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有效聆听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正确使用聆听)

文/刘娜 摘 要:“聆听”作为一个书面语,在现代汉语中有滥用的现象本文先从“聆”“听”“取”的本义出发,再考察“聆听”和“听取”连用以后的意义以及发展演变“聆听”这个词古已有之,最初表示仔细倾听义,用于下级对上级命令的仔细听,后来这个意义也沿用下来,表示仔细听取的意义,而且常常带有尊敬的色彩“聆听”除了表示仔细听取以外,还表示一般意义的听“听取”最初表示听到,后来发展有听从的意思最后从“聆听”和“听取”的侧重点、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结果这四点来对它们进行辨析,以便我们可以正确地选择这两个词来进行使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阐述有效聆听的方法与技巧?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阐述有效聆听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正确使用聆听)

阐述有效聆听的方法与技巧

文/刘娜

摘 要:“聆听”作为一个书面语,在现代汉语中有滥用的现象。本文先从“聆”“听”“取”的本义出发,再考察“聆听”和“听取”连用以后的意义以及发展演变。“聆听”这个词古已有之,最初表示仔细倾听义,用于下级对上级命令的仔细听,后来这个意义也沿用下来,表示仔细听取的意义,而且常常带有尊敬的色彩。“聆听”除了表示仔细听取以外,还表示一般意义的听。“听取”最初表示听到,后来发展有听从的意思。最后从“聆听”和“听取”的侧重点、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结果这四点来对它们进行辨析,以便我们可以正确地选择这两个词来进行使用。

关键词:聆听;听取;区别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6-0115-03

“聆听”在现汉语中多在书面语中使用,而且一般出现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但是,总有一些人因为误用而贻笑大方。许多人做完报告,最后一句是:谢谢聆听!这样的说法显然错了。下面就是误用“聆听”的例子:乡间聆听哭丧歌。(《新民晚报》2009年4月5日)这例子中的“聆听”用得不是很恰当,应改为“听闻”,这显然没有弄清楚“聆听”的本义,以及它的使用对象和范围。

《说文·耳部》:“聆,听也。从耳,令声。”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聆,听也。二篆转注。《匡谬正俗》载俗语云‘聆瓦。聆者,听之知微者也。文王世子曰:‘梦帝与我九聆。此叚‘聆爲‘铃。梦天以九个铃与己也。从耳。令声。”②根据段玉裁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聆”是仔细倾听的意思,这样才能听清楚细微的东西。所以“聆”的本义是用耳朵接受声音,倾耳细听、倾听的意思。进而引申為了然、明白。例如《淮南子·齐俗训》:“不通于道者若迷惑,告以东西南北,所居聆聆,壹曲而辟,然忽不得,复迷惑也。”高诱注:“聆聆,意晓解也。”③由听义引申为听从。《广雅·释诂一》:“聆,从也。”④

弄清楚“聆”的本义以及用法以后,我们接着来看一下“听”字。“听”的繁体字写作“聽”。《说文·耳部》:“聽,聆也。”⑤意为仔细倾听。《说文·口部》:“听,笑皃。从口,斤声。”⑥这里的“听”读作yǐn,“听”的本义为笑吟吟的样子,这个意义与“听到”的意义无关,而且在古籍中也极为罕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听,聆也。凡目所及者云视。如视朝、视事是也。凡目不能遍而耳所及者云听。如听天下、听事是也。会意。耳有所得也。”⑦所以“听”的本义是用耳朵接受声音。引申为听从;接受。例如《史記·李斯列傳》:“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言。”⑧又进一步引申为顺从;服从。例如《礼记·祭义》:“衆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郑玄注:“听谓顺教令也。”⑨

从《说文》的解释可以看出,表示“听”义的“聆”和“听”二字相互为训。“听”有服从、顺从的意思,“聆”也有这样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笑吟吟的这个意义弃而不用。

以上是“聆”和“听”单独使用时的用法,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两个字连用时的情况。

汉扬雄《法言·五百》:“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于斯矣。”⑩这是“聆听”连用的较早的用法。在这里,“聆听”表示仔细倾听的意思,带有敬慕和尊崇之意,后多用于书面语,常指仔细注意地听。徐迟《牡丹·六》:“魏紫坐在包厢中,凝视着舞台,聆听着歌乐,不觉以为所有剧中女主角都是她自己,她自己也就是她们。⑾许地山《缀网劳蛛·命命鸟》:“现时正在演说,好些人物都在那里聆听法音。”⑿从现代汉语“聆听”的用例看,可以发现,“聆听”与“前世”“歌月”“法音”这样的词搭配使用,表示不是一般的“听”,而是带有尊崇和敬重的色彩,包含一种敬佩之情。下面再举一些现代汉语的例子。《北海日报》2016年2月2日:“有声是能听见的,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风雨声、霹雳声,鸡鸣牛哞羊咩猫喵。无声,则是用心去聆听肉眼难以发现和触及的、那些隐于深处的呼唤与渴望,胜似有声的智慧与力量。”“聆听”出现在这样的新闻报道里,有庄重意味。简嫃《微晕的树林》:“有一种聆听特别需要忘我,也许是在短程的公车里听到放学的孩子们嘻然交谈;也许走到陌生的风景里,听到季节捎来的一段小道消息,或是一条溪涧的自言自语。毕竟,活在这世上,人声纷杂,天籁难闻。”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⒁ “聆听”出现在这样的抒情性作品中,书面色彩浓,也是认真倾听的意思。比尔•盖茨《未来时速》:“聆听客户意味着听取他们对当前产品不足之处的投诉。但把坏消息从客户那里传递到产品设计组却是很困难的,这点让人吃惊。”⒂这个例子我们根据下文的叙述就可以看出“聆听”表示用心听取的意思。这些其实是和它的本义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中的“聆听”,古已有之,是一个因二字常用义连用而形成的同义并列结构的合成词。“聆听”是个同义复词,表示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含有听者自身的诚恳之意,也含有对说话者的崇敬之情。多用于听取自己敬重之人的谈话和教诲,用于群众对领袖、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宾语多由“教导”“报告”“演讲”“发言”等词语充当。所以,一般报告人用“感谢聆听”一类的话,是不妥当的,也许是使用者没有理解“聆听”的确切含义而误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聆听”解释为听,表示一般意义的听。我们认为,这个解释不够严谨和准确,经过分析大量的例句,“聆听”应该表示仔细地倾听。例如,杜佳楣《当爱遇上孤独》:“那这么空旷的地方,在我这‘俗人的眼中,就只有可能是聆听风声了。”⒃李明茜《35堂声音魔法课》:“此外,许多聆听音乐的研究还发现,音乐对于孩童的活化大脑效果比大人好很多。”⒄王丽《一念之转:心态改变的力量》:“科学研究显示,在就餐的时候聆听古典音乐能够帮助你控制食量,让你比平时吃得少一些,慢一些,消化得更好,就餐时的心情也会变得更加愉快。”⒅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聆听”表示仔细地听。

接下來,我们来看“听取”这个词。首先我们来看“取”这个字。《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⒆所以“取”的本义为割下左耳。古代捕获到战俘或杀死了敌人时,要割下左耳,用以计功。后引申指斩获敌人的首级。又引申为拿来,拿到手,与“舍”相对。例如《左传·隐公三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⒇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为采取,择取。例如《汉书·贾谊传》:“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颜师古注:“取,谓所择用也。”(21)《敦煌曲子词·何满子》:“胡言汉语真难会,听取胡歌甚可怜。”(22) 这是“听取”连用的较早用法。这里的“听取”可以理解为听到。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23) 这里的“听取”也当听到讲。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但多用于听意见、反映、汇报等,例如:大会听取了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现代汉语中“听取”还有采取义。例如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对,他还是对的,他的忠谏还是有道理的。我应该听取他的话,我应该耐心听取百姓的直言。”(24) 又有听从义。例如冯雪峰《雪峰寓言·猩猩和野兽们》:“他于是大声吼叫着,要召集一切野兽都来到他的面前,听取他的命令。” (25)

“聆听”和“听取”在现代汉语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首先,从侧重点来看,“聆听”侧重于“聆”,强调的是用心思考,认真细听;而“听取”侧重于“取”,即“择取”的意思,强调的是择取重要的信息来听。其次,二者的使用对象不同。“聆听”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多用于教诲、报告、演讲、讲学、朗诵、故事等,多是用于下级对上级,长辈对于晚辈,带有尊敬的感情色彩;而“听取”一般多用于意见、建议等。还有,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聆听”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事物。除第二点所说的教诲、报告等和人有关的活动外,还可以用于具体的事物,例如风声、雨声、歌声等。而“听取”只限于用于和人有关的活动,如意见、建议等,而不能用于具体的事物,像宋代“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用法现在没有了。除此之外,二者的结果也不一样。“聆听”的结果是未知的,即不知道别人是否采纳或接受;“听取”则是别人会听从和接受。我们还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聆听”和“听取”后面都可以和“意见”“建议”这样的词搭配。但是还是有感情色彩区别的。例如《羊城晚报》2012年12月8日报道:“邀请来自基层生产和工作一线的十八大代表与部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座谈,分享他们“当代表、履使命、尽职责”的感受,聆听他们对做好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这一例句表明组织者的谦虚姿态,认真倾听意见。《陕西日报》2014年3月17日报道:“陕西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进入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这一例句就是中性的,一般性的采取信息。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陈广忠.注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扬雄.法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徐迟.徐迟文集:第二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9〕许地山.缀网劳蛛[M].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5.

〔10〕简媜.微晕的树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11〕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M].天津:华文出版社,2002.

〔12〕比尔·盖茨.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杜佳楣.当爱遇上孤独[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4〕李明茜.35堂声音魔法课[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15〕王丽.一念之转:心态改变的力量[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1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8〕王重民.敦煌曲子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

〔19〕辛弃疾.辛弃疾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0〕曹禺,梅阡,于是之.胆剑篇[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

〔21〕冯雪峰.雪峰寓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listen" as a written language, there is the phenomenon of abuse in modern Chinese.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master", "listen", "tak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reexamination of "listening" and "listen". After the significance and development. "Listen to the word" since ancient times, initially meant listen carefully, for the inferior to the superior command to listen carefully, then the meaning is retained, said to listen carefully to the significance, and often with respect of color. "Listen" said in addition to listen carefully to outside, also said the general meaning of listening. "Listen to" initially said to hear, listen to the meaning of the later development. Finally, from the "listen" and "listen to" focus, use object, scope of use, the results of these four points to their analysis, so that we can correctly select the two words to use.

Keywords: Listen; Hear from; Difference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6期

作者:刘娜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陕西省社科联项目《现代汉语中“聆听”和“听取”研究》(2014Z03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