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可行性分析(企业的IT投入过去呈快速增长态势)

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趋势,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也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无疑,数字化的步伐已势不可挡。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企业数字化的进展绝对称不上平顺。有人说,业界缺少具有普适性的数字化范式经验与操作标准;有人认为,数字化缺少足够的重视、预算、资源与人才;甚至有人猜想,中国缺少数字化创新的产业基础……

如何定义成功的数字化甚至数智化、谁应该为数智化创新负责、数智化创新的预算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最大可能的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率与成功率?……这些问题我们与行业人士一样好奇。

因此,我们36氪数字时氪团队(digital36kr) 正式启动了《数智前瞻. 数智化十问》这个系列。我们邀约了行业内长期关注数智化创新的创业者、投资人、从业者,与我们一起探讨这些当下数智化创新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期是我们《数智前瞻. 数智化十问》的第十四期内容。我们邀请了Gartner中国研究副总裁陈勇。

Gartner成立于1979年,是全球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公司,其研究范围覆盖全部IT产业。于2005年正式成立中国独资公司,就IT的研究、发展、评估、应用、市场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客观、公正的论证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

陈勇先生是Gartner中国CIO研究重点项目的负责人,他的研究方向包括数字与技术领导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管理、战略与治理及IT运营模式等领域。

在采访过程中,陈勇对36氪讲述了他基于众多数字化项目所得的观察。他认为,

• 企业的IT投入过去增长的比较快,未来可能朝结构化地改变IT投资方向发展。

• 现状来讲企业数字化主要还是CIO负责,其次是CEO直接负责。

• 对于Gartner来讲,让企业数字化的进程能很快很好的推进,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以下是专访部分(经36氪编辑):

企业的IT投入过去呈快速增长态势,未来可能朝结构化地改变IT投资方向发展。

36氪:如何评价中国企业目前的数字化投入的比例?

陈勇:我们国内的数据不把“数字化”跟传统IT分开,既包括传统IT,又包括数字化。这两个加在一起合起来,大概是“1%“的比例。全球的数据,大概十年前和现在差不多,都是3.5%、3.6%的样子,所以跟全球相差很多。但是这个比例跟行业是相关的,金融行业会多一些,甚至多很多。而制造业可能1%都不到,0.5%、0.8%都有可能。

比国外低这么多的原因在于,一,我们的人力成本比较低。二,我们信息化覆盖的流程还不是太多。覆盖的少,也意味着我们的应用少,投入的也少。

但以十年为周期来看,我们在这十年里面的增长比国外在这十年里面的增长要高很多。

根据我们的调研,前几年数字化预算要比这两年增长的快。这两年虽然在增长,但是增长的并不快,跟我们GDP的增速下降是相吻合的。国家层面是要从高速发展变成高质量发展,企业层面IT投入过去呈快速增长态势,未来可能朝结构化地改变IT投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投资逐步从传统的IT挪一些钱从“信息化”挪到“数字化”,但是总的这个篮子可能增加的不是太多。

36氪: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并购”是不是可能是“数字化”在中国的一个竞争对手?

陈勇:可能是的。因为作为CEO来讲,他并不一定要做数字化才能使利润提高或者才能使销售增长,或者才能使市场价格、市值提高。只不过现在大家都觉得数字化是一个方向,能够使得这个指标提高,那么我就去做。但是如果做其它事情也能够使得这些指标提高的话,那企业也可以去做其它事情。

现状来讲企业数字化主要还是CIO负责,其次是CEO直接负责。

36氪:谁更应该为企业的数字化创新负责?

陈勇:国外企业会设CDO,但是也不是特别多、大概是百分之十几的企业,中国的情况类似。CDO其实是两个概念——首席数据官、首席数字化官。如果说是“首席数据官”,跟CIO有一些重复。

传统来讲CIO会关注四个层次的事情,1.基础设施,网络、PC等等。2.应用软件,比如ERP系统、CRM系统等等。3.数据,有的企业数据就是CIO管的,有的企业是CDO管的。4.业务流程,有的企业可能也是CIO管的。比如华为的“流程与科技部”是归CIO管。这四层有可能统统归CIO管,也有可能CIO只管下面两层、上面两层让其他人管,甚至于比较早的企业是上面两层没有人管,这都是有可能的。如果说CDO是“首席数据官”的话,就管第三层。

现状来讲企业数字化主要还是CIO负责,其次是CEO直接负责。

CIO负责的好处是CIO懂技术,不好的地方在于,第一,中国的大多数CIO是不懂业务的,而数字化业务需要跟业务更紧密一点。第二,CIO没什么权力。因为数字化业务是要推动变革的一件事情,如果你没有权力、在这个企业里面地位比较低的话,你就推动不了这件事情。

由CEO负责的,很多基本上到最后变成没人挂帅。因为CEO根本没有精力来管数字化,大多数企业是这样的情况。所以也许比较好的一个方式,是CEO跟CIO来合作一起做。然后如果是营销领域,可能CMO也加入形成“数字化领导小组”。如果关注点是运营的话,可能COO也会加入。

因为数字化是一个探索,大家都没做过,都是在摸索的过程当中。从业务的方向来讲,可以考虑的就是“3 1”,产品、客户、内部数字化运营和生态圈。从IT的角度来讲,可以考虑的就是运用一些新技术。技术本身不是太大的问题,关键是“把这些技术用到什么样的场景里面去”,也就是数字化的方法论研究。常见的方法就是“敏捷开发”、“开发运维的一体化”/DevOps。

36氪:信息化会不会是数字化必须要经过的一个路程?

陈勇:通过应用系统把业务流程固化、是信息化最主要的工作,但是信息化不光光是指这些方面的工作,它的下面还有一层叫“基础设施”。中国的企业基本上基础设施都已经搭好了。

数字化的先决条件是信息化,但是不是完全的信息化。如果信息化覆盖了70%的流程了,那么在70%的流程里面做数字化没有什么问题。虽然覆盖面不是特别全,但是不会影响我们做数字化,只不过看你数字化朝哪个方向走。

36氪:许多企业选择“营销端”作为最初的切入点,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陈勇:第一是可以更快的证明价值。从“证明价值”的角度来讲,销售收入的增加是最容易体现价值的,所以大家都会以这个作为突破口。第二点,消费者驱动。消费者的采购习惯,品牌认知的一些途径都会比企业要快。所以消费者的变化,会拉动企业跟随着消费者、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来做这方面的改变,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To C”的企业会更容易的做数字化,而“To B”的企业从营销这一端来讲会比较难做。最难的是“To B”的企业,然后是“To b”的企业,然后是“To C”的企业。我们也有一些数据表明(见下图),比如通过电子商城卖货,“To C”的已经很普遍了,“To B”的就可能会少很多很多(从比例上来讲)。

我们把企业分成“主流企业”和“领先企业”,领先企业就是数字化做的好的企业,主流企业就是一般的企业。

it 可行性分析(企业的IT投入过去呈快速增长态势)(1)

Gartner供图

对于Gartner来讲,让企业数字化的进程能很快很好的推进,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36氪:从您的角度,您觉得Gartner在中国产生的行业价值可能会有哪些?

陈勇:对于用户企业来讲,他们每天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决策。TA既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又要尽快的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于Gartner来讲,让企业数字化的进程能很快很好的推进,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我觉得Gartner的来到,是加速了市场的教育。Gartner带来了美国的一些很好的经验,使得中国企业对于“数字化”这件事情有了认识,加速了整个行业对于这件事情的认知,加速了整个产业更快的向前落地和实施。

36氪:今年是中国官方提出“数字化转型”定义的第十年。这十年来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衍变”有没有什么特征?

陈勇:首先,不分行业,所有的行业都是会朝着“数字化”这条路走。但是会有先有后,基本上比较早做数字化的都是像金融、零售或者是一些比较先进的制造业可能做的比较领先一点。其它的可能就做的比较慢一点。例如医疗器械、油气行业等等。

第二个是中国在很多地方其实是领先于国外的。比如移动的应用。像腾讯这种,我们把它称之为“超级APP”这一类的应用,我们都是比较领先的。但是有些地方跟国外相比可能不是特别领先。比如“云”。我们“上云”的比例,跟欧美的国家相比,可能还会晚个2-3年的样子。

第三个特点是,一开始我们数字化会把工作重点放在“数字化的营销”方面,市场营销是数字化一开始的切入点,大多数企业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着手的,但是逐步会往其它业务领域来渗透。比如,在制造业可能会向后勤、制造、仓储、运输等等,往这个方面来渗透。金融行业可能也会向后台,比如用RPA的技术来使后台操作更流畅,或者是用数据分析的技术使得后台的决策更科学等等。以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突破口,逐步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的业务领域,这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所以今天我们更多的看到大家在后台也会发力、也会做一些工作。

36氪:如何评价中国企业的数字化未来?

陈勇:首先,数字化的关注点正在转变。从前面的“营销”转到后面的“运营”,这个转变可能会加快,原因是整个经济形势不是特别好。企业可能想朝内看能不能让成本降低。

第二,地缘政治的影响。中美关系的影响,使得我们选择供应商会有所向国内的供应商来倾斜。

招募

为剖析中国数字化转型现状,36氪数字时氪团队(digital36kr) 正式启动了《数智前瞻. 数智化十问》系列。如果您是行业内长期关注数智化创新的创业者、投资人、从业者,欢迎来稿与我们一起探讨以下十个当下数智化创新领域的热点问题(扫码查看详细问题)。投稿邮箱:cdomkt@36kr.com

it 可行性分析(企业的IT投入过去呈快速增长态势)(2)

数字化十问问题大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