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磨豆腐习俗怎么来的 俗话说34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其实这些过年的老话俗语都不是为了朗朗上口,而随意胡诌编制的,其实每句都有一定的说法和一些来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二十五、磨豆腐这一习俗的来历。

一、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五磨豆腐习俗怎么来的 俗话说34(1)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古代“豆腐”与“头富”谐音,寄予了人们新年要富贵的心愿。有人说,“豆腐能治中国人的乡愁。”春节盛宴即将开始,菜单上怎能少了传统年味豆腐。

另外,说起“磨豆腐”,实际上是人们准备春节期间必备“年货”的开始。农历腊月二十五,农村有句俗语叫“赶得上杀猪,赶不上磨豆腐”,意思就是磨豆腐要趁早。

二十五磨豆腐习俗怎么来的 俗话说34(2)

在古代,人们到了腊月二十五便忙活起来,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豆腐做成后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豆腐介于荤菜和素菜之间,比鸡鸭鱼肉差一点,比萝卜白菜强一点。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但是,肉类对于穷苦的人家来说并不是承担得起的,所以就会选择豆腐。

二十五磨豆腐习俗怎么来的 俗话说34(3)

豆腐的“腐”和富裕的“富”谐音,取吉祥如意好兆头,二十五磨了豆腐,祈愿来年的生活能过得富富裕裕,豆腐听起来像“都富”,家里团团圆圆吃豆腐,年味儿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却温馨美好。

基于以上两点:“二十五,磨豆腐”这一年俗一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所说的“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经过民间的传承,已经成了腊月二十五的老规矩。

二、关于二十五磨豆腐的传说

二十五磨豆腐习俗怎么来的 俗话说34(4)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可见,豆腐已有两千多年的制作历史了,而刘安则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始祖。

其实腊月廿五这天不仅要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原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二十五磨豆腐习俗怎么来的 俗话说34(5)

玉帝发现家家都在推磨做豆腐,尝尝了豆腐也并不是很好吃,就质问管理人间伙食的灶王爷,为什么他汇报的是民间有肉吃有衣穿,但真实情况确实是家家吃豆腐。

后来老百姓告诉玉帝这是因为大家商量好集体在玉帝视察这一天做豆腐,目的就是让玉帝知道人间过的并不是那么好,希望玉帝在下一年继续保佑人间。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二十五磨豆腐习俗怎么来的 俗话说34(6)

腊月廿五还有另外一个典故。这一天家家户户做豆腐,源自清代百姓对和奸臣对的抗争。因为那个年代老百姓都特别恨腐败,就想跟腐败作斗争。怎么办?于是就在这天要做豆腐,春节吃豆腐(斗腐)就是跟腐败作斗争。

民俗学家表示,“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豆腐谐音为“兜福”、“多福”,寄予了人们新年要富贵的心愿。具有祝愿来年生活幸福、吉祥有余的美好愿望,所以老百姓都会在春节时在家中准备豆腐,图一个好彩头。

如今,人们并不会自己做豆腐,他们会有更多别的选择,非常常见的有,中国人常把剪好的“福”字倒着贴在窗户或者门上,这样,人们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气”来到他们的家。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