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的历史来源(胶州的发展历史)

胶州的历史来源(胶州的发展历史)(1)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据三里河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掘测定。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即有先民定居,繁衍生息,创造并发展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夏、商时代为莱夷之域。西周,莒子建都计亓(斤)。春秋,莒南徙,以计地为介根。秦置黔陬县,属琅邪郡。西汉,域内兼有计斤,柜、邞、祓国。新莽改柜县祓同,以祓县为纯德,后均省入黔陬,东汉改属东莱郡。

三国魏,黔陬改属城阳郡。西晋,仍为黔陬县,计斤改计基。东晋,黔陬属青州高密郡。北朝后魏属胶州东武郡,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公元556)置平昌郡于黔陬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废平昌郡,以黔陬直隶胶州。开皇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开皇十六年(公元596)置胶西县。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废黔陬入胶西县。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省胶西入高密县,县东鄙置板桥镇。北宋哲宗元祐三元年(公元1088)以板桥镇为胶西县,兼临海军使。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南宋理宗宝庆三年)置胶州于胶西县。明初省胶西县入胶州。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升胶州为直隶州。中华民国二年(1913)裁州为县。1987年设市撤县。

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约公元前2000年前)。1974年胶州北三里河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考证。这类文化星罗棋布分布胶州大地上,主要有罗家村、远家阿洛、赵家庄、逄家沟等处。

夏(约公元前16世纪)属地莱夷。《胶州志》:“州在虞夏,当为青州莱夷之域,然邑名不可考”。

商(约公元前11世纪)属地莱夷。1976年西姑庵遗址考证,从出土的青铜器属商末年代,说明商代在此已有一定势力。

胶州的历史来源(胶州的发展历史)(2)

周,春秋·僖公二十九年春,介葛庐来朝。《杜注》:“介,东夷国也,在城阳黔陬县(今杜村镇赵家城献西)”。“介盖皆起于武王之世”(《增修胶志》)。莒国南徙(今莒县一带)计为莒国一个邑,称介根。春秋末期入齐。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1年)春,介葛卢朝于鲁,冬复朝鲁,次年入侵萧国(今安微省萧县)。《胶州志·大事记》:周武王十三年封少昊之裔兹舆期为莒子,都于计(今南关城子村)。

春秋(公元前549年至前476年)属地介根(齐国)。襄王二十二年秋,介人入萧。

《春秋·隐公二年》夏五月莒人入向。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齐崔杼伐莒侵介根。张宾雁(清代胶州方志学家)曰:莒既南徙,以计地为介根。

战国(公元前279年至前221年)属地齐地(齐国)。《胶州志·大事记》(赧王)三十六年,齐宗人田单以即墨兵袭破燕军,复齐地。注:此时即墨当兼胶州地。

秦(公元前221年)属地黔陬(青州琅邪郡)。《胶州志·大事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灭齐,置琅邪郡,始置黔陬县”。史称东黔陬城。

汉朝(西汉、东汉)

西汉(公元前119年至公元36年)属地黔陬、计斤、邞县、柜县、祓国(徐州刺史部琅郡)。汉武地帝元狩四年计亓置盐官。新莽天凤元年秋七月改祓曰纯德,柜曰祓同、祓国除。

东汉(公元37年至197年)属地黔陬(青州刺史部东莱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省柜、邞、计亓三县。以柜入琅邪县,计亓入黔陬侯国,改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

三国魏(公元198年至288年)属地黔陬(徐州城阳郡)。献帝建安三年分北海,置城阳郡,以黔陬县属。

晋(公元288年至306年)属地城阳郡都黔陬(徐州)。晋武帝太康十年,移城阳郡于黔陬县。惠帝元康五年(296年)夏六月,以城阳郡改置高密国,都黔陬,迁治胶水西(今铺集镇黔陬村,其遗址修王吴水库沉入水底,)史称黔陬城。

东晋(公元306年至463年)属地黔陬(幽州)。东晋黔陬属幽州高密郡。

南北朝(南朝、北朝)

南朝(公元464年至529年)属地黔陬(北海郡)。《盘书·州郡志》宋孝武并北海。大明八年省高密郡,以黔陬属北海郡。

北朝(公元529年至583年)属地平昌郡治黔陬(胶州)。后魏孝庄帝永安二年置胶州,治东武。黔陬属胶州高密郡。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冬十一月,置平昌郡于黔陬县。

隋(公元583年至613年)属地黔陬和胶西县(胶州高密郡)。隋文帝开皇三年秋八月,废平昌郡,以黔陬直隶胶州。十六年置胶西县(其遗址名朱晏城,位于高密市东,胶河、墨水河之间朱家庄集南),割黔陬北鄙益之。炀帝大业元年废黔陬入胶西县。三年改高密郡为密州。

唐(公元623年至1088年)属地板桥镇(密州)。唐高祖武德六年,省胶西入高密县,以县东鄙置板桥镇(在今广州路新华书店附近,原有地名土城口。南面城墙坠入云溪河,见《重修胶志》)。

宋(公元1088年至1142年)属地胶西县(京东东路密州)。“哲宗元祐三年以板桥镇为胶西县,兼临海军使,仍置板桥市舶司。”《增修胶志》。

南宋,金(公元1142年至1228年)属地胶西县(山东东路密州)。金熙宗皇统二年置板桥榷场与宋互市。正隆四年罢。世宗大定四年夏,承安三年复罢。金在胶州境内置陈村镇(今大店),张仓镇(今属胶南市)和梁乡镇。

元(公元1228年至1369年)地属胶州治胶西(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蒙古太祖二十二年置胶州于胶西县,以高密、即墨来隶。

明(公元1369年至1644年)地属胶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明太祖洪武四年省胶西县。州境东南置灵山卫,以保卫海防(《学古编》)。

清(公元1644年至1913年)地属胶州(莱州府)。

中华民国

1913年至1925年,地属胶县(胶东道)。

1925年至1928年,地属胶县(莱州道)。

1929年至1938年,地属胶县(直隶省)。

1939年至1945年,地属胶县,划归日伪统治的青岛特别市。日伪胶县公署更名青岛特别市胶州乡区行政办事处。

1942年,中共胶东区南海地委在胶县南部山区成立中共胶南工作委员会。

1943年11月,胶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北乡大杜戈庄成立,隶属于南海专署,姜谔生任县长。是月,中共诸边工委和诸胶边办事处成立,隶属于滨北地委和滨北专署。

1945年8月,潍东县在胶县西南乡沟里路村成立,原胶县沙河、牛沟、朱郭三区划入。9月,潍东县改为高密县,划入沙河等3区,又划回胶县。10月山东分局决定将胶县北部联屯、丰隆、北都、胶莱和沽河5区及高密铁路北6个区,成立胶高县,辖南海专区,1946年7月改辖于滨北专区。1949年10月撤销胶高县,联屯等5区划回胶县。

1945年至1946年,地属胶县(滨海地区第一专区)。

1946年至1949年,地属胶县(胶东行署滨北专区)。胶城为滨北专署驻地。

1947年12月,又析建胶河县,将沙河、牛沟、朱郭三区划入。1953年7月撤消,沙河等三区划回胶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2月中共胶城工委成立(县级)。8月,胶城办事处改为胶城政府(县级),直属滨北专署领导,1950年2月胶城政府撤销,改为胶县城关区。

1949年至1955年,地属胶县(胶州专区)。胶城为胶州专署驻地。

1955年至1958年,地属胶县(昌潍专区)。

1958年至1961年,地属胶县辖于青岛市。

1961年至1978年,地属胶县辖于昌潍专区。

1979年1月,地属胶县辖于青岛市。

1987年4月至今,地属胶州青岛市。

▍栏目顾问:髙叙成 | 编辑:一壶好茶 、明月心|原作:芝兰玉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