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被记住的玉米与被遗忘的开垦荒地)

“赫鲁晓夫很得意,自以为带回了一些戴维营精神。”

随着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和波匈事件的尘埃落定,赫鲁晓夫时代正式开启了,赫鲁晓夫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对共产国际内部和外部面对西方剑拔弩张的局势进行缓和政策,赫鲁晓夫在外交上非常积极地拉拢中国,在另一方面想要缓和与美国之间的对立局面,在国内也想要推动改革。

软化政策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经历了斯大林时代的强硬外交政策之后,赫鲁晓夫要选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要选择和缓的道路呢?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被记住的玉米与被遗忘的开垦荒地)(1)

▲赫鲁晓夫和斯大林旧照

因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自己发起的反斯大林运动并没有使赫鲁晓夫的控制力达到和斯大林一样的程度,赫鲁晓夫的控制力还不够强,这和在日后苏联和中国交恶还有苏联和美国翻脸时候的赫鲁晓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对比非常鲜明。赫鲁晓夫也是在克林姆林宫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人,赫鲁晓夫知道政治的游戏规则,他知道自己在增强控制力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一个和缓的态度,避免陷入四面树敌的不利局面,尤其是在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上,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也极大削弱了苏联在共产国际阵营内的话语权和嚣张跋扈,苏联只能选择在各个领域都尽量满足中国的需求。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被记住的玉米与被遗忘的开垦荒地)(2)

▲毛主席参观动力科研室

这段时间也是中国和苏联关系最为紧密的一段时间,也是整个中苏关系历史长河中最好的一段时间。但是赫鲁晓夫对中国有不满情绪吗?当然是有的,因为并不是赫鲁晓夫出于某种国际主义精神来援助中国,而是团结共产国际成了苏联战略的一大主要目标,可以说是苏联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已经是在共产国际阵营内具有相当话语权和号召力的国家了,自己不得不去团结中国,归根结底就是这个时候的苏联有求于中国。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被记住的玉米与被遗忘的开垦荒地)(3)

▲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时代最为显著的一个标志之一就是赫鲁晓夫的国内政策,虽然说赫鲁晓夫对于玉米种植的痴迷已经成了历史爱好者们嘴里津津乐道的一个典故,但是不得不承认赫鲁晓夫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了苏联的经济,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成就就是在赫鲁晓夫时代所兴起的开荒热潮,这是赫鲁晓夫时代整个经济发展内容中的重中之重。

经济建设

开荒和农业改革确实带给了苏联很大的粮食增长,是苏联的粮食增产率非常高,但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还要拿玉米来说事,就是赫鲁晓夫是一个痴迷于玉米种植的领导人,对于玉米的喜爱甚至达到了一种偏执,强制性的推行玉米种植政策在许多地方遇到了困难,因为有许多地区是不适合种植玉米这种作物的,可是强行种植玉米显然是违背了客观规律,最终的结果就是玉米没有增产,反而在这些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地方还造成了绝收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被记住的玉米与被遗忘的开垦荒地)(4)

▲苏联的玉米种植宣传画

但是还好,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非常广阔,物产也比较丰富,这在客观上就弥补了赫鲁晓夫在玉米种植上政策推行的错误,而且在那个时期,机械化农业已经成为了趋势,赫鲁晓夫时代就发展了机械化农业并且把制度完善并且加强,苏联的农业照比往年来说,还是有着一些提升的。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被记住的玉米与被遗忘的开垦荒地)(5)

▲赫鲁晓夫参观畜牧场

对于苏联的工业和经济来说,因为波匈事件的余温让赫鲁晓夫清楚地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各大加盟国实际上心中的不满是非常多的,而且 各加盟国之间的矛盾也非常大,赫鲁晓夫开始了自己的尝试,那就是希望通过放开苏联的企业给加盟国管理,增加了加盟国的权力,而不是完全由苏联统一指挥,随着权限的放开,自己国家的企业自己治理,让这些加盟国有了比较显著的经济发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赫鲁晓夫这些和缓的行动呢?如何看待赫鲁晓夫对之前对待加盟国政策的调整呢?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被记住的玉米与被遗忘的开垦荒地)(6)

▲赫鲁晓夫在会议中

我们应该用分层次的看待赫鲁晓夫的这些政策,第一,赫鲁晓夫对于苏联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农业改革,甚至在政治上的某一些改革是具有一定的成绩的,这一点也是不能否认的,尤其是赫鲁晓夫时代的开垦荒地的政策,就大大增加了苏联国内的可利用土地使苏联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增长,农业上的发展引起的是连锁反应,那就是粮食有了保障之后,苏联的工业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因为工业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治标不治本

但是在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背后,赫鲁晓夫时代还是有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赫鲁晓夫时代依旧没有解决斯大林时代最大的问题,也就是那个斯大林用一生时间也没有解决的求索,就是无法找到正常运行苏联建立起来的官僚体系的钥匙,这个体系依然是和苏联内部甚至共产国际内部各大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是水火不容的,这好像是一个死结,也是苏联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被记住的玉米与被遗忘的开垦荒地)(7)

▲苏联版图

回顾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你就会发现,赫鲁晓夫绝不是一个蠢人,他只是能力不够强,赫鲁晓夫是一个缺少行动魄力的领导人,赫鲁晓夫最大的悲剧在于他是一个缺少魄力的人,但他恰恰还是最需要领导魄力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这种性格和位置上的诡异错位造成了赫鲁晓夫高开低走的局面。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被记住的玉米与被遗忘的开垦荒地)(8)

▲赫鲁晓夫和尼克松

赫鲁晓夫接手苏联的时候苏联的外部环境非常糟糕,共产国际内部面临着巨大的矛盾和危机,外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阵营内部虽然也是矛盾重重,但依然是步步紧逼,赫鲁晓夫的软化战略虽然有一些作用,但是却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甚至赫鲁晓夫做了一些他不应该做的事情,为苏联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

《赫鲁晓夫传》

《冷战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