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和张仪谁先出现(商鞅车裂白起被赐死)

商鞅车裂,白起被赐死,而张仪为何能全身而退?商鞅、白起、张仪分别代表秦国崛起过程的三类关键角色,政治大脑、军事爪牙和外交工具。但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商鞅遭车裂,白旗被刺死,张仪全身而退,这是为什么呢?

商鞅和张仪谁先出现(商鞅车裂白起被赐死)(1)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分裂和动乱,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涌现出来,犹如喷泉一般,华夏大地出现了各种学派,这种社会现象有一个专门的叫法叫。百家争鸣。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种现象,在当时,社会上有一群学者闲着没事儿干,他们出门乱逛街,到处宣扬他们那套说法,到处吹牛,说自家产品是最适合社会所需的。但不管哪一种学说,哪一种思想,都是为了改变战国动乱,增加国家实力的。战国以来,各诸侯国不断追求变法图强,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逐渐转变为灭国之战。

商鞅和张仪谁先出现(商鞅车裂白起被赐死)(2)

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21年,秦国的国力获得极大的增强。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一跃成为当时强国。但在秦孝公去世以后,商鞅立刻遭到政敌的清算,被公子虔、无为谋反。刚刚即位的秦惠王相信了这些人的话,派兵捉拿商鞅。商鞅举兵反抗后失败被杀,其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以儆效尤。

商鞅和张仪谁先出现(商鞅车裂白起被赐死)(3)

至于白起,他的悲剧其实在中国数千年历史当中一直不停地重演,典型代表便是辅佐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那么他们的问题啊,在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未能认识到在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君臣关系的处理方式。他们的眼里,只有军师,没有政治,只有军工,没有军权。殊不知,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环境,政治和君权永远是第一位的。白起的死因在于他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悍然挑战至高无上的王权。就像一个集团里一个员工不管能力再怎么大,只要不听老板的话后果都会很惨,穿小鞋免不了的。

商鞅和张仪谁先出现(商鞅车裂白起被赐死)(4)

我们再来说张仪,公元前328年,张仪以客卿的身份带秦军打下魏国的濮阳,公元前322至公元前318年,他前往魏国担任卧底,已为相的身份,鼓动对方归顺于秦国,从而破坏了六国合纵。在完成任务以后,张仪回到咸阳继续担任秦相。但是张仪J是个鬼机灵啊,他混得很开,几乎可以说黑白通吃。张仪在一生当中担任过多国丞相之职,参配多国相印,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很牛逼的人生,不需要多解释。

当然呢,张仪最高光的时刻是在公元前313年,只身前往楚国,靠一张嘴忽悠楚齐两大强国分手,这导致鼎盛一时的楚国落入了秦国的圈套,恼羞成怒的楚王悍然出兵,结果是接连战败,丢地、丢人丢脸,丢到姥姥家了。后来张仪在适合的时机去了魏国,因此逃过一劫没被秦王杀死。

商鞅和张仪谁先出现(商鞅车裂白起被赐死)(5)

张仪在秦国,他只得罪了秦王,但也不是那种让人十分痛恨的。可商鞅得罪的是一批贵族,即便逃到他国,也没人敢收留,因为其他国家对商鞅一时恨之入骨,不仅秦贵族容不下他,而且秦惠王也和他关系不好,可以说他为自己设了一个死局。再反过来看张仪,张一设的局,那是活局,得罪了楚国,但是没有得罪魏赵齐言。作为一个士兵,它可没将自己完全绑在秦国这架战车之上,为自己留了退路了。这可能是和个人性格有关系吧。

商鞅愚忠、白起居功自傲,而张仪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在从职业角度来看,张仪是负责外交的,靠一张嘴到处忽悠,吃遍天下,而商鞅呢,是负责管理治理国家的,因此他们和秦国捆绑的紧密程度也不一样,职业性格也不一样。白起本事很大,杀人太多,其他国家对其视如仇人。再有啊,秦昭王对白起抱的希望太大,一旦不能满足,便会怀疑白起的忠诚。当白起不愿再为秦出征时,秦王便不再信任他了。可以这么说,白起,他是死在自己能征善战的屠刀之下,而这把屠刀也为他设了死局。综合来说,商鞅是改革家,白起是武将,而张仪是政客,正因为三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事风格截然不同,才造就了不同的结局命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