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模仿残障人士(赵本山被模仿韩红被模仿)

文/方怡

日前一则山寨林俊杰年收入百万的新闻登上热搜榜,可以从各种视频和资料看到,有人刻意模仿林俊杰的衣着打扮、动作歌手进行商业演出,并且在各种宣传单张和大字海报中都很明显地写上了“林俊杰”三个字,个别海报就投机取巧,写的是“小林俊杰”,还将“小”字缩小到用肉眼难以看到的程度。

赵本山模仿残障人士(赵本山被模仿韩红被模仿)(1)

后有媒体挖出这其实是一则发生在2014年的旧新闻,只是有人“炒冷饭”,将旧新闻重新编辑当成新内容发布。模仿者名为“范一贤”,针对此事,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却表示自己也有点无奈,因为宣传单张和海报一般都是由商演邀请方印刷和张贴派发的,他表示自己事先并不知情。另一方面,他在2014年就已经和林俊杰经纪公司达成和解,并且承诺涉嫌虚假宣传的活动不会去,也会及时向林俊杰所属公司举报。

赵本山模仿残障人士(赵本山被模仿韩红被模仿)(2)

这样的解释当然是难以令人信服,但是由于国内大环境对这样的行为并没有严格的相关条例来约束,就算有,取证也相当困难。再乐观一点,就算有证据,走上维权的道路又太漫长,在没有对明星艺人产生恶劣影响,并且涉及金额不大的情况下,明星经纪公司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也是间接在为明星艺人增加热度,但是欺骗了粉丝的一腔热情,实在是太过分!

赵本山模仿残障人士(赵本山被模仿韩红被模仿)(3)

对于这件事情,林俊杰的反应都没有韩红厉害,一向心直口快的她直接转发相关链接,洋洋洒洒地评论了一番:"太无耻了,欺人太甚!”为什么韩红如此激动?因为她也有过同样的遭遇,早在2016年4月22日,她就在社交媒体怒斥山寨版行骗行为,要大家多加辨别,还在评论区使出了杀手锏,教粉丝们如何辨别“真假韩红”。如果想分清是不是真的韩红,只要看她标示性的牙缝就可以了,原来韩红的门牙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牙缝。这样的消息让人觉得好笑又无奈。其实韩红被模仿当然不止这一次,除了她,娱乐圈中的周杰伦、薛之谦等人都曾经被模仿,不胜枚举!

赵本山模仿残障人士(赵本山被模仿韩红被模仿)(4)

同样都是模仿明星,有人就因为模仿明星大咖而登上央视节目,甚至连百度百科词条都有他。这个人就是李连东,他因为模仿赵本山就走红,甚至给自己改了一个充满魔性的名字“赵本水”。他在偶然一次模仿赵本山尝到甜头后,之后的十多年来都执迷于模仿他来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

那么就有人会疑问:同样是模仿明星,为什么有人就涉及法律责任,有人就受到热棒?“山寨明星行为”到底是单纯的模仿还是行骗?道德底线在哪里?

赵本山模仿残障人士(赵本山被模仿韩红被模仿)(5)

其实这些“山寨表演”的培养基在二三线城市,大家对娱乐生活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是相对于国内一线城市,很少大明星会乐意到三线城市做宣传,当然也没有这样的必要。所以“山寨表演”在群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热捧,商家也就很乐意继续邀请“假明星”来表演。

赵本山模仿残障人士(赵本山被模仿韩红被模仿)(6)

另外,现在各种酒吧、KTV还有商业场所也很喜欢邀请明星来助阵,拉人气,增加知名度。但是大明星请不起,只好请十八线的小模特,有些连十八线艺人的钱也不愿意给,只好请个山寨版的“大明星”,既产生了助长人气的效果,又符合了自己紧绷绷的预算。看起来本来是“双赢”的事情,为什么就不招人待见了呢?

赵本山模仿残障人士(赵本山被模仿韩红被模仿)(7)

这里就涉及到道德底线的问题,是模仿还是行骗,就本质的区别就是,有没有把“模仿”的概念老老实实地展现出来。就拿李连东做例子,他之所以得到尊重,得到各大节目的邀约,除了他有自己的真本事以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他是坦坦白白地表示自己是模仿赵本山的,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意思,这种表演的乐趣在于观察他模仿到不到位,观众是被“模仿”的这个行为逗乐了。

赵本山模仿残障人士(赵本山被模仿韩红被模仿)(8)

而"山寨林俊杰"事件就有欺诈的嫌疑,因为模仿者有意避开或者隐瞒了“模仿”的真相,导致无论是围观的粉丝还是交了费用进场观看表演的消费者,都以为自己是来捧明星林俊杰本人的场,这就是隐瞒消费者,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如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韩红对类似的事件深恶痛绝。

赵本山模仿残障人士(赵本山被模仿韩红被模仿)(9)

除了一般人模仿明星,明星其实在创作和表演上也会模仿甚至是直接窃取小众独立艺人或者欧美圈内的作品,问题的关键就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来判断,到底是明星团队的创作还是赤裸裸的抄袭,维权的过程也相当困难。由于明星艺人或者唱作歌手都是一个等级上面的选手,涉及的是单纯的“作品所有权”的问题,到了一般群众来模仿明星这个事情上,大家心理上就会比较“纵容”,因为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人家养家糊口的技能,迫于生活才会出来模仿明星参加商演。就连韩红都说:“模仿秀,我们都能接受,因为都要活着,要吃饭”。这句话基于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单单就理智层面来说,欺骗和剽窃行为不应该因为社会身份不同就区别对待。希望有模仿行为的人能够意识到事情好坏的临界点在哪里,停止不良模仿行为,合理且合法的面对大众才是正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