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登鹳雀楼(每天一首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登鹳雀楼(每天一首古诗词)(1)

站在作者的视角,还原诗词的画面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诗名:登鹳雀楼。

从本诗的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的地点----鹳雀楼,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受到生产力的制约,楼房并不多,像鹳雀楼这种四檐三层的建筑更是少见,因此,很多文人骚客都喜欢登高望远、即景抒情,因此,单从诗名中,我们就可以大体猜出,本诗应该是篇借景抒情诗。

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字季淩,出生于盛唐时期的名门望族,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更是豪侠义气,因此,其作品都有放荡不羁、激越昂扬的个性风格。

小学生必背古诗登鹳雀楼(每天一首古诗词)(2)

诗词:

第一句:白日依山尽。

字面意思: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落下。

这是作者当时的所见,站在是鹳雀楼上,看到了夕阳西下,这里隐藏着作者的三个视角,一是向上看的天空景,二是向西看的落日景,三是目力所及的实物景。这三个隐藏视角,为下一句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黄河入海流。

字面意思: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奔流到海。

此句虽然也是描述的景色,但并非作者真实所见,而是在想象出的意中景,因为鹳雀楼位于山西境内,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入海口的。

与上一句相对应,此句也隐藏着作者的三个视角,一是向下看的陆地景,二是向东看的入海景,三是目力之外的意中景。

整个前两句,虽只有寥寥几字,却纳上下、东西、远近之景,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其中,整个画面感显得特别的宽广、深远,也为后面的即景生情做好了铺垫。

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字面意思:如果想看到更远的景色,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里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千里”形容足够远,“一层”又隐喻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整个后两句看似平白直述地描写了作者登楼的过程,但却饱含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更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也让全诗得到了进一步的拔高和升华。

本诗由所见的实物景(第一句),联想到所想的意中景(第二句),到最后的即景生情(第三四句),连接的十分自然,让读者在感叹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基础上,更激发出一种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楼”字飞花令

危楼高千尺,手可摘星辰。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西北望高楼,上与浮云齐。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月无赖似穷秋。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台月自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