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提升认知四个定律(效率概率研习营)

认知觉醒提升认知四个定律(效率概率研习营)(1)

“效率&概率”研习营:

提升做事效率,放大成事概率,

晋身十倍速个人时代。

坚守效率&概率原则,提升生产力,用越短时间完成越多成果。

方法和工具先于行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微信公众号《非哥笔记》,更多精彩。

摘自《深度感知》

——美/雅各布·以色列·利伯曼(美国意识科学领域的先驱,哲学博士,视觉科学博士。曾任国际微能源与能源药物研究协会主席,国际色彩科学学会重要会员,精神和谐验光学院院长。因其在光疗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斯皮特勒奖。作为国际备受尊敬的演讲家,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分享他在科学和精神领域的发现,并出版多部作品:《光:未来之药》《摘掉眼镜看世界》等。)

1

>> 多年前,我与一位科学家同住一室,她介绍给我一种很简单却又很有益处的生活方式。我留意到,她并不安排自己的生活。她既不考虑也不筹划明天的事,更不为明天担忧,每天早晨起来,先做最先出现在眼前的那件事,再做第二件、第三件……一整天就是这样过的。她用这种方式,轻松地穿行在艰险的生命当中,无论这艰险具有多大的挑战性,又多么复杂棘手,也从不在意。她不想、不筹划、不担心明天会发生什么。

>> 在《深度感知》中,利伯曼详述了这种轻松而有效的生活方式,思索了光在这种方式中扮演的角色——任何吸引你目光的事物都在找寻你。光让你认识到你的责任,时刻在指引你,也能帮你创造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我们无须考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因为生命的智慧早就为我们安排好了。”活在此时此地,就是他所说的存在。“未知的事物……让真正的智慧自己现身。”

——詹姆斯·李·奥斯曼《能量药物:科学之基础》作者,哲学博士

>> 我们的眼睛和意识并不是为了寻找光亮而生,而是为了对其做出反应而生。

>> 与大众观点相悖的是,存在并非设想或者试图让自己处于“此时此地”的状态。存在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状态。我们的眼睛和意识,在光的刺激下,同时集中到某个相同的事物上时,这种状态就会出现。我们的眼睛为了对光的邀请做出反应,开始跳起一支混合了“瞄准”“聚集”“追踪”和“协作”的复杂精细的舞蹈。光最初“唤醒”我们时,我们的眼睛就会瞄准它,从而开创一个包罗万象的存在。尽管我们常常将存在和关注联系在一起,其实两者间没有任何关联。存在不是一个“选择了我们环境中的一个关注面,就把其他方面统统忽略掉”的被动过程。存在是对生命智慧的一种主动回应,它向我们发出邀请,指引我们将体内的最大潜能释放出来。存在的程度直接取决于我们的眼睛瞄准目标的容易程度和准确程度。眼睛有效瞄准目标时——眼睛与召唤它们的事物相接触,从而对其做出反应——我们便经历了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这是一种聚合的状态,让我们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完美组合在一起,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周围的噪音减弱了。

>> 《深度感知》探索的是光、视觉和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光对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影响。这本书中融合了科学、灵性、量子物理学、神秘主义、神经系统学以及东方哲学。它以科学为基础,以调查研究和亲身经历为支柱,对两千年来的人类智慧再次进行系统的阐述,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实用哲学。借助我在此书中介绍的方法,你最终能够体验到那种被我们称为“存在”的难以表述的深邃状态。

2

>> 黎明时分,在菲律宾海帕劳群岛上的一个大湖中,一场舞会正在上演。数百万只金色的水母,每只都有茶杯大小,竞相朝东方,也就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游去。它们一接触到曙光就都停了下来。然后,太阳慢慢地从东转到西,这些水母就跟着它的弧线游动。黄昏来临之际,这个独特的水母群就在湖的西岸栖息下来。次日凌晨,舞会再次开始。

>> 无数物种的生命历程都受阳光的指引,水母只是其中之一。根据海洋生物学家的说法,座头鲸利用阳光、星辰和地球引力指引它们每年一万英里的迁徙。尽管受到洋流的影响,但这种鲸仍然能够沿着直线向前游动——去北方觅食,去南方交配——而每年的经度差不足一度。在南极地区,每年秋季,帝企鹅都会排成一列长长的纵队,朝内陆方向背叛性地蹒跚行军75英里抵达它们的繁殖地。雌性帝企鹅每产下一枚蛋,都会小心翼翼地把它运送到雄性帝企鹅的脚下,后者会把它放在自己的大肚皮和脚面中间进行孵化。然后,雌性帝企鹅会返回到海洋中去觅食。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饥肠辘辘的雄性帝企鹅们一面孵蛋,一面相互抱团取暖,而这段时间的气温会降到华氏100度以下,风速也会达到每小时100英里。那些位于群体中间、体温升高的雄性帝企鹅会迈着复杂精细的舞步朝外面挤,而那些身居外围的雄性帝企鹅则会慢慢地挤到群中间去取暖。雌性帝企鹅回来以后,小企鹅也孵化出来了,它们就再次成群结队地长途跋涉75英里返回海边,就像一个有机体——每只帝企鹅都是这个复杂而精细的有机体的一个细胞。除了水母、鲸和企鹅,还有很多别的生物——上至燕雀,下至蝴蝶——也会进行这种不同寻常的大规模迁徙,而指引它们的,是与它们体内的某种东西紧密相连的外部世界中的某种东西。了解了这些非凡之举,我们就会时常惊叹于这些动物从A点迁徙到B点的惊人能力。没有地图、没有旅行手册、没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行进途中却从不改变路线、从不迷路、从不犹豫,在该走哪条路线这件事上彼此间也从不争吵,它们是如何顺利地抵达目的地的呢?

>> 164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给哲学家图尼奥·利切蒂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总觉得自己无法理解光的本质,我是如此的无知,如果能弄懂这个对我来说根本不可能弄懂的问题,我愿只以面包和水为食,在监狱中度过余生。”1917年前后,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愿倾尽余生去思考光的本质!”然而,到了1950年,他坦然承认,耗费了50年“有意识的思考”,试图弄明白光的本质,到头来却一无所获。然而,爱因斯坦在追寻光的奥秘的过程中提出了相对论,证明时间在到达光速时会不复存在。另外,零重量的光子不耗费任何能量就能穿过宇宙。

>> 现代的量子物理学家把光视为存在的基础。当我们想到量子理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科学理论,50%的现代技术都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时,这个观点就显得意义非凡了。

>> 理论物理学家戴维·伯姆认为:“光是能量,也是信息、内容、形式和结构。光是万物的潜能。”

>> 做一个实验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我们把植物、动物或者人放在某个黑暗的环境中,发现他们的活力和健康在慢慢减退,直到最后把生命耗尽。没有光,就没有活下去的意愿,生命的火花也随之熄灭了。有了这样的认知,科学、医疗保健学和神学之间的人为区别就消失了,每一门学说都可以追溯到光,用光来解释。神秘主义者、科学家和信仰疗法术士,尽管措辞各有不同,却一致认为,光掌控着人类意识、治愈疾病和改变的秘密。然而,我们仍不明白光是什么。

>> 光由光子组成,科学家认为,亚原子也由光子组成,而亚原子又是构成所谓物质或者现实的基础材料。光子无形、无影、无属性、无重量、无电荷,因此无法直接被感知、测量。

>> 这就是为何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看到光。然而,我们看到、听到、嗅到和感觉到的任何事物都由光子组成。博学多闻的美国作家沃尔特·拉塞尔曾说:“视觉是光波射入我们眼睛里时所引发的感觉,听觉是光波射入我们耳朵里时所引发的感觉,味觉和嗅觉则是光波触碰到我们的嘴巴和鼻孔时所引发的感觉。”

>> 戴维·伯姆则看得更深,他说:“所有的物质都是冰冻的光。”伯姆所说的量子现实基于一个简单的原则:光和生命同属一种能量,只是存在的状态不同,一种是有形状态(物质),一种是无形状态(光)。光能通过有形或者冰冻的状态,组合成茫茫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我们能够看到、触碰和测量到的任何事物。伯姆说的是光转变为物质(生命)这种行为,爱因斯坦的著名能量方程式E=mc2则生动地描述了这一行为。但同等重要的是,光或者物质又是如何再次转变为光的呢?

>> 如果你能够想到植物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如何被光指引和改变的,就会更加容易描绘出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植物能够“看到”光射向何方,会很自然地调整它的姿势,以与光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这种感觉光的能力对植物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够确保叶子处在最佳姿态,用最省力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吸收太阳光,还能把根系导向湿度适宜的土壤。对植物来说,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这一行为,让光合作用的过程变得更为容易了,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在一起制成糖,而糖是有机体必需的动力来源。人和动物把植物吃到肚子里,糖就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过肺被排出体外,水通过汗液和尿液被排出体外,这样一来,有机体中就只剩下光了。

>> 实质上,我们靠阳光而活。植物从太阳那里吸收无形的光能并储存在叶子里。我们吃这些植物时,其实就是在摄取冰冻的光,在利用它,而最后留在我们体内的就是它的无形精华——光。

>> 牛顿在其出版于1717年的著作《光学》第二版中这样写道:“肉体和光不能相互转化吗?难道肉体没有从进入其组织的光的微粒那里获取大部分的能量吗?对大自然来说,肉体转化为光,光转化为肉体,是一种非常舒服的过程,它好像很喜欢这种演变。”我们像植物那样对光做出反应,我们不断转变姿态,以与它以及隐藏在它下面的意识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同时与最能支撑我们身体、精神和灵魂发展的光互相作用。我们都是光造就的。

>> 我们的生命体验主要就是我们的眼睛和光相互作用的结果。

>> 视觉过程——我们对看到的事物做出反应的过程——在光射进眼里之后的千亿分之一秒内就开始了,它在光中把信息进行编码,以便被大脑及与大脑关联的所有组织以光速进行传播、阐释。我们可能会这么想,“看那辆车”,其实是光从那辆车上蹦出来,吸引住我们的目光,进入我们的大脑,将信号传入各类神经末梢,又过了好久才让我们想到“看那辆车”的。这便是“它吸引了我的目光”这种说法背后的深意。

>> 其实,我们很少会问这个“它”指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它”就是《圣经》中意指上帝的光,也是量子物理学家所说的指引我们各个阶段的生活(生命智慧)的无形意识基础。光指引的不单单是我们的视觉。它还指引我们的呼吸、心跳和梦游周期等等。我们的眼睛里面含有无形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在视杆和视锥细胞把光转化为视觉之前就已经形成并发挥作用了。其实,这些感光细胞在我们出生时或许就已经存在,以确保射入我们眼睛里的光在我们生命的最初阶段指导我们身体的运行。

>> 光射入眼中,整个大脑就被点亮,因为光不但能够进入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大脑视觉皮层,还能循着几条路线一路向前,蔓延过我们的整个大脑,这样就影响了我们所有维持生命的功能,也影响了我们的情感、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比方说,射入眼睛的光会进入“大脑中的大脑”(下丘脑),以控制我们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我们对压力的反应程度和适应程度。下丘脑利用被光激活的信息与身体的真正“垂体”——松果体——进行交流。座头鲸之所以能够利用光完成每年的长途迁徙,靠的就是松果体这种组织。

>> 松果体这个身体的“调节器中的调节器”,被印度的神秘主义者称为“第三只眼”,又被17世纪的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称为“灵魂的中心”,与身体的每个细胞共享环境中光的变化和地球的电磁场。这么做的时候,每个细胞都能毫不费力地与大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而我们,既不用做什么,也不用想什么,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

>> 这样的话,当光接触到身体的能量储存基地时,它首先与松果体形成共振关系。然后,松果体就像一部内分泌交响乐的指挥,协调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和肾上腺之间的关系,让它们的节奏保持一致,再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和磁能,最后自己转化为化学能。现在科学界已经证实,人体内分泌共振的顺序,与古代医学上所描述的人体主要能量中心的运行过程完全一致。

>> 除了光通过眼睛所产生的有形和无形作用,光还通过一个叫生物调节的过程指导我们体内数万亿个细胞的活动,鼓动一系列的事件,刺激或者抑制细胞合成DNA。这个过程表明,细胞的动力室,也就是线粒体在吸收光的时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腺苷三磷酸[插图]的产量。细胞在为制造DNA、核糖核酸、蛋白质、酶以及其他生物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再造或者修复细胞结构、滋养细胞分裂、恢复恒定状态所必需的)的新陈代谢过程提供动力时,所使用的正是这种能量。

>> 所有的生物体都由光组成并靠光而活。“太阳系”这个专有名词的意思是“属于或源于太阳”,其实,98%的阳光通过眼睛进入我们体内,另外的2%通过皮肤进入我们体内。因此,光是生命的主要营养来源。肉体是一个生物光感受器,眼睛是透明的生物窗户,用来接收和反射光,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得依靠光。比方说,定期晒太阳能够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降血压、降血糖,还能够增强精力、体力、耐受力、抗压力以及吸收和传输氧气的能力。经过45年对光以及光的治疗作用的研究,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生命的智慧通过光对我们发出召唤,指引并照亮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光和生命密不可分。

3

>> 其实,在刺激物出现时,我们并不能马上感觉到它们,而是很久以后(相对来说),我们意识到它们时,才能感觉到它们。关于这件事,还有一个说法:我们的眼睛对光做出反应之后,又过了好久,它才能进入我们的生命意识体验。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发生在我们体内和周围世界中的那种“明显差异”,我们就能对生命中越发细微的事物做出反应,最后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事物。

>> 我发现每当人们用力时,他们的瞳孔就会收缩,眼睛里的光就会变得暗淡,就好像“用力”让他们的视野变得狭窄,让他们的眼睛变得模糊了。当他们不再用力时,他们的瞳孔就突然变大了,充满了光芒。这件事很有戏剧性,而且是在瞬间发生的,因为瞳孔也会对任何发生在植物性神经系统内的感觉、情感和精神变化做出反应。

>> ,一个人的情绪和他的眼睛有着紧密的联系。好心情让瞳孔变大,能让更多的光进出眼睛。

>> 光扩宽我们的视野,能让我们的大脑接收、吸纳更多的信息。换句话说,快乐让我们看得更多、记得更多、明白得更多,增大了我们看世界的那扇窗户的尺寸。

>> 一个病人对生活持悲观态度时,这种态度就会反映到他的视野中,让他的视野变得狭窄,削弱他感知、回应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或许这就是中国古代哲人老子说下面这番话的原因:“用其光,复归其明。”

>> 在人的整个植物性神经系统中,瞳孔是对人体活动反应最敏感的晴雨表,对进出眼睛的光作同等程度的反应。

>> 。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哲学家、医生盖仑就说过,视觉源于光并通过眼睛透露出去。另外,公元9世纪的伊斯兰学者大都也认为光是从眼睛里射出来的。

>> 既然瞳孔是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它们就揭示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动物学家、生态学家及人类社会生物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博士曾说:“瞳孔不会撒谎,因为我们的意识不能掌控它们。”这就是职业扑克玩家在玩牌时经常戴墨镜的缘故,他们不想暴露对手中牌的感受。

>> 光穿越人体能量组织的容易程度取决于我们对生命指引的信任程度。如果我们相信生命,就能生活在一种平和的状态之中,因为没有光的流失,我们的眼睛和光轮就显得无比鲜亮。如果我们不相信生命,无论我们如何提前考虑、如何努力,也会失掉眼睛里那种自然可见的神采。我们眼睛里的光反映了我们轻松愉悦的心情,是我们与生命和谐统一的见证,反映了我们的意识状态。眼睛暗淡无光,说明心情沉重呆滞、缺少生活动力;眼睛闪亮,说明心情平和、充满生气。

>> 我们与生命的疏密程度也体现在了我们的呼吸过程中。眼睛闪亮,呼吸饱满;眼睛昏暗,呼吸浅薄。既然呼吸是生理系统和谐统一的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有节奏的扩张和收缩又体现了生命的节奏,那么抑制呼吸的进行就会在很多方面影响我们。然而,我们中大多数的人都有呼吸浅薄、不均匀的毛病。印度瑜伽大师斯瓦米·萨其达南达在其著作《平静之路》中曾这样写道:“我们在正常的呼吸中只用到了七分之一的肺。”这句话证实了我上面的论断。

>> 当我注意到思考让我的病人屏住呼吸,让他们眼睛里射出来的光减少时,我总想弄明白其中的缘由。我记得当初上学的时候,老师和父母总是让我“努力”“尽力”,但两者都没有导致我最后的成功。我最终意识到,努力或许并不是导致我们获得创造性突破的主要因素,“提前考虑”通常是一种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做斗争的尝试,会把我们正在苦苦寻找的答案遮盖起来。婴儿和孩子并不“为以后考虑”,也从来不寻找什么。其实,他们只是对任何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做出反应,而指引他们的是一系列我们都可获得的认知。

>> 我发现我们的生理系统是为了回应生命而不是指引生命而生。这个发现成了我日后苦心研究哲学的动力。

>> 我们停止思考,开始回应,就会变优秀。我们试图预料、控制即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就会紧张,表现也会变得差劲。

>> 当我们同生命一起漂流,无论它带我们去何方,我们都会追随它,我们就能有意识地同生命碰面。这种体验让我们不费任何力气就能找到一种新的闲适感和存在感。在我们追随生命的邀请,向我们的最大潜能靠近时,谨记生命的智慧总会迈出第一步这一点,会让我们和生命之间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协作关系。

>> 先知先觉是本能。

>> 我们的眼睛不断对吸引它们的光做出回应。当我们发现了我们生命中这个精细却高深的部分时,我们就开始相信它的指引,毫无疑问地追随它,提高我们观察生命的精神活动的能力。

>> 人类同样拥有这种第六感。唯一的区别是,我们会去怀疑本能告诉我们的事,相信我们的“深思熟虑”。我们相信事后的认知,因为我们当中大多数的人都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意识到的。

>> 不过,如果我们天生就具备先知先觉的能力会怎么样?如果先知先觉其实是每个正常的人都应该有的又会怎么样?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荣格认为,直觉是心理功能,能让我们预先感知到即将发生的事。很多画家“领先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因为他们相信直觉,凭直觉作画。

>> 2010年,我被选为国际微能源及能源药物研究协会主席,这个组织的会员都是对意识对健康和快乐的影响感兴趣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医生。

>> 英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本报告的作者之一伊万·汤姆森曾说:“从完全清醒或者存在的意义上说,意识在深度睡眠中仍然存在,甚至在正常的心理活动(思考、感情、幻想)安静下来或者停止之后仍是如此。”

>> 意识就像光一样无处不在。

>> 我们与每一个活着的事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任何时候,每个事物、每个人都和别的事物、别的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协作关系。潮汐涌动和季节变化的动力,同样驱动着我们的心跳。因此,当某种醒悟或者感觉突然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时,这绝非一起偶然事件。生命的智慧在寻找我们,在轻松地指引我们向着生命旅程中的下个阶段靠近。我们没有什么可想、可考虑、可选择的。我们只要观察,就能抵达我们需要去的地方,做完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4

>> 1896年,威尔伯·阿特沃特和弗朗西斯·本尼迪克特主导了一系列新陈代谢的实验,结果发现,人体产生的热量及其生理活动与摄入食物的能量是一致的。他们的发现成了卡路里理论的基础。基于阿特沃特的发现,弗朗西斯·本尼迪克特和詹姆斯·哈里斯于1919年提出了哈里斯-本尼迪克特等式,从而让测定一个人的基础代谢率,也就是人体在休息的状态下需要多少卡路里成为可能。

>> 这套理论50多年没有受过质疑。从1972年开始,一个由保罗·韦布博士率领的科学家研究小组,用最先进的技术主导了一系列的研究,想要复制阿特沃特和本尼迪克特的结果。韦布博士刊登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发现表明,在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理论上的能量和人体实际产生的能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被称为“未测定的能量”的差异表明,在人体产生的能量当中有高达23%的能量无法归结于卡路里的摄入。

>> “有很大一部分的能量无法获得科学上的解释”这一事实的证据就越清晰。

>> 面对有些能量无法解释这一事实,韦布博士把一种新的被他称为“Qx”的变量引入了能量平衡的计算中。这种变量代表的是来自于未知源头(有些人也将其称为“虚空”)的能量。

>> 尽管能量来源于“虚空”这种看法,在西方人看来可能有些奇怪,但东方人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这种神秘的生命能量了。在中国,这种能量被称为“气”;在印度,这种能量被称为“般若”;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威廉·赖西则把它称为“生命力”。

>> 韦布博士的研究不但暴露了卡路里理论的不足之处,更证明了人体能够从未知的源头接收能量(生命力)。

>> 他的研究还发现,人体摄入的食物越少,“未测定的能量”就越多。换言之,人体好像从某个未知的源头接收了大量的能量,我们吃得越少,身体所接收的“未测定的能量”就越多。

>> 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水的第四种形态》的作者杰拉德·波拉克博士说:“实验证据表明,光能赋予水,包括人体内的水以能量。在某些条件下,那种能量或许能够提供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波拉克和他的团队已经证实,除了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还存在第四种形态的水。人体细胞就由这种不同于正常水的“活水”组成,因为它的里面充满了光。第四种形态的水(H3O2),因其化学结构,比普通水(H2O)更有黏性、更稠密、更有序、更具碱性,含氧量也更高。

>> 它有一个负极,并且像电池一样,也能将阳光中包含的能量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传输。既然构成水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太阳,你或许可以这样说,人体就是一个充满了“活水”的生物光电池,太阳不断为其充电。

>>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伯特·纳扎波尔蒂·圣捷尔吉曾说:“我们摄入身体里的所有能量都源于太阳。”

>> 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的过程被储存在植物中,然后人类和动物将植物吃掉,以利用这种“光造”的能量。但是我们能否在户外的自然光中多待些时间,从而让这个过程变得更为深入呢?既然太阳能可以让我们的家、汽车和城市运转,那么阳光也能为我们的生命提供动力这个想法是不是就真的显得那么荒诞呢?据内科医师、光生物学家亚历山大·翁施所言,在人体产生的能量当中,只有三分之一来源于我们所吃的东西,其余的三分之二来源于户外的自然光。其实,人体的能量产生过程所涉及的远不止“吃对了”这一件事。人体始终在寻找生理的平衡,维持这种必要的平衡所需的大部分能量来源于我们摄取的太阳光。获取人体每天所需的最少量的太阳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户外待段时间,尽可能多地暴露我们的皮肤。人体所需的能量由光和食物共同供给。这就是阳光——自然给予生命的最佳食物——对我们的健康和安乐如此重要的原因。

>> 或许这就是数个世纪以来,禁食和日光浴在不同的文化中被用于净化、激励以及抚慰灵魂和肉体的原因。它能帮助我们治愈疾病和伤痛,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吃得少一些,在大自然中待的时间多一些,这个办法能否以我们可能没有想到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呢?

>> 光不但能够指引我们的眼睛,更能指引我们的整个生理机能和生命进程。

>> 食物的营养价值与食物中所含的光密切相关。刚刚采摘下来的成熟的果实和蔬菜的体内充满了光,营养也最丰富。

>> 现在请你想一下:吃得少一些,在户外待的时间长一些,直接吸收光的极纯的滋养,而不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吸收它,这么做会对我们的健康多有好处!

>> 事实证明,吃得少一些,清淡一些,能够延缓身体细胞老化,预防主要健康风险的出现,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

>> 户外活动又刺激了维生素D的生成。维生素D的作用很重要,维生素D缺乏症,常与晒太阳时间不足有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病,而一些诸如癌症、心脏病、骨质疏松症、视网膜黄斑病变和免疫力下降等此类“文明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也与缺乏维生素D密切相关。科学家还证实,维生素D缺乏症与早老性痴呆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5

>> 所有的事物,从开始到结束,都被一种我们无法掌控的力量决定着。上至星辰,下至昆虫,它的影响力无远弗届。无论人类、蔬菜,还是宇宙、尘埃,我们都随着一种神秘的音乐起舞,然而这吹奏者却遥远无形。——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2012年,我应邀在毛伊岛举行的第一届TED[插图]大会上发表演讲。我坐在观众群中听他人讲话时,其中的一位演说者——作家、科学家加里·格林堡博士说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每个细胞都有事做。”我坐在那里,细想这句话的意思,才意识到它是那么的深刻。心脏细胞输血,红细胞输氧,白细胞抗感染,脂肪细胞储存过剩能量,免疫细胞攻击外来微生物。深深触动我的是下面的认知:我们每个人,就像这些细胞一样,也有各自的事做。

>> 我常说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棵棵不同种类的树。有的树高而且瘦,风一吹就摇摆;有的树枝干粗大,缺少弹性。有的树看着很喜人,因为它们长花结果;有的树千万要留神,因为它们身上长满了保护刺。我们也像树一样,彼此各不相同,在充实、平衡生命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正如伟大的印度圣哲拉玛那·马哈希所言:“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目的。”证明的智慧不断让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 纵观历史,先知们好像都认为,宇宙在不断激活、调整自己,以与某支无形的舞曲保持和谐统一,而我们都是这支复杂而精细的舞曲的一部分。公元前4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创立的斯多葛哲学认为:“整个宇宙被一种有序的力量控制……人体中同样含有这样一种有序的或者指引性的因素。”

>> 圣雄甘地重述了这种古老的哲学思想,他这样写道:“宇宙中存在一种力量,若我们准许,它就能流入我们体内,产生神奇的效果。”

>> 《圣经》上说,上帝是光。上帝无所不能。上帝无所不在。上帝创造了天地,并以神的形象创造了人类。有意思的是,《圣经》中对上帝的描述,和量子物理学家对光的描述是一样的,只是用词不同。后者认为,光是万物的根,同样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事物,都是光这种无形之物的有形表现形式,人类就是光的全息焦点。

>> 上帝之光(物理学家把这种无形的光称为现实的基础)与我们的“体内的光”——意识之光——融为一体时,我们即刻进入了一种被称为“存在”或者“相连性的指引”的状态之中,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下一段路就由这种状态很自然地给准备好了。

>> “体内的光”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比喻说法,说的是一个人的健康和意识,还是一种能用数字描述的现象。事实已经很清楚了,所有活着的有机体,包括人类在内,都能放射一种可测的弱光,这种光叫生物光子,在每一次生化反应面前,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缺少了这种“体内的光”的反射,维持我们生命平衡的人体细胞间的联系和细胞所催化的生化反应,就不会发生。细胞和有机体之间的关系越和谐,与电池有几分相似的人体,所储存的光能就越多,释放出的生物光子就越少。

>> 除了所有活着的生物体能释放光子,还有超过半数的海洋生物体——上至鲨鱼,下至浮游生物——另有高达80%的辐鳍鱼自身也能发光,以诱捕猎物、抵御捕食者、吸引异性以及彼此交流。举例来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最近就发现,有些鱼类把光吸入体内以后,反射出去的却是别的颜色的光。据这些研究者讲,这种反射回来的光叫作生物荧光,量呈反向增长,这样一来,这些鱼类彼此间就能进行交流了。

>> 人类也能吸收光,也能使之以不同的颜色反射出去,这种光有时是细微的荧光,有时又能在人体周围组成一个很亮的光场。据我多年对这种现象的研究,我发现,好像我们吸收的光和反射出去的光能够反映我们身体上、精神上和灵魂上的健康状态。这两种光跟我们的信仰和精神密切相关,能够影响我们和光谱的关系,也能为我们的世界和我们头上的光轮增光添彩。然而,我们当中大多数的人,都无法看到这种能够反映一个人健康状态的细微放射物,因为他们看到光轮的本能并没有被开发出来。

>>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从根本上说,我们都是不可分离的;我们都是同一个有机体的不同侧面,不断相互影响着。正如德国作家、政治家歌德所说:“这个世界完美有序,我们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在与所有别的事物保持着平衡。”理论物理学家戴维·伯姆说:“万物彼此相连,彼此影响。”总之,关联就是万物最根本的特点。

>> 科学家很早就认为,大脑是身体这部交响曲的指挥,指导身体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但心循研究院所主导的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心传给大脑的信号,比脑传给心的信号要多,并且那些从心里产生的信号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脑的功能。心创造了人体最强、最广的电磁场,从振幅上说,要比大脑创造的电磁场大60倍。另外,心创造的电磁场,要比大脑创造的电磁场强烈5000倍,在距身体几英尺远的地方就能感觉到。

>> 当你想到心能反映我们的内心感受、影响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人的生理功能时,用上面这一点来解释就显得很合理了。我们感觉到爱、亲密和感恩时,心中就会生出一种传染性的和谐频率。我们的生命处于躁动时,心率也能反映出这一点,这便是“心音”这种说法的含义。迪安·奥尼希博士在其《爱与生存:亲密关系的医疗作用》一书中这样写道:“除了爱和亲密关系,我还不知道有别的什么医学因素——不是饮食、吸烟、锻炼、压力、遗传、药物、手术——对我们的生活质量、疾病和早亡有着更大的影响。”奥尼希把爱和亲密关系描述成一种对一致性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是生命中原本就有的。

>> 在生活中,我们想做成某件事,便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方面,却常常忽略了那些指引我们生命旅程的细节。可就是这些意识中的“低语”才能让奇妙的事情发生。做了那么多年的医生,和那么多的病人打过交道,我意识到,我的工作其实并不是查明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悄无声息地深入到这些问题背后,让生命的智慧指引这个过程的完成。作为我所接收到的无形信息和病人健康之间的媒介物,我慢慢发现,我做得越少,发生的事就越多;我什么都不做,万事皆有可能发生。

>> 17世纪的波兰牧师、医生和神学家安格勒斯·希莱修斯说过的一句话很明晰地阐述了这种思想,他说:“上帝的爱和欢愉无处不在,你只有‘在那里’的时候,他才能把这两样东西赐给你。”

>> 17世纪的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曾说:“如果我们放手自然,她就能从无序、混乱的状态中慢慢恢复过来。毁掉一切的,正是我们的焦虑和烦躁;几乎所有的人都死于疗法而不是疾病本身。”

>> 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在以最经济的方式运行,人体的运行是这样,大自然的运行是这样,广义上的宇宙的运行也是这样。这就是说,生命是超能的,花费最少的力气就能维持运行。这种最少的力气就叫作存在状态。

6

>> 光是无形的潜能,凭借神奇的力量,让万物有了形状。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所有被我们认为是有形的事物,其实是我们的眼睛和光相互作用的结果,光释放出能量,然后意识将其转化成一个充满了光的形象。但是,这个充满了光的形象,其实并不是光本身,而只是我们大脑里的一种印象。

>> 光在白天指引并照亮我们的生命旅程。

>> 光和生命是同一种能量,只是存在状态不同——一种是有形的(物质),一种是无形的(光)。宇宙万物是光的有形存在状态。能场则是光的无形存在状态。

>> 20世纪印度著名精神导师帕拉宏撒·尤迦南达,让很多西方人见识了什么叫瑜伽术,他把光视为“赋予有限创造物以形状的宇宙智慧的振动”。

>> 光和意识都是无形的,比时间、空间和物质都重要,是宇宙和我们体验宇宙万物的基础。光是宇宙万物之本,是宇宙信息的传送者。同样地,意识是所有有感觉的生物体验宇宙万物、获取宇宙智慧的手段。科学家们告诉我们,光和整个宇宙紧密相连,很多伟大的先知也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意识。

>>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量子物理之父马克斯·普朗克曾说:“我认为,意识是根本。我认为,物质源于意识。我们不能落后于意识。我们谈论的所有事物,我们认为是存在的所有事物,都以意识为基础。”

>> 通观历史,那些能够唤醒自身无限潜能的伟人,都把意识视为光,把光视为意识。

>> 生命之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光,和无限潜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都来自同一个源头。

>> 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这样说:光和意识都是无影无形的。但没有意识,光就无法存在;没有光,意识就无法存在。

>> 虽然我们把生命视为一系列的有形体验,但我们看到的只是影片的一部分。生命在有形与无形之间以光速不断变化。这种现象和看电影差不多,好像影像一直在动,其实那只是一系列高速运动的独立画面。有形指的是生命体验。无形指的是意识,也就是所谓的能场。正如放映机里的胶片能把光转变成银幕上的影片,印在头脑里的想法也能把意识之光转变成生命体验。

>> 意识开阔了,人的能力就提高了;我们看事物的方式变了,现实也就相应地改变了。

>> 如果我们忘掉我们的名字、年龄、性别、肤色、信仰、偏爱、健康状况以及所有其他用来区分我们和他人的描述性的词汇,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 如果我们觉得我们和他人没有任何不同之处,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源于“我们是相互分离的”这样的误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跟其他人,以及宇宙中所有其他的事物紧密相连。我们都被这种有限的现实看法决定,把我们的心灵和肉体视为“我”,把任何其他的心灵和肉体视为“非我”,这就导致了孤独、嫉妒、暴力和偏见的发生。

>> 每一次战争、审判、种族清洗、恐怖袭击和种族大屠杀,都是我们固有偏见的外在表现,因为我们觉得别人的观点、肤色、性别、信仰、性取向和外貌与我们的相异。所有这些暴力行为都试图消灭“非我”,肯定“我”。很多战争就是为了证明“我的信仰比你的要好”才发生的。但真正的暴力是我们此生中所经历的内心的激烈冲突,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认为我们和别人不一样。

>> 著名物理学家戴维·伯姆在《整体和秩序》一书中这样写道:“人与人之间这种普遍的、无处不在的差异……正在阻止人类为了共同福祉,甚至生存而协作,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生来就和别人不同这种想法。”

>> 从根本上说,一切的存在就是大量的无限潜能或者可能,意识能够将大量的无限可能转化成独特的形状,量子物理学让我们对这个过程有了粗浅的认识。我们体内的那个观察者就是意识心理,它的看法由一系列构成现实基础的观点、想法和记忆组成。从意识心理的概念上可以看出,它在无形的环境中阐述定义和意义,把无限可能压缩成一个子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根据这一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心理把光(无形)转化成物质,并把意义分配给这种物质。这样一来,心理就让物质(任何原子和分子的组合)有了意义。

>> 只要我们继续透过意识心理的镜头严格看待我们的体验,我们就会继续被禁锢在二象性的怪圈里。用好和坏、对和错、黑和白判断我们的体验,我们就会陷入这样一种幻觉中:我们和我们“在那里”的体验是相互分离的。

>> 犹太教的主要典籍《塔木德》中说:“我们看到的并非事物本身,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就会如何看待世界。没有体验者,就谈不上体验。

>> 从量子理论看,没有观察者,万物就不会存在,因为根本没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现实。

>> 本地意识和意识心理相连,只用一种观点去解释无限的宇宙时,形状、自我和选择这些“日常实在”就会被创造出来。非本地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相连,意识心理的观点,把光诞生之前就存在的无形、无自我和无选择的无限潜能,转化成了物质。无意识是不能分析的,因为没有独立的“自我”去观察它。美国记者戴维·布鲁克斯在《社会动物》这本书中写道:“如果把意识心理比作一位站在高台上远观世界、用直线和语言分析战情的将军,那么无意识心理就是一百万个哨兵。这些哨兵斜着身子穿过战场,不断把一串串的信号传回去,又对传过来的信息及时做出回复。他们始终不离周围的环境,而且浸没在里面。他们四处奔跑,摸透了敌人的心理、地盘和想法。”

>> 我们总认为自己是生命的主宰。然而,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都是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在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内。

>> 物理学家、《自我意识的宇宙》的作者阿米特·戈斯瓦米曾这样说:“多数情况下,自我意识并不能意识到多数的事——在无梦的睡眠中更是什么也意识不到。荒谬的是,无意识——竟能意识到多数的事。无意识从不睡觉。”

>> 只有意识到了我们没有任何问题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地醒悟过来。

>> 我意识到自己没有任何过错——从来也没有过任何过错。

>> 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曾说:“如果感知之门能够得到净化,那么万物将源源不绝地以其本来面目出现在人的面前。”

>> 某人问我们是谁时,我们会把我们的名字告诉他。如果他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会把我们的职业(比如医生、律师或者伐木工)告诉他。某人让我们描述一下自己时,我们会说,我们是女的或者男的,白人或者有色人种,已婚或者单身,同性恋者或者异性恋者。可是,如果没有了这些称号,我们会是谁?

>> 尽管我们当中大多数的人认为“我们是生命的主宰”这种想法会给我们带来慰藉,但神经病学家所主导的一系列的研究显示,在我们的认识活动(如决定、感情、行动、行为)中,只有5%是有意识的,其余的95%都是无意识造成的。心理学家提摩西·威尔逊在《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书中这样写道:“有些研究者极端地认为,其实,所有的工作都是无意识心理完成的,意识心理或许只是一种幻觉。”

>> 人脑有两套很不同的处理系统。第一套反应速度快、出于本能、无意识。这套系统受控于右脑半球及大脑中古老、处于边缘且具有“爬行动物属性”的那部分。第二套反应速度慢、有逻辑性、有意识,受控于左脑半球和新的大脑皮层。直觉是第一套系统中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发现,第二套系统还没来得及启动,直觉立刻就把答案给了我们,并且答案往往都是正确的。有些研究证明,我们的生理机能甚至能够在电脑自动生成的问题提出之前的两三秒钟之内预测出正确的答案。

>> 我们体内有一个全球定位系统,能够预先指引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反应。这种说法并非不合理,因为根据量子理论,意识心理自以为知道,而无意识心理无须知道它知道这个事实就已经知道了!

>> 无论我何时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事物上,我都错过了“我没有在寻找的”所有事物。在我绞尽脑汁试图想要弄懂我的病人的过程中,我的视野变得狭窄了,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了我认为我在寻找解决方案上。当我的意识心理试图弄清楚我的直觉早已明白的事情时,我那个包含无限可能的心理领域就戏剧般地缩窄了。然而,当我将视野放宽时,我的意识就扩展了,我开始意识到了吸引我注意力的事物是什么。也就是说,在没有注意到正在召唤我的事物的前提下,任何让事情发生的企图都限制了我的感觉。我什么都不寻求时,我就感觉越来越舒服;我感觉越来越舒服,与病人相处时,我的体验就越来越深邃。

>> 13世纪的苏菲派诗人贾拉鲁丁·鲁米说过:“你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根扎在无形世界中。形式也许会变,但精髓始终不变。每一个奇妙的景象都会消失,每一个甜蜜的词汇都会褪色,但不要沮丧,因为它们的根是永远存在的,永远在生长、分枝、孕育新的生命和新的快乐。”

>> 我们对生命之流的抗拒就像逆流游泳——很费劲。强迫行事也是如此。用力越多,阻力越大。如果我们不能随心所欲行事,就会越发觉得,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做不好。

>> 不过,当我们认识到潜藏在我们体内的导航系统,与刺激宇宙万物发展的某个事物不可分割时,我们的孤独感就会消失。我们会感觉越发轻松,并开始用新的方式去看待生命。

7

>> 精神和肉体的关系自现代医学创立之初就一直被研究。但是,直到1985年,由坎达丝·珀特博士主导的研究才发现,源于大脑边缘系统的感情,能够通过心理机制,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从而创造出一种相互依存的反馈关系。珀特博士和其他“心物”先驱研究者的发现证明,我们的每一个思想、想法、看法,都能物化成一个影响我们生理机制的化学信使,同时还能被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感知到。这些发现表明,每一种心态都能以分子形态(神经肽、神经传递素、激素、外激素)呈现。这个发现已经成为心物药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理论基础。

>> 我们怎样感知生命,我们的体验就怎样在感情和生理上影响我们。与某些体验相连的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意义,会造就一系列不同的信使分子,也会指导我们的细胞加速、放缓、迁徙、再造,甚至死亡。与体验本身相比,我们的生命信念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有着更大的影响。

>> 多数疾病由压力导致,多数压力因我们的生命信念与我们的实际生命体验不匹配造就。我们很看重我们的信念,因为我们确信它们是正确的。然而,当我们去查同义词词典时,虽然发现“信念”这个词与“思考”和“想法”同义,但实际上,它们的意义完全相反。如果用我们的信念去指导我们的生理机能,就有可能发现,我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很多病症都是由与我们的健康相冲突的某些想法造成的。

>> 觉醒是慢慢除掉自我的伪装,展现自己最自然的存在状态。

>> 西方苏菲派创始人纳亚特·坎说过:“整个宇宙反映在人的心中,既然整个宇宙反映在人的心中,人就可以被称为宇宙的心。”

>> 冥想为何对我们这么有好处,因为它能够刺激大脑当中与高级意识、高级注意力、快乐感、幸福感和同情感相连的那个部分。

>> 色彩顺势疗法

>> 虽然我从1971年起就在用色彩为病人治病,但我第一次接触到一整套的被称为“和谐人格疗法”的色彩顺势疗法是在1977年,当时是我的好友兼同事拉里·杰布拉克博士介绍给我的。和谐人格疗法通过把彩光投射进人的眼睛里,让大脑当中影响视觉功能的那个部分恢复平衡。在几个患有眼疾的病人身上试用了这套疗法之后,我发现效果很好,以至于我亲自主导了3项试点研究,以判定彩光是否还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其他功能。我先让我的病人处于彩虹全部颜色的影响之下,然后观察某种颜色是如何既影响他们的视觉,又影响他们的心情和行为的。例如,如果某人体内热量过高——可能正在发烧、发炎或者动怒——我便用冷色医治他们,让他们处在蓝绿光的影响下,以达到为他们静心、降温、排解痛苦的效果。如果他们的问题源于热量不足——脸色苍白,饱受某种慢性病的折磨——我就让他们处在温暖的黄绿光的影响之下,这样就能增强他们的能量和活力。

>> 在主导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我还发现,色彩和我们的心情密不可分。不同的人对同一种颜色有着不同的反应。有些颜色让你觉得舒服,却让他觉得不舒服;有些颜色让你觉得不舒服,却让他觉得很舒服。好像每个人都是这样。

>> 于是,我开始问我的病人哪些颜色是他们喜欢的,哪些颜色又是他们不喜欢的。当我把某种他们不喜欢的颜色短暂地置于他们的眼前时,他们就会感觉轻微的(有时又不是那么轻微)不安,让他们释放出一种悲伤感或者别的不快的感受,但这些感受的根源是以前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些颜色能为他们带来快乐,带来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就好像他们会对某些颜色产生过敏反应一样,因为那些颜色能够唤醒他们的痛苦回忆和伴随这些痛苦回忆的感受。正如鲁米对我们说的那样:“伤口就是光进入你体内的那个地方。”

>> 人类顺势疗法这个想法总是在我的大脑中浮现。于是,我开始问我的病人他们过去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毫无疑问,某些颜色与他们生命中的某些敏感事件存在着一种很明显的联系。甚至对我而言,当我看到靛蓝色的光时,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马上就会出现,让我忍不住想起发生在我和父亲之间那些痛苦的往事。我在想,小剂量的靛蓝色的光是否就是治愈我伤痛所需的药物呢?

>> 于是,我尝试了不同的办法。我先看让我觉得舒服的光,然后慢慢地把少量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光置于我的眼前。结果很震撼,我忍不住对我的病人做了几次。我的发现令我激动。接受全光谱,不但扩大了我的病人的视野,更让他们意识到了他们此前没有意识到的感觉、记忆以及生命中的其他侧面。他们的接受范围扩大了,很多病人都说他们“开悟”了。甚至有几位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能够感觉到以后发生的事。显而易见,我们接受了光的全光谱,就接受了生命的全光谱。

>> 色彩顺势疗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彩光先潜入我们的意识下面,然后抵达大脑皮层之上,最后进入负责控制我们对色彩做出本能反应的原始脑干。它能在激起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的同时穿透我们的情感和记忆的神经中枢。色彩顺势疗法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挖掘出我们视野大厦的情感根基,最终让我们摆脱旧日伤痛的折磨。

>> 心理疗法也能做到这一点吗?有可能,但根据我多年用色彩顺势疗法为病人看病的经验,看彩光往往能够更快地发现我们的病根。心理以生命的速度运行,色彩顺势疗法以光的速度运行。病人看病时,假如有抵触心理的话,也不能阻止其发挥作用。在你看某种颜色的那一瞬间,你就和这种颜色建立起了一种联系。这是一种原始体验。

>> 你或许会想,色彩就是色彩,色彩和我的感觉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去问某一位物理学家,现实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根源又是什么,他会告诉你,宇宙万物——你所能看到、听到、感觉到、品尝到和触碰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一种震颤。随便拿一样东西,没错,看上去是很坚固,可一旦把它放到显微镜下,情况就大为不同了。继续放大你所看到的东西,你会发现最后留下的只是它那鲜明的震颤特征。从最根本上说,现实的本质就是光的震颤。色彩只是我们对以某种频率震颤的光的视觉感知。

>> 正如我们很容易接受这种生命体验,却很难接受那种生命体验一样,组成这些生命体验的能量频率有些让我们接受起来觉得舒服,有些让我们觉得不舒服。我们对某些色彩如何做出反应,我们就对某些生命体验如何做出反应。但我们的反应对象并不是色彩,而是被我们解释为色彩的震颤。甚至我们对色彩的解释方式都和别人的很不一样。你觉得某种颜色是红色,别人却觉得是蓝色。但即便是你对某些色彩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也不会影响你对它们的感受。

>> 据华盛顿大学眼科学教授杰伊·内茨所言,大多数的科学家以前都认为,具有正常视力的人看色彩的方式都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色彩的感知与普通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但现在这种看法变了。在2009年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内茨和他的同事在天生只对绿色和蓝色敏感的猴子的眼中注射了一种病毒,这种病毒能让它们的一些“绿色感知”视锥细胞看到红色。虽然猴子的大脑天生只能感知到绿色和蓝色,但它们很快便适应了上述病毒,这样它们也能看到红色了。这项研究结果显示,波长不具有预先确定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独属于自己的对色彩的感知方式,或者说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色彩光谱。据生物分子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弗里茨·阿尔伯特·波普教授所言:“我们仍然站在彻底理解光和生命的复杂关系的门槛之上,但我们现在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我们整个新陈代谢系统的功能都依赖于光。”因为光由被我们感知为色彩的不同波长组成,所以我们让光进行新陈代谢的方式和我们让生命进行新陈代谢的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接受了光的全光谱,就接受了生命的全光谱。

>> 光和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联系。被我们感知为色彩的光的频率,像我们的某些生命体验一样,也能引发特定的想法、感觉和情感。

>> 当一个细胞处于最佳健康状态时,它就能对可见光谱上的所有颜色做出同等的反应。

>> 色彩只是以某种特定频率振动的光的波长。比如说,红色的光的波长约为625到760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紫色的光的波长约为380到435纳米。

>> 据哲学家、科学家、《核进化:彩虹人体揭秘》一书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希尔斯所言,人体的能源中心位于人体的7个主要内分泌腺上。它们受可见光谱7种颜色的刺激,并与健康、快乐和高级意识的获得密切相关。因为能源中心不但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关,更与我们的精神进化相连,所以每一个能源中心都代表着我们生命旅程中的每一个独特的侧面。

>> 意识就像棱镜,把无形的振动(光)分割成有形的振动,这种有形的振动就是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色彩。波普教授指出:“当一个细胞失衡时,它就会有选择地对色彩做出反应。”这就好比吃得太差会导致营养不良一样,全光谱吸收不完全也会造成“身体不明”。当我们接受全光谱的能力下降时,我们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急速下降。

◆ 顿悟就是物质精神化

>> 创造就是把光转变为物质,顿悟就是把物质转变为光。我们的生命旅程始于精神的物质化,终于物质的精神化。

>> 我们的意识决定了我们会吸收什么样的光谱频率。这些频率将物质转变成能量,使我们发光。意识扩展时,我们的光也会随之变强。那些我们尚不能吸收的光的频率,经过反射,就会被我们吸收,这样我们就能逐步地接受以前让我们感觉不安的生命体验。当我们能够吸收整个光谱时,“我们”就消失了,唯有阳光的全息焦点留了下来。

◆ 被缩窄的感知范围

>> 我们和别人有目光上的接触时,其实我们是在跟他们交换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没有看到某个人就已经感觉到他在看我们。甚至是盲人,在别人看他们时,他们的大脑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被激活。

8

>> 视网膜由95%的视杆细胞和5%的视锥细胞组成,刚好对应了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对感知活动的控制比例。因为视杆细胞擅于预知远处的事物,视锥细胞擅于观察近处的事物(在生理上刚好对应了老子的“为”与“不为”),所以眼睛就像意识一样证实了我们不用费力就能看清事物。

>> 让眼睛变得疲劳,让视野变得狭窄,还常常导致近视的发生。虽然这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病,但视野受限和近视之间的关系在以前早有论述。研究者弗朗西斯·扬博士的早期作品中提到,猴子被置于视觉受限的环境中,3个月之后,约75%的猴子都会患上近视。另外,在视觉受限的潜水艇中工作的海军队员,相比其他军种的队员,更容易患上近视。然而,扬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发现,那些从不在封闭环境中看书或者工作的人患上近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 长时间地让视觉处于受限状态,就会削弱我们的眼睛在“近远视觉需求”之间的动态转换能力。

>> 任何吸引我目光的事物都在寻找我。

>> 任何进入我意识中的事物都变成了我的责任,任何已成为我责任的事物我都会去处理,任何我会去处理的事物我都要完成。

>> 追寻生命的指引就能把我们从这一刻带到那一刻,从而创造出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 一旦我们认识了这个事实,就能对任何呼唤我们的事物做出回应。我们无须优先考虑哪一个事物,因为生命的智慧早就给我们安排好了。生命中的每个事物都是平等的。你怎样洗盘子跟你怎样洗婴儿的背是一样的。因此,如果一个账单出现在了你的邮件中,尽管付钱就是了。电话铃一响,接就是了。你有了灵感,创造就是了。你感觉到了爱,把它表达出来就是了。

>> 拥抱生命,它就会让你获得健康和富足——不但能让你获得健康和富足,更能让你身边的那些人获得健康和富足。正如甘地所说:你的生命就是你的信息,你的信息能够传递给他人。对任何吸引你目光的事物做出反应,不但能让你获得解放,更能让所有的人获得解放。

>> 我们常说活在当下,或者让灵魂变得纯净,但让灵魂变得纯净不是别的,而是处理好你眼前的事物,认识到你的生命就是你的冥想。纯净让我们变得普通——只需处理好来到我们面前的任何事物。追随这个过程,我们就能获得这样的认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我们都会坦然面对。

>> “存在”的日常体验。在接下来的24个小时,对进入你意识的任何事物做出反应。你注意到的任何事物都在找你。如果你发现床该整理了,那就马上整理。洗涤槽里面有个盘子,就算不是你的,也要洗干净、烘干、放好。如果你欠别人钱或者收到了一个无法偿付的账单,那就提前给人家打电话(而不是在最后一刻才拿起电话),把难处告诉人家,并向人家保证以后有钱了会尽快还上。在你感觉到爱或者感激时,就对周围的人说一句“我爱你”和“谢谢你”。看到家里需要收拾,赶紧收拾好。用具需要修理,赶紧动手修理,而不是扔到一旁。在合理的时间内尽快回复邮件和电话。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把马桶坐垫清理干净,把洗涤槽周围的区域擦干净,出去扔垃圾,别人帮助了你或者为你做了一顿饭,请不要吝惜你的感激之情。从根本上说,就是不要再假装你没有看到,而是开始承认你看到了多少。

>> 承认并接受我们看到了多少,我们就激发了一个不断扩展意识的过程。处理好进入我们意识的任何事物,是我们所拥有的自我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我们真正的顿悟源于对“存在”的日常体验——比如对我们的私人关系的体验、对我们做生意的方式的体验以及对别人给予我们的尊重的体验。时刻睁大眼睛去看触碰到我们的任何事物,我们就能体验到最高级别的视觉。

9

>> 此书的中心思想是,你的生命在寻找你,用存在的方式不断指引你,让你实现存在的目的。这个基本事实不仅适用于人类,更适用于宇宙万物。我们被指引——不是偶尔被指引——而且是始终在被指引!让我们觉醒以及获得自由、满足和最大潜力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做你爱做的事,爱你正在做的事,你就会拥有整个世界。这是因为做你爱做的事和追随你的指引是一回事,两者都能建立一种真正信任、无条件的爱和绝对诚实的基础,还能建立一种对生命的智慧以及你自己的认知感的尊重的基础。

>> 做事时,我专注于每个细节。这种专注源于不加选择地生活,因为我们被生命指引时,无须考虑任何的选择或者决定。我们的所有能量很自然地便集中在了我们所受到的指引上,因为我们知道,在生命的指引下,我们完成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神圣的任务。无论生命中发生什么样的事,总有某个事物让我们始终走在通向目标的大路上,并且不断激励我们前行。

>> 我们的肉眼用来看有形的外部世界,我们的心眼用来看无形的事物。这些眼睛顺利合作时,一致性和协调性就会融为一体,标志着一种新的看事物的方式和存在的方式的开始。这就是存在。

>> 有了这种存在,我们就能像一株爱太阳的植物的叶子那样,不断朝着宇宙的精华——光——转动身体。这种精华是一种能够照亮所有有形事物的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意识的场域,我们的肉眼闭上时,它能帮我们看事物;我们做梦时,它能注视我们的梦。

◆ 点评

无须计划,跟随内心的指示去活着,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行事。这貌似一种随心所欲,貌似毫无章法,实则更为正确。因为只有如此,才行进在自我真正的欲求之轨道。

认知觉醒提升认知四个定律(效率概率研习营)(2)

“效率&概率”研习营:

提升做事效率,放大成事概率,

晋身十倍速个人时代。

坚守效率&概率原则,提升生产力,用越短时间完成越多成果。

方法和工具先于行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微信公众号《非哥笔记》,更多精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