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十个冷知识(这个节日源起山西)

清明节

据史料:“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据《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也就是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由此证明,清明在早期是由农耕而来的节气名称,而非民俗节日。

事实上,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担任以“祭祀”为主题的节日,并非“清明节”。

寒食节

源自春秋时期的山西,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山西的十个冷知识(这个节日源起山西)(1)

据《后汉书》,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寒食节”由此而来。

在“寒食节”,全国禁烟火,只吃冷食,以示纪念介子推。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民俗节日。

寒食节和“清明”的融合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不过“寒食节”所包含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流传至今。

山西的十个冷知识(这个节日源起山西)(2)

寒食节在我省有“蒸寒燕”的民俗,即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在晋南地区民间还有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的习惯,而晋北地区则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此外,在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发源地—绵山

如果您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可以到当年的寒食节的发源地——介休绵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踏青,缅怀先人。

山西的十个冷知识(这个节日源起山西)(3)

绵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因当年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

绵山风景名胜区的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从建筑的角度来剖析,绵山仿古建筑既取之先代建筑之长,又加上设计者和建设者的现代创意,集华夏古今之精华,构成了现代仿古建筑物的独特风格。景区共有14个大景点,360余个小景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