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

如果问诸葛亮是谁?想必没有谁会答不上来。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1)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 唐国强 饰

在诸葛亮死后的千余年间,一方面,统治阶级把他当作"勤劳王事","忠君报国"的典型加以推崇,另一方面,又被民间传说为智慧的化身,特别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根据正史和流传已久的三国人物故事写成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着力描写,充分渲染,再加上众多三国戏的广为流传,他成了一位人人皆知又十全十美的人物。但是,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真的有这么神吗?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神仙军师——诸葛亮。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2)

史书里真实的诸葛亮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是治国良才。陈寿本人也在《三国志》里评价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循名责实,虚伪不齿。"诸葛亮作中郎将之时,负责监督三郡(零陵、桂阳、长沙),征调当地的租税,来养活军队。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任职军师、将军之时,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刘备外出征战时镇守成都,同时保证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先主外出,亮长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在册封诸葛亮任丞相之位时说"丞相亮其悉眹意,无怠辅眹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军其勛功",随后,"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3)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抓内政的一把好手。而且诸葛亮还注重依法治国,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休士劝农",也重视蜀国经济的发展;对棘手的少数民族问题,也不过半年就悉数解决了——"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由此可见,诸葛亮确实治国有方,成为了刘备坚强的后盾,充分显示了其治理方面的才能。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4)

刘备与诸葛亮

但是人无完人,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陈寿的评价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且诸葛亮自己也承认运筹帷幄不如刘巴。刘巴是谁呢?在汉中称王后,刘巴曾担任尚书,尚书是个文官啊,这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在整个三国时代都不算高。刘备在世之时,军事方面比较倚重的是法正。刘备攻打刘璋之时,恰是因为法正献谋献策,才顺利入川。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5)

刘备阵营中的重要人物:法正

刘备去世之后,蜀国的内政都由诸葛亮全权代理,在这段时期内,曾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军事活动。一是诸葛亮为安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亲自率众南征。陈寿的《三国志》中仅仅是两处零散的提到这件事,一处是"三年春,亮帅众南征,其秋悉平。"仅仅十二个字就概括了南征的主要内容;第二处是收录的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谈到了南征这件事情,"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因为没有细节的描述,所以无法判断诸葛亮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的军事才能。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6)

诸葛亮 《出师表》

平定叛乱五年之后,诸葛亮开始了北伐。北伐曹魏是能真正凸显出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战役,这也是诸葛亮亲自指挥的第二次战役。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三郡响应,取得局部性的胜利,但由于马谡失街亭,造成了第一次北伐的溃败。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7)

“挥泪斩马谡”的情节

诸葛亮休养生息后进行了第二次北伐,但第二次北伐取得的成功也仅仅是射杀了王双。从《三国志·魏志·曹真传》来看,诸葛亮在军事计谋方面确实很欠佳,曹真早已料到"以亮成惩于祁山,后出必从祁山",所以曹真命郝昭修筑陈仓城。那一年十二月,诸葛亮围攻陈仓,因为魏国之前早有防备,所以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蜀军三十万,没能攻下陈仓城。

建兴七年,是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成功收取武都、阴平两地,这对蜀汉西北的边防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这次战役,《魏书》与《蜀书》呈现出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述的是魏方因惧怕诸葛亮的声威而退兵,而《三国志·曹真传》记述魏兵退军是因为当时正逢三十多天的雨水天气,不得已而退兵。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8)

《三国志》书影

建兴九年,诸葛亮从祁山出发,开始了第四次北伐,这次为了解决粮食的运输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就在这年,魏国的大将曹真去世,司马懿接管魏国军权。诸葛亮这次北伐的成功之处是射杀张颌。张颌是魏国五良将之一,张颌的死,对魏军来说是一次重创,但对于蜀国的诸葛亮来说确是一次胜利。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9)

影视剧中的张郃

此后的几次北伐,魏国的司马懿都坚守不出,与诸葛亮一直成对峙局面。建兴十二年八月,过度劳累的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回望诸葛亮毕生经历的战役,赤壁之战,诸葛亮参与谋划;为稳固蜀汉后方安定,诸葛亮亲自率众南征;在北伐的几次战役中,也都取得局部的胜利。陈寿《三国志》中,并没有完全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认为"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三国时期只有曹操与诸葛亮留下了军事著作,而且诸葛亮还改进连弩,创作木牛流马,做八阵图,这些军事发明都证明了诸葛亮在军事理论上颇有建树。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10)

木牛流马 示意图

从诸葛亮从出山辅助刘备兴复汉室到去世,整整二十七年的时间。诸葛亮鞠躬尽瘁,忠于刘氏父子。先主去世后,诸葛亮守着自己对先主的诺言,一直效忠于后主刘禅,不愿自专。诸葛亮的这种精神,一直受到后人的推重。诸葛亮算是英年早逝,病逝五丈原时仅有五十四岁。当时刘备去世之时为六十三岁,孙权是七十一岁,曹操是六十六岁,不得不说也许诸葛亮的病逝与过度操劳蜀国事物有很大关系。这样忠贞的品格在当时达到了最高的标准,对上非常符合儒家"君为臣纲"的道德要求,对下满足了人民对于忠贞美好的人格的期待,使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脱离了人物自身的局限,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被正面化和神华,最终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富有传奇色彩的神仙人物。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11)

诸葛亮形象的演变史:从"贤臣"到"神仙军师"


在三国纷争的时代,曹魏有庞大的军事集团及智囊团,东吴有天险地势的优势,唯独蜀汉政权最为脆弱,尤其后期,人才凋零,刘禅昏庸,但刘备集团有着正统之音的震慑。所以这时期的文人对蜀汉政权有着普遍的同情与重视,诸葛亮的形象在悲剧性文学基调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着。从《三国志》到裴注、再到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形象已经开始慢慢脱离历史的原貌,尤其是诸葛亮的智慧与军事才能得到称赞。但是这时期的诸葛亮形象还没有完全摆脱历史的束缚,一些官修文献仍把诸葛亮定位为蜀汉时期的一名"贤相",而在民间,受难的百姓怀念诸葛亮在世之时的功绩,悲剧性的文学基调及文学自觉性的双重发展,正不断的推动着诸葛亮形象的演变。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12)

三国鼎立示意图

历史发展到隋唐,虽然"帝魏寇蜀"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与魏晋南北朝不同的是,唐人在肯定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外,还肯定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且其形象开始得到美化和神化。如《隋书》卷五十三记载史万岁(隋朝名将)南征时见诸葛亮墓碑,碑铭上写到:"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这简直太过于牵强附会,诸葛亮生前又怎么可能预知隋朝的事情呢?

唐朝之时重要的军事著作《李卫公答问》里面也有关于诸葛亮的记载。这本军事著作是唐太宗与名将李靖讨论问题的集成,书中涉及的军事家有十七位,书中对诸葛亮提及十三问,仅次于孙武,连被称为军事家的曹操都比不上诸葛亮,可见曹操此时在君王心中的地位已经不及诸葛亮。

在最能反映唐朝风物的唐诗中,也能看出这个趋势。如杜甫的《八阵图》,写的刚健有力,把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一下子表现了出来——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还有宋代诗人李九龄的《读三国志》——"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诸葛亮与周瑜相继去世后,灭掉蜀国与吴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这里,李九龄把周瑜与诸葛亮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歌颂。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13)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和周瑜

北宋的时候,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也有关于三国这段史实的记载,《资治通鉴卷·汉纪五十七》(卷六十五)中对诸葛亮出使东吴,促成"蜀吴联盟"的这段记载,其内容与《三国志》及裴注基本相同。《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卷六十五)中提到,诸葛亮在曹操举军侵犯之时,随鲁肃下江东,说服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对孙权的劝词基本上与《三国志·诸葛亮传》相同。赤壁之战的成功归属于周瑜高超的军事能力,传说中诸葛亮借东风的事情在《资治通鉴》中并没有提及,只以一句"时东南风急"简单的交代。从内容上看并没有出现可以美化或丑化诸葛亮形象的地方。《资治通鉴》中的诸葛亮形象与史实中记载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既没有出现刻意地赞颂,也没有出现恶意地诋毁。这时期诸葛亮与周瑜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史书中。

到了南宋,随着程朱理学的日益兴起,这时候诸葛亮的"忠臣"形象正与当时的社会不谋而合。朱熹的《通鉴纲目》也正式尊蜀汉政权为"正统"(魏晋南北朝至北宋之时,尊曹魏是正统是因为曹魏集团地处中原,其政权的取得也是汉献帝禅让出来的,符合"地处函夏,人传正朔"的观点;南宋偏安,统治者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故尊"蜀汉政权"为正统)。以前杜甫歌颂诸葛亮时写的是《蜀相》,到了南宋,诸葛亮"汉丞相"的身份才得到肯定。正统观念开始左右民众的思想。当时的人们大都希望有像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出现,恢复中原,实现全国的统一。在人们不断的寄托与思念中,诸葛亮的形象在原有的基础上,又一次得以提升。宋朝之时赐诸葛亮"英惠庙",并追封谥号"仁济",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宋朝的地位。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14)

唐国强版 诸葛亮

元朝之时,蒙古铁骑踏入中原地区。即使汉人沦为下等三人,但"汉丞相诸葛亮"在元人的心中还是很高大的。元代的统治者加封诸葛亮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在枢密院的西侧公堂为诸葛亮立庙,并与张良、管仲、乐毅等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放在一起祭祀。由此可见,元朝的统治者对诸葛亮也是推崇有加的。但要说起元代对诸葛亮形象比较丰满的塑造,还是要说元曲和元杂剧。

元曲中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大加赞颂。如元人阿鲁威的《蟾宫曲》中唱到: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在此曲中,首先肯定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英雄,接着说道诸葛亮的八阵图,很显然这是作者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肯定。

又如查德卿的蟾宫曲《怀古》里唱: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功,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此曲中,"农夫"指的是诸葛亮,"渔翁"指的是姜子牙,将两人放在一起进行歌颂,说明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曲中还提到八阵图,以此来点出诸葛亮极高的军事才能。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15)

传说中诸葛亮推算出来的八阵图

这类曲子还有很多,比如"千里独行关大王,私下三观杨六郎。张飞忒煞强,诸葛军师赛张良",把诸葛亮比作汉朝名臣张良,而且已经称诸葛亮为"军师",说明元代之时,诸葛亮军事家的身份已经深入人心。

除了元曲,还有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形象的演变。元代之时,据不完全统计,有六十多出的元杂剧以三国这段历史作为主题。在这些元杂剧中,有一半以上的剧目涉及刘备集团的人物。从现在仅存的元杂剧中,能找到有关诸葛亮的杂剧有七出,比如《两军师隔江斗志》、《黄鹤楼》、《博望烧屯》等,这些杂剧都刻画了诸葛亮智慧高超、用兵如神、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形象特点。

比如《黄鹤楼》这出戏,主要讲的是诸葛亮和周瑜争夺荆州的故事。周瑜趁着诸葛亮追击曹操时,骗刘备来到东吴,想要刘备交出荆州。而诸葛亮在夜观天象之时,发现主公有难,给刘备传计策,刘备依照诸葛亮的计策成功逃出周瑜的陷害。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通过天象来指导人事,已经带有了一定的迷信色彩。而且在史书中根本没有提过黄鹤楼这个地方,这个故事很显然是创作人的杜撰。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16)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杂剧中,诸葛亮的形象不仅得到了传承,而且还得到了发展。从审美观点来看,元杂剧中有故意美化与赞誉诸葛亮的倾向,其形象也在舞台上得到了提升。元杂剧的作家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地将诸葛亮的形象神化。此时的诸葛亮是一位具有神仙气息、才华横溢、无所不能的军师形象。

到了明代,就出现了我国古典战争小说的高峰——《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是书中着重刻画的一位人物,在小说中,诸葛亮在军事、政治、外交方面无所不能,甚至有些方面脱离了人的本质,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缺陷的人物。此时,诸葛亮形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典型。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17)

《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影

《三国志通俗演义》用了更多的笔墨来渲染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把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家形象。

比如,小说中孔明出山后的第一仗"博望坡",就打败了拥有十万大兵的夏侯惇,真可谓是用兵如神。可是史实上记载,击败夏侯惇的人是刘备。《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了刘备在投奔刘表后,刘表让刘备抵御夏侯惇、于禁,刘备巧设伏兵,击败夏侯惇。小说中把本属于刘备的战功移花接木到了诸葛亮身上。而让诸葛亮大出风头的"赤壁之战",通过"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情节,更是显示了诸葛亮洞察天下、神乎其神的智慧和才能。至于诸葛亮失街亭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因为诸葛亮没有足够的军事指挥能力。而在小说中,失街亭这次战役并没有把诸葛亮的形象负面化。诸葛亮在北伐之前已向马谡安排了详细的部署,而是因为马谡狂妄自大,破坏大局,而诸葛亮斩马谡则是以正军法、迫不得已而为之。史书中,"空城计"本是赵云为躲避曹军的追杀而使用的计谋,到了《三国志演义》之时,把"空城计"安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18)

空城计 简笔画

不难看出,明代小说中的诸葛亮形象与史书中的诸葛亮形象已经迥然不同。史书中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形象,已经转变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指挥若定的神仙军师了。

结语

诸葛亮的形象始于《三国志》,经过不断的演化,从一位受人爱戴的大臣变成了集多种能力、美德于一身的神人。诸葛亮与刘备"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倡导。封建士大夫把诸葛亮作为效仿的榜样,下层百姓由于受到压迫,则希望有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出现。诸葛亮的形象不断地被赋予理想化色彩,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演变,诸葛亮终于由一个普通的凡人演变成为了一位无所不能的神人。

从三国时期的角度来谈诸葛亮(从三国时期的34)(19)

理想化的诸葛亮形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