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1)

来过黄龙的朋友

都会被黄龙的钙华景观所震惊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2)

黄龙/五彩池△

而黄龙钙华体以及

钙华景观的变迁也极其复杂

钙华的形成经历了

沉淀、固结、溶蚀、切割、迁移、坍塌、再沉积等

交互过程,耗时万年

其中水源的补给更是关键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3)

黄龙/迎宾池△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

黄龙钙华景观“修炼之路”之水体篇

详细介绍黄龙的水

从何而来、由什么组成

这份科普请收好~

01 黄龙“源水区”特征

黄龙的“源水区”指五彩池以南的沟源区,海拔高度在3550米以上的沟源部分,其地形可分为三个台地。

1第一台地

● 第一台地是从转化泉群往南上至望乡台台面,两侧以深厚草丛矮灌木为主。从平台再往南行300米翻一小坡后进入第二平台;

2第二台地

● 第二台地以沼泽化的黑色土壤层与腐殖层为主。三条大沟汇流于此台地,多个浅层“泉水”渗流进入沟流;

3第三台地

●第三台地是沟后缘至黄龙沟主分水岭处,主要由祼露碳酸盐岩组成。岩层变形强烈,裂隙发育,该台地是由碳酸盐岩构成的高寒型含水层,为钙华沉积提供了物源。

同时由于灌丛草甸繁茂,腐殖层厚,有利降水大面下渗,为下游钙华沉积提供了有利的水介质迁移条件。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4)

黄龙景区 区域水源状况示意图△

02 黄龙主要水体来源

黄龙主要的水体由固态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态水四部分组成。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5)

黄龙/溪流△

冰雪类固态水

黄龙地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海拔3000米以上均处于冻结状态,大气降水变为降雪,地表被冰雪覆盖。黄龙沟中除以转花泉为代表的上升泉群及五彩池有水外,其它地段几乎无液态水。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6)

黄龙/冬季五彩池△

因此,黄龙沟中每年11月开始地表水流便会急剧减少,液态水转变为固态水,每年5月天气变暖后,沟中及山上冰雪开始融化,固态水变为液态水,水量大增,直接补给地表沟溪或渗入地下。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7)

黄龙/五彩池△

沟溪类地表水

地表水是钙华景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涵养钙华,还参与钙华源泉、钙华泉的混合及二次循环过程。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8)

黄龙/争艳池△

黄龙景区主要的地表水来源于上游的多条沟溪,沟溪则受大气降水以及融冰融雪的补给。望乡台冰碛垅下的水量就是上游地表水的流入,多年平均流量为221.995m³/s,占地表水、地下水总流量的63.3%。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9)

黄龙/五彩池△

以泉群渗透为主的地下水

地下水以“转花泉群”为代表,经深循环溢出的上升泉群。泉水中均含较多的Ca²⁺(钙离子)、HCO₃⁻(碳酸氢根离子)及游离CO₂(二氧化碳)。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10)

黄龙/争艳池△

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在下游钙华体中出现二次转化泉,即由上游渗漏,转入地下,然后又在下游钙华中出露。二次转化泉为钙华体中流出的下降泉,以莲台飞瀑之下的龙泉眼最大最为壮观,其最大流量达1012.15 L/s。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11)

黄龙/莲台飞瀑△

茂密植被储存的生态水

生态水是指植被对各类水分的保存而形成的储水体系。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12)

黄龙/植被景色△

生态水层不但能直接储积降水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对气候环境起到缓冲调剂的作用,这也使得黄龙在炎热的夏天仅仅只有18°C。

黄龙周边特别是望乡台及上游地段矮灌木、深草丛十分发育,形成了富水生态水层,成为黄龙景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源。

根据森林水文学研究,原始森林区对降水的截留可达降水的30%左右,因而生态水层提供的水量也是黄龙景观存在的一个重要支撑。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13)

黄龙/五彩池△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14)

黄龙景观“源水区”水量、水质与水温受降水与季节影响较大,其变化波幅直接反映降雨或融雪特征。

8月以来,由于四川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降雨较少导致地表水逐渐下沉,也导致黄龙景区个别景点地表面呈现水量减少现象。但黄龙景区主要景点水量依旧丰盈,景观依然美丽,也诚挚地欢迎广大游客前来旅游打卡。

蓝水黄龙(科普关于黄龙的水)(15)

黄龙/争艳池△

此外,黄龙风景区也在此呼吁

我们一定要

珍惜当下生态资源

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the end-

图源:黄龙管理局市场营销处 孙家鹏 姜跃斌/摄

参考文献:《四川黄龙景区“源水”成因浅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