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愈堂怎么样(至德堂84关于)

参加一兄弟学校的省级立项开项活动,读到项目的关键词:“体验——表达”。项目表述,从信息获得到加工处理,再到信息呈现,逻辑很很完整。作为一名曾经的语文教师,对“表达”当然是一眼看中,“会讲故事”应该是现代人的核心素养。但作为一名现在的特教老师,对“体验”却是更加关注,这是如何学习的领域

思考且动笔,又一次感觉到自己学习渠道与资源的缺乏。不过,也对自己敏感的思维生发点还是比较满意。学习不足、先天不足,还有许多的问题自己是找不到答案的,或者说在现有能找到的结果中,自己也不能判断是不是正确的。有一些搜索结果是与自己的想法一样,但自己也不能“适用即真理”。如体检与学习是什么关系?我读到了心理学的体验式学习,那还有什么式的学习呢?现实意义上,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人或动物的一种本能,学习是无时无处不在。体验,就是亲身经历,是不是就是本能式的学习,就是这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当然很多时候属于非正式的学习。

自身,客观存在;体验,客观存在,学习,客观存在。是不是可以认为,只要亲历,就有体验;有了体验,就有学习。只是体验的对象,体验的程度,体验的成果往往因人而异,直接决定了个体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与学习效果的不一样。体验作为一种与“亲身”相伴的客观存在,其实会有被动的、无奈的、不愉快的、不阳光的体验,也就是说体验有好歹之分。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体验是不太好的。孩子不开心,家人不幸福,往往都是与体验有关。“凡人”烦!

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我们强调体验,我们加强体验,往往是与直接经验获得有关。体验式学习,相对于讲授式教学而存在,应该是育人方式的改变。但问题是,孩子置身于讲授为主的课堂,哪怕是静坐神游,体验也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他亲身体验的不一定是书本上的知识,可能是书本的味道,可能教师的谈吐;体验的感觉可能是无味,但也可能是有趣。只是意识存在,体验就会存在,学习就会存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体验或学习还是无意识的,甚至是无法拒绝的。

所以面对“体验”这一涉及学习方式的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应该是干预。可喜的,我们能关注体验,说明我们已经不只重视知识或结果,已经更加注重感受、过程与印象。如此思考,体验干预也就有了方向:要让孩子的生活更加的丰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要唤醒学生主动体验的本能,强化学生积极体验的情感;要引导学生体验思维与体验表达的逻辑,提升体验认知能力,优化体验情感的价值。用表达来促进体验的主动性、正向性、逻辑性、艺术性,是个好主意。

体验即学习,学习从体验开始。体验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也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

至愈堂怎么样(至德堂84关于)(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