形成。主要是吸纳了常州黄杨木梳、上海红木梳款式之长,创制适合城市使用的样式。

上世纪30年代初,福州角梳业已经发展到89户980人,年产角梳278万支。作坊密布洋头口、斗中街、河上村、安淡村、洋柄村、泮洋村等数十处。特别是茶亭附近的河上、安淡等村落,更是达到了“十户人家半制梳”的程度。

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坊巷间的匠人情怀)(3)

胡文虎出价黄金换角梳

鼎盛时期,福州角梳业曾出现过多达150家店号,尤以邹振记角梳庄的“飞鹰牌”、李厚记角梳庄的“航海牌”、润光厚角梳庄的“童牛牌”角梳最负盛名。

如今一提到福州牛角梳业,其中的邹振记都会被反复提起。

1935年前后,邹振记角梳庄的创办者邹元华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动锯角机”,重金聘请漆画工艺师朱庄,运用漆画工艺技法,在角梳齿路上方绘制虎、豹、狮、象和古典人物、山水景色,在国际性工艺品“小吕宋赛会”上获金奖。

这使得角梳一下子从家常用品中脱颖而出,开始跃居工艺品行列。首批创新产品“牛角花梳”问世后,轰动一时,外商和侨胞纷纷订货,供不应求。据说巨商胡文虎曾出价半斤黄金购买获奖的“牛角虎梳”(不上3两重),角梳价比黄金,一时被传为佳话。

1891年,邹振记创立福州角梳业第一块商标——“飞鹰”牌。民国初年,在美国、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福州的邹振记角梳和沈绍安脱胎漆器等一同展出,并荣获金牌奖、金质奖。

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坊巷间的匠人情怀)(4)

从弹棉花工人到角梳大师

从邹振记时代开始,角梳都是纯手工制作。后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20世纪60年代初期,锯齿机、磨光机等机器的诞生使角梳厂机械化程度达到67%,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虽是如此,纯手工制作的牛角梳依然为少数人坚持着。几十年来走过的每一步,程老都记忆犹新。

1956年,23岁的程寿芳还是弹棉社的领头人。由于棉被市场存在淡旺季,年轻的程寿芳把目光投向了福州角梳。经人介绍,程寿芳带领着十几名弹棉工人到福州角梳厂学习角梳制作,“当年福州角梳厂的王高霖师傅把核心技术传授给了我们”。1983年,程寿芳创出了自己的角梳品牌——“牛头牌”角梳。1988年,罗源二轻系统企业改制,程寿芳决定承包角梳厂。

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坊巷间的匠人情怀)(5)

“牛头牌”角梳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一时间响遍全国。“我们在义乌设了经营部,专做批发;当年在上海,我们的角梳供不应求;上世纪90年代,我们厂还成为福州外贸出口梳定点厂家。”程寿芳说。

由于各种原因,福州角梳厂日益颓败,罗源角梳厂则成为福州现存最古老的角梳工厂。2008年,福州角梳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程寿芳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角梳传承人。如今,80多岁的非遗角梳传承人程寿芳就仍然坚持在关键的工序上保持纯手工制作,在他看来,“有些手艺活是机械无法替代的”。

和所有非遗传承人一样,技艺传承也曾是让程寿芳最为困扰的问题。就在角梳技艺明显青黄不接时,好在小儿子程庆安主动站出来学习角梳技艺,将角梳厂的运营工作承担了下来这也使得这门手艺得以继续传承。

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坊巷间的匠人情怀)(6)

图文资料整理于网络

综合编辑松塔礼物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