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区的治理(文庙街区治理)

去年9月,“古邑焕新 街区共治”文庙街区治理正式启动。一年过去了,这片以文庙为核心的开放式街区,是否探索出了全新的社区治理模式?是否“烟火气”“人情味”更足?

古城区的治理(文庙街区治理)(1)

记者通过多日的走访发现,一年来,文庙街区的“同心圆”越画越大,“群众自治圈”也越来越有温度,通过党建引领、自治联盟,文庙街区实现了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睦邻友好更是触及社区每寸“肌理”。

古城区的治理(文庙街区治理)(2)

古城区的治理(文庙街区治理)(3)

“潮汐式”停车,居民自治有“妙招”

文庙街区是老西门街道人流密集的地区之一,老旧小区规划中原本就缺少车位,周边居民日益增长的汽车保有量致使停车需求无法满足,车主不得不练就抢车位的本领。小区里时常因乱停车堵塞消防通道,矛盾频发。

古城区的治理(文庙街区治理)(4)

中华坊小区更是矛盾激烈。“我都劝架劝到身上有乌青块。”文庙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汪嘉梁向记者回忆,那时候,他刚上任,就见识了中华坊小区居民因抢停车位而大打出手的场面。经常去做“老娘舅”的他,也难免意外受伤。

“这样打下去、吵下去,不是办法。”在街道、居委的引导下,中华坊小区通过“美丽家园”项目,梳理出13个停车位供居民使用。居民们通过自治会议协商达成共识,租用车位的住户每月支付费用,用于美化楼道,改善小区环境。有停车需求就到居委会登记排队,一旦有闲置车位腾出,自动按照序列顺延给下一个住户使用。白天和晚上,根据住户的需求,空余车位轮换使用。通过公信力的介入,小区居民们终于做到了按规则自觉停车。

古城区的治理(文庙街区治理)(5)

而在蓬莱路285弄小区,车主自发建立微信群,夜间车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辆辆有序相连。遇到临时需要出门的车主,提前在群里知会一声,再也没有因为停车问题引发激烈矛盾。

人情味足,街区居民有了浓浓“家园情”

“我不会离开这里,因为这里有烟火气,更有温暖和幸福。”

说这话的叫叶继蔚,是土生土长卢湾人。在里弄房子长大,对这片非常熟悉。太太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买房之初曾经看了许多房子,来到龙门邨是因为被这栋房子的历史和氛围吸引。

古城区的治理(文庙街区治理)(6)

“我看的这栋房子是1930年原河北唐山铁道学院院长建造的,院内有一棵桂花树,环境怡人,当即就决定购买。”叶继蔚说,入住后第二年夏季汛期,龙门邨地势低,小区积水超过膝盖,曾经打算秋季再把房子卖了。没想到周围邻居都来帮忙排水,垫高家具,感觉非常暖心,就选择在龙门邨安家。

古城区的治理(文庙街区治理)(7)

后来,街道通过“美丽家园”项目,把整个小区的地下管网重新铺排了一遍,再把小区整体垫高,再也没有淹水问题。

叶先生一家从06年购房至今,在龙门邨一住就是15年。2个可爱女儿就读的上海中学,与龙门邨小区一样,名称的由来都可以溯源到四大书院之一的龙门书院。

古城区的治理(文庙街区治理)(8)

因为感激,因为浓浓家园情,他和太太经常参与社区活动,想回馈社会。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叶先生一家还接待了运动员参访,成为他俩最难忘的回忆。

邻里互助,社区有了最亮“底色”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个个众志成城的感人场景、守望互助的难忘故事、心手相连的生动画面,让文庙街区有了最亮的“底色”。

“可以说,邻里互助已经成了我们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了。” 学宫居民区书记吴炎翔说,当街道居委为抗击疫情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居民间的互帮互助,为他们“减负”了不少。

古城区的治理(文庙街区治理)(9)

而在学宫居委,还有一个邻里互助故事不得不提。记者了解到,文庙街区老年人居多,他们普遍存在失眠问题。学宫居委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引入了耳穴疗法,以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和现代全息生物学说为依据,通过刺激耳廓上相应的穴位防治疾病的方法,对于睡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易学易会,操作简单,方便社区老人在家自己调理、保健和治疗。

街区每月举办一次耳伴助眠活动,既是社区老人健康养身新模式,也是增进街区沟通的敲门砖。街区打造助眠志愿者团队,培训社区骨干上门帮老人贴耳穴,大大增进了邻里互助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