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祖籍在什么地方(卢氏县是中华卢姓祖根地实至名归)

树有根,才能够枝繁叶茂;水有源,才能够源远流长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祖根地和世系源流就卢姓而言,春秋时期肇姓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原长清县),中兴于东汉末期河北省涿州市(古称“范阳郡”),已为海内外卢姓宗亲所共识然而,卢姓族群发祥于何地,虽然史籍中有上古时代发祥于泸水上游,活动于川、陕、甘之间广柔区域等诸多记载和论述,却无具体的地址名称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卢氏县历史文化工作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社科联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十多年的发掘、探索和研究,达成共识,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华诞后不久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终于有了定论:与陕西省蓝田县山水相邻的河南省卢氏县被认定为”中华卢姓祖根地”,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于2019年8月17日在省会郑州隆重举行仪式,将“中华卢姓祖根地”牌匾授予了卢氏县人民政府,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卢氏祖籍在什么地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卢氏祖籍在什么地方(卢氏县是中华卢姓祖根地实至名归)

卢氏祖籍在什么地方

树有根,才能够枝繁叶茂;水有源,才能够源远流长。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祖根地和世系源流。就卢姓而言,春秋时期肇姓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原长清县),中兴于东汉末期河北省涿州市(古称“范阳郡”),已为海内外卢姓宗亲所共识。然而,卢姓族群发祥于何地,虽然史籍中有上古时代发祥于泸水上游,活动于川、陕、甘之间广柔区域等诸多记载和论述,却无具体的地址名称。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卢氏县历史文化工作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社科联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十多年的发掘、探索和研究,达成共识,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华诞后不久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终于有了定论:与陕西省蓝田县山水相邻的河南省卢氏县被认定为”中华卢姓祖根地”,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于2019年8月17日在省会郑州隆重举行仪式,将“中华卢姓祖根地”牌匾授予了卢氏县人民政府。

所谓“姓氏祖根地”,或“姓氏祖地”,其核心含义有二:一是远古时代某一族群、部落发祥并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始居住地;二是本姓氏先祖被授姓命氏的地方。卢氏县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华卢姓祖根”,是因为那里具有远古时代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壮大的天然优越环境和条件。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西和西南部于陕西省接壤,地域广阔,处亚热带与温暖带的过渡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日平均气温13℃左右。千山起伏,万壑纵横。有伏牛山、熊儿山、崤山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遍布,有分布于黄河水系的洛河、杜关河和长江水系的老观河与淇河等2400多条河溪。物产丰富,种类繁多。植物200余科、1700余种,其中栽培植物200余种,有谷物小麦、大麦、玉米、谷子(小米的原粮)、高粱、黄豆、绿豆、红薯和蔬菜、瓜类60多种;野生植物1500余种,其中有木本植物90余种,藤本植物有葡萄、猕猴桃等10余种,草本植物有马齿苋、黄花菜、柴胡、丹参等44种,菌类植物有木耳、香菇、灵芝等6种。饲养类的动物有:畜禽类的鸡、鸭;家畜类的牛、羊、猪;昆虫类的蚕、蜜蜂等。野生动物有五大类、360余种,其中兽类有金钱豹、狼、羚羊等21种,飞禽类有金鹰、野鸭等31种,水生鱼类29种,两栖动物有龟、蟹等5种。野生植物1500余种,其中药用类800多种,果品类30多种,普通木材类100多种,观赏木及珍稀树木类40多种,野菜类90多种,牧草类500多种,基因植物类9种。以上情况系2006年12月出版社的《卢氏县志》记载的现实情况,如果往前追溯到古代时期,卢氏县域的山脉、河流、动物、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注定比现在的多得多,好得多。

动物,尤其是人类,其本能和生存目的,就是寻觅和选择适应自己生存、生活和繁衍、发展的地方,哪里条件具备就到哪里去,哪里条件好就往哪里迁,使生存环境理想,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大家知道,原始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人类靠天吃饭,逐水草而徙,游牧为生,居无定所。由于卢氏地区具有天然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伏羲氏一个分支的尊卢氏,便自西向东迁徙,活动于潼关以东、黄河以南、伏牛山以北的卢氏地区的范围,有可以宿栖的山洞,有可以饮用和洗涤的水源,有可食用的果蔬和肉食动物,有放牧牲畜的野草和饮水,衣食无忧,使智慧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发挥,并且在实践中有不少发明创造,谱写了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新篇章。

神农氏炎帝同尊卢氏部落融汇后的伊祁氏,在卢氏县域建立卢国,筑有都城,传承八代,长达500多年。教民播种五谷,饲养家畜、家禽,发明卢陶,铸造卢氏币,立集市、兴交易,使人民各司其业,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在开创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助周伐纣,建立周王朝,等伟大事业中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第一,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利用天然资源,创始了原始山地农业,解决了关系华夏民族生死存亡的温饱问题,《水经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著)援引《开水图》有“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的记载。第二,在鸿卢水(位于卢氏县潘河乡一带)发明了土陶“卢器”,中华民族从此走出了石器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陶文化历史进程,使火的利用从生活领域扩展到工业生产领域,将生产力推向了新的高度。第三,发明了卢币,以币治世,开启了人类货币交流的先河。第四,发明了土陶“卢”字“lu”的音,进而有了冠以“卢”字的地名和姓氏。人所共知,文字产生之前,有文化而没有文字,历史的记载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靠口头传承和传播。由于陶卢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实用性和普通性,“Lu”这个音意便随着陶卢的广泛使用而传播开来,后世人造“卢”字就是基于卢氏部族图腾和陶皿古音“Lu”的会意原则。正是由于远古时代卢人部族有上述发明创造,有专家学者称:卢氏县对于社会学来说,它是一部历史;对于人类学来说,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对于姓氏学来说,它是天下卢姓的祖根地;对于文字学来说,它是“卢”字形声的创始地;对于地址学来说,它是孢粉时代的样板。然而卢氏县人民对于这样悠久而深厚的历史资源,却深藏不漏,长期低调,鲜为人知。

卢氏县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华卢姓祖根地”,是因为这里有许多冠以“卢”字命名的古化石点。化石是自然作用而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迹等的总称,是研究地质时期的生物进化,追溯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变迁、确定地层年代等的重要根据。卢氏县地处于豫西盆地,素有“古化石宝库”之称。横涧乡王家坡群众有挖龙骨卖于废旧物品收购,挣“外块”的习惯。1956年冬县文物工作者牛树森等,将精选的化石标本寄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人类研究所,次年春该所所长周明镇便率领专家到王家坡实地发掘,历时三个月,发掘和认定的化石有40处,其中王家坡、薛家沟、龙骨窑等10处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些化石点发现的有大象、犀牛、跗猴等珍贵动物化石,经鉴定“卢氏跗猴”化石是中国乃至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灵长类动物代表,是研究人类进化的珍贵标本,说明“卢氏跗猴”和恐龙4000多万年曾经在这里生活和繁殖,并逐渐向人类演变,史称“人猿揖别”。洛河卢氏兔、杨氏秦岭鼠分别是兔形目和啮齿目在亚洲较原始的代表。洛河中兽系新发现的兽类化石,因种类和数量较多,其所代表的动物群,被科学家定名为“卢氏动物群”。更为可贵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天津自然博物馆、河南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锄钩峪化石点考察,出土的有獏、熊、鹿和古人类头骨、牙齿的化石,其中古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经专家鉴定,系新声代CZ第四纪Q更新世晚期的智人化石,距今已10万年之久。出土的四片“卢氏智人”头骨和两枚牙齿化石,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总之,上述任何一处古化石点,都是卢氏跗猴、卢氏智人留下的远古历史遗迹。

卢氏县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华卢姓祖根地”,是因为神农氏炎帝和尊卢氏、参卢氏在这建立卢氏古国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远古时代,炎帝部族曾在熊耳山一带活动,初都于伊,后都于祁,传八代至榆网。榆网禅让帝位予轩辕氏,后被降封于洛水之滨祁寸湾,建卢氏国,以奉神农之祀,史称“参卢氏”。参卢氏开疆土,建军队,造币钱,筑都城,日益强大,助周伐纣功卓。都城以土筑墙、城墙上设哨位,哨兵可以相呼相应。上世纪80年代初,为配合故县水库建设,中国考古研究所赵芝荃,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贾娥、李景华,山西省考古队高天林,洛阳市文物黄士宾等专家学者应邀赴祁寸湾考察,原洛阳地区文物处郭引强、宁景道、张怀银、任留正驻地发掘,发现了方型、长方型和排列整齐的大型群落房基及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60米的密集墓塘,出土了缸、鼎、碗、杯、小口尖底瓶、红陶、黑陶及残片,还有小麦、稻谷种子等。经专家依考古年代、地名推断,此处系仰韶至龙山文化时期大型人群聚落,应当是神农初国之地。由于年深久远,城池虽残垣断壁,然遗址尚存,城墙痕迹仍清晰可见。火炎城原为炎帝后裔祝融居处。祝融为高辛氏帝兽火正(古代官职),恪尽职守,保民平安,深受官民敬仰,遂命名为火炎城,民众祀奉经久不衰,其名永存。据《卢氏县志》记载,全县久赋盛名的名胜有12处,其中周代卢古王砦遗址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迹遗址有35处,其中祁寸湾、岗台、石龙头、薛家岭4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旧石器时代遗址刘家岭和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东坪、花园寨、果角上坡、袁家岭、涧北、西照村、涧底、东寨、南窑、涧西、杜店、八顺沟、虢台、小楞、文峪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营、蒋渠、曲里、南原、后湾、英家村、火炎城、衙前等8处商代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代遗址竹园沟、木耳岭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崖根汉代冶铁遗址和三角城宋代冶铁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此看来,在卢氏县域,登一座山就是一个历史高地,过一条河就有一个人文遗迹,山水之间的光芒多少年来穿越时空,始终映照着这方沃土,广为流传的历史传说多,名人轶事多,地名故事多。

卢氏县被认定为“中华卢姓祖根地”的史证,是考古专家发掘出来的,是经过众多史学家和姓氏文化专家学者考察、研讨并共同认可的,且经权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鉴定、核准,记入文档,详实有据,经得起考证,本文前已有述。“卢氏智人”化石是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和人类研究所考古专家早在1956年就发掘认定。祁寸湾卢氏古城遗址,上世纪80年代初由豫、晋两省多位考古、文物专家发掘和认定的。那时这些发掘发现虽无同卢人源流联结起来研究,但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联想。卢姓是我国百个大姓之一,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考察研究姓氏源流的组织和个人日益增多,大量史料被发掘面世,研究成果累累,各种认识互相交流融合,九九归一。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卢美松1996年编著的《中华卢氏源流》(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论述卢氏发祥史况时写道:卢氏县“在卢敖到来之前,卢人已住留过”。中共卢氏县委、卢氏县人民政府为了把丰富的县域文化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2004年以老干部咨询团为主体,吸收历史文化热爱者,成立了卢氏文化研究会,大力度地开展了乡土文化的挖掘、研究、整理工作。先后两次诚邀省内外专家学者在三门峡市相聚,就卢氏县名由来、卢氏起源等课题进行研讨,全面系统论述了“卢氏起源于上古伏羲氏族分支尊卢氏部落的问题和炎帝神农氏起源于烈山,初都与伊,后建都于卢氏县祁寸湾”等问题。与会者发布的研究成果《卢氏涅金是卢氏古国的铁证》、《中华卢姓源于河南省卢氏县》、《卢氏县是中华卢姓发祥地》和《卢氏古国》等,会后分别被有关报刊刊载。空军退休师级干部卢同笋亲赴卢氏县考察后,在2010年10月编印成册的《卢源探略》中写道:卢姓是神氏第八代参卢(榆网)的直系嫡传苗裔。盧由虎、胃、皿组成,是发祥于”渭水”流域的鬼姓鸟支(胃)与白虎“参”族通婚。始祖神农氏参卢发祥地在河南祁村湾,帝都卢城。范阳卢氏正是炎帝神农氏之裔。2013年7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会同卢氏文化研究会,承办了“2013中国·卢氏历史文化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新斌,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立新,甘肃省社科联前专职副主席、研究员王凤显,苏州大学教授、东吴学者周书灿,河南大学教授李玉洁,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常耀华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有关单位的文史专家学者70多余人到会,深入神农氏古城等多处考察,发布研究成果论著20多篇,就尊卢氏、卢氏古国、秦博士卢敖等课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达成共识,形成纪要,使卢氏县为“中华卢姓祖根地”有了更多史证和广泛理性认同。北京文化研究会和郑州姓氏博物馆、信阳学者余道金等单位及个人,纷纷来卢氏县实地考察,调研成果发表后广为传播,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远古卢氏族群在卢氏县域生存繁衍和创造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情况。2013年11月,中国教育电视台驻河南记者站《河南卢氏地理文博展--姓氏篇》摄制组专程赴卢氏县拍摄与尊卢氏部落.卢氏古国.卢姓紧密相关的祁寸湾.炎帝城.卢敖洞.卢氏山.卢氏岭等实景,使《河南卢氏地理文化博览--姓氏篇》的内容更加详实鲜活。2014年8月,央视九频道大姓纪录片《万家姓》摄制组到卢氏县先后到祁寸湾、卢古王寨、卢敖洞、兴国寺等地拍摄实景,使卢氏县为卢姓祖根地的史证更具有说服力。2016年秋,河南电视台《对话中原》栏目组“访谈节目”记者在九龙洞景区文化广场专访热心学习和研究姓氏文化的牛爱军等八人,聆听他们讲述卢氏历史文化故事,编辑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浙江卢氏源流研究会副秘书长卢夏龙,2016年2月在《上古卢氏源流新考》一文中称:“尊卢氏传五世,治九十余年,都于鸿卢水(位于卢氏县)。卢氏原属戎民族,其中一支在豫西洛河上游建立卢方部落。豫西卢氏作为卢氏传统的根据地,与新分封的鄂北之卢、济南之卢并存于世。”2017年8月,卢氏县双槐树乡中学退休教师李新治专著《卢氏古县索隐》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12月,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卢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卢德华的带领下,郑州、洛阳等地专家学者和宗亲代表前往东明、文峪、沙河、潘河等地参观卢氏古城遗址、卢君冢等处,缅怀先祖列宗。2018年5月,全国暨河南卢氏宗亲代表200多人亲临卢氏古城、卢君冢祭拜远古先祖,瞻仰整修后的卢敖洞,不少人深有感触的说“总算找到远古先祖的老家了”。2019年7月,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主办,卢氏县人民政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承办的“卢氏县为中华卢姓祖根地研究认定会”在卢氏县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中国科学院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华夏姓氏源流中心主人袁义达;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商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彦民;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姓氏研究中心主任杜勇;中央团校科研部主任、著名姓氏与家谱文化研究专家王大良;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东吴学者周书灿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谷建全等先秦史学与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到会,就中华卢姓起源地问题进一步予以认真深入讨论,达成高度共识,形成会议纪要,一致认为卢氏县是尊卢氏的重要活动地区,商周时期的卢方在今卢氏县一带,卢氏县名以及与卢相关的地名是卢姓寻根的重要依据。据此,2019年7月13日,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作出了《关于卢氏县为“中华卢姓祖根地”的研究认定论》。

2020年7月21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庆柱教授做客郑州市图书馆“天中讲坛”,在以《都城考古视阈之下的‘中’与‘和’的解读》为题的论述认为,都城与“国家”密不可分,有都城必然有国家,有国家自然要有都城。作为以遗存为科学研究对象的考古学,都城是“国家”遗存“最集中”的物化载体。这一精辟明确的论断,再次说明卢氏县是我国古代参卢国建国筑都之地,卢氏县是中华卢姓的祖根地。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观察、研究、认定任何事物都应当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存在,以实事为根据,以历史记载为鉴证,坚持科学原则,正确认识事物本质,判定事物真伪,还事物以历史本来面目。认定卢氏县为“中华卢姓祖根地”,是我国姓氏历文化研究的一大成果,是考古学、史学和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是实至名归。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将“中华卢姓祖根地”牌匾授予卢氏县人民政府,是人心所向,是对全省和全国有关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和卢氏县文化工作者十多年研究姓氏文化成果的肯定和褒扬,功在当代,流芳千秋,值得庆幸。

本文为作者学习卢姓历史文化知识笔录,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恭请专家学者和卢氏宗亲指正。

作者简介

卢法舜,男,河南新郑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35年生,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国企和省市党政机关工作。退休后学习研究姓氏文化, 从2006年起,先后为郑州市区和新郑市20多个村庄卢氏宗亲修谱续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