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人造字的体会(别总赞叹古人造字智慧)

别总赞叹古人造字智慧,简化字也深藏玄机,一个“穷”字大有深意

对古人造字的体会(别总赞叹古人造字智慧)(1)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字因为具备记载、传播信息的而对于人类积累知识、传承文化、扩大交流发挥着重大作用。特别是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方块文字里,中国的汉字因为具备音、形、意三重功能而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说中,中国的汉字是由轩辕黄帝时代的大臣仓颉发明的。当初,仓颉造出第一个汉字的时候,“天雨粟,鬼神泣”,天上降下了粟米以示庆贺,因为上天为人类闪现的智慧光芒而欣慰;而鬼神则哭啼了起来,这个哭啼不知道是喜极而泣,还是因为恐惧、悲愁而泣呢?总之,造字这件事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壮举,第一个文字就是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蛮荒时代之后,如同漆黑的夜里点燃了第一束火光。

对古人造字的体会(别总赞叹古人造字智慧)(2)

因为西方的文字是字母文字,所以承载信息的功能虽然具备,但却字母文字却很难像中国的汉字一样,借用字的结构、造型承载更多的文化含义。所以在西方文化里,是将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从宙斯盗取了第一抹火种作为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的。

普罗米修斯因为为人类盗取了火种,遭受了众神之父(也就是上帝)的百般折磨。但中国的仓颉用创造文字的方法点燃了东方文明的第一抹曙光的时候,上天是用降下粟米来表示祝贺的。从这个细节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了。中国人所敬奉、信仰的“天”,是仁慈、宽容、大度的,他有好生之德,他期望自己的子民更加幸福、祥和、康乐;而希腊神话里的“天”,是自私自利,缺乏人情味,甚至有些残暴的。就连用他一点火种他都要大发雷霆之怒,似乎他压根就不想让他的子民有好日过。

对古人造字的体会(别总赞叹古人造字智慧)(3)

后世的研究者认为,文字并不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在创造文字的伟大历程中,仓颉可能只是扮演了一个总结归纳、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仓颉之前已经有文字的雏形出现,上古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具备一定信息承载功能的符号表达信息,但因为这些符号大体都是自造自用的,所以没有统一的读音、写法和意义,非常不便于传播和学习。

所以,仓颉就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当时人们使用的符号进行了收集、归纳和整理,选取了一些集中度比较高的符号作为统一的文字,并规范了这些符号的读音、字形和意义。正因为仓颉的这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使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字,所以人们就把造字的功劳归结到了仓颉的身上。仓颉也可能初步地确定了一些文字创造的基本规则和方法,使得中国的文字能够根据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并最终积累成一座矿藏非常丰厚的宝藏。

对古人造字的体会(别总赞叹古人造字智慧)(4)

文字是基于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发展进化的上层建筑,汉字自从创造以来在不断地丰富、扩展、变异,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汉字简化也是汉字发展历程中一项非常重大的事件。我们一直非常佩服古人创造汉字的智慧,但汉字的简化也大有玄机,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文字“穷”的繁体到简体的演化,就很说明问题。

“穷”字的繁体字是“窮”,《说文解字》里对“窮”的结体根源解释为:洞穴不可行进的终极处。意思是说,人走到一个洞穴的尽头,因为空间狭小到了极致,所以必须像弓一样弯曲了身体。尽头,这是“窮”的本义,后来这个字又被延伸、转义为多重含义(源自《新华字典》):资源匮乏,如贫穷、穷困;完结、趋零,例如山穷水尽、理屈词穷;彻底、究竟,例如穷追不舍、追本穷源;极致、极端、极致,例如穷奢极欲、穷凶极恶;处境恶劣,没有出路,例如穷愁、穷山恶水、悲守穷庐等。

对古人造字的体会(别总赞叹古人造字智慧)(5)

“窮”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大多数是选用第一层延伸义,表示资源的匮乏,例如缺乏钱财、资产、资料,精神空虚也是“窮”的一种状态。用这个字来表示这种匮乏状态是非常形象的。因为过去的社会人是分等级,人社会等级的高低从根本讲就是依据社会资源的拥有量来划分的。资源匮乏的人,自然就没有社会地位,所以就必须低眉顺眼、卑躬屈膝地生活,“穴”字下面的“身”、“弓”既是象形描述,更是会意表达。还有一些没有社会资源的人就必须成为佣工、佃户、雇农,还必须承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苦楚,字的下半部分“躬”就是此意。

“窮”字在简化的过程中,将下半部分的“躬”字换成了“力”字。这一调换并不是单纯地减少了笔画数,提高了书写速度,这也是很有玄机的。汉字最近一次最终确立并被社会接受的简化,发生在封建时代已经完全结束新社会、新时代。新时代人人平等,所有的劳动者人格、地位、权力是完全平等,不存在划分三六九等的社会等级,各个职业都是光荣的,所有的劳动者都是社会的公民,人民当家作主,倡导公平正义,所以“窮”也罢“富”也罢,没有人天生低人一等,谁也不需要向谁卑躬屈膝、毕恭毕敬,所以“窮”字就不需要“躬”了。

对古人造字的体会(别总赞叹古人造字智慧)(6)

“躬”字换成了“力”字。如果排除了新时代下人人平等的大背景,从“穷”的状态而言,这一调换所描述的资源匮乏状态甚至比繁体字更为传神,在一个洞“穴”之中,只剩下一把“力”气了,都到这个地步了,不是穷还是什么?穷人只能去出卖力气,然后换取生活资料,从古到今、从东到西都是如此,所以由“躬”变“力”更为妥帖和形象。

如果用拆字法,则可以看出简化后的“穷”字更为深刻的启示。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对于体力的依赖程度相比农业化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当前又到了信息化时代,这种对于体力的依赖程度更加减弱了。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单纯依赖出卖体力最多只能维持生活,已经很难彻底改变自己的“穷”困状态了。我们用拆字法来看,一个人使用力气去工作,就相当于将“力”字换成了“工”字,这时“穷”就变成了“空”,空空如也,是不是还是一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境况?那么穷人怎么改变命运呢?在依赖力气的同时,还必须学知识、学技能,依靠知识改变命运。

对古人造字的体会(别总赞叹古人造字智慧)(7)

“富”繁体字与简体字是相同的,也就表示“富”是一种从古自今标准和状态没有改变的情形。“穷”与“富”的上半部分是相同的,都是“宀”,接着“穷”字的下面是“八”,而“富”字的下面是“一”。这个也很形象,“八”字非常像一个人心情悲苦的时候的眉毛,眉尾是下垂的;而“一”字则是一个人心境平和、身心坦然的时候,眉毛平顺的样子。所以,要想改变“穷”的状态,就首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将悲观的情绪转换成平和、冷静、客观的心态。接着,使用自己的“力”,为自己寻求一个施展才干、才华的出“口”,然后慢慢地积累资产(也就是“田”),这样“穷”人就变成“富”人了。

对古人造字的体会(别总赞叹古人造字智慧)(8)

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时处处事事都有可能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只要善于留心、善于琢磨,处处都能激发你思维的火花。

(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