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最真实的三国志(历史的尘埃谈三国志演义中的正统观念)

《三国志演义》里面,在不少场合下,表现了正统观念。虽然它的作者声称,这部书是根据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写成的,然而他却摒弃了陈寿的尊曹抑刘的立场,而代之以尊刘抑曹的立场。

这才是最真实的三国志(历史的尘埃谈三国志演义中的正统观念)(1)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非常强调刘备属于汉朝刘姓皇帝的血统,不厌其烦地处处加以点明。在书里,刘备方面的人物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这一点,用以抬高自己“主公”的身份,进而扩大影响,争取地位。

吕布请刘备饮酒的时候,说了一句:“贤弟不必推让。”张飞听了,便嗔目大叱说:“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

刘琦死后,鲁肃借吊丧之名,来讨荆州。诸葛亮用这样一番话来应付:“子敬好不通理!直须待人开口!自我高皇帝斩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少不得天道好还,复归正统。我主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今皇上之叔,岂不可分茅裂土?况刘景升乃我主之兄也,弟承兄业,有何不顺?汝主乃钱塘小吏之子,素无功德于朝廷;今倚势力,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贪心不足,而欲并吞汉土。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汝主姓孙反要强争?”结果“一席话,说得鲁子敬缄口无言”。明明是东吴视为无理的事,偏变成了有理的事。刘备的血统在这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孙夫人随刘备逃回荆州,半路上被迫兵赶上,她带着傲然的神色对徐奉、丁盛说:“玄德乃大汉皇叔,是我丈夫。”她用这个来表明自己的逃走是名正言顺的。

张松路过荆州时,庞统对他说:“吾主汉朝皇叔,反不能占据州郡;其他皆汉之蟊贼,却都恃强侵占地土;惟智者不平焉。”

诸葛瑾到荆州索讨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时,关羽说:“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言下之意是,大汉疆土,只有姓刘的可以占领。

刘备得到汉中以后,诸葛亮、法正等人劝他即皇帝位,继而又劝他暂为汉中王,刘备再三不肯,张飞便大叫说:“异姓之人,皆欲为君。何况哥哥乃汉朝宗派!莫说汉中王,就称皇帝,有何不可!”汉朝宗派,这正是称帝的一个重要根据。

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以后,诸葛亮、许靖、谯周认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欲尊刘备为帝,“以继汉统”。诸葛亮振振有词地对刘备说:“曹丕篡汉自立,主人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延汉祀。”

刘备死后,东吴派张温入川答礼的时候,蜀汉方面的秦宓和张温互相问难。张温问:“天有姓乎?”秦宓说:“岂得无姓!”张温又问:“何姓?”秦宓回答:“姓刘。”张温讲一步问:“何以知之?”秦宓回答说:“天子姓刘,以故知之。”结果,张温无话可说。由于刘禅在做皇帝,因而连天都跟着他姓刘了。

不但刘备手下的文官武将是这样的,就是刘备本人,也“当仁不让”,动辄向人宣扬自己的家世。刚与张飞见面,刘备就说:“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在互通姓名的时候,重点按理应在姓名,然而这里强调的却是上半句。当督邮询问“刘县尉是何出身”的时候,刘备连忙回答:“备乃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引兵袭许都时,半路遇见曹兵,便打马而出,在门旗下对曹操大骂:“汝托名汉相,实为国贼!吾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反贼!”在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也先后打着这个招牌。第一次叩柴门时,对童子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二访不遇,留书自称“汉朝苗裔”。见。到孔明以后,在下拜时自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刘备和他手下的人之所以要这样,是有原因的。

这才是最真实的三国志(历史的尘埃谈三国志演义中的正统观念)(2)

汉末,天下纷乱。群雄并起,各人怀着做皇帝的野心,纷纷割据自立。他们少中,有的是名门之后,例如所谓“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之类,有的则是兵强粮足,有的更进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和他们比较起来,未免相形见绌。

第一,他出身贫贱,根据书上的描写.“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处处被人瞧不起。破黄巾以后,由于他是“白身”,没有官职,董卓很轻视他,不为礼;而且,在以后,每逢战场上两军对阵的时候,刘备往往被人揭短,骂他是“织席”“卖草鞋”的。

第二,起初,他既无军队,又无土地,一会儿逃到这里。一会儿又投奔那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因此常常受到别人的轻视。所以,当袁绍命文丑和刘备同领军队,作前锋的时候,文丑很不愿意,他说:“刘玄德屡败之将,于军不利。既主公要他去时,某分三万军,教他为后部。”于是,文丑自领七万军先行,令刘备引三万军随后。刘备有自知之明,这些事,他都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加强自己的号召力,使自己的名字与其他那些军阀们的名字同列一起,以便作为将来夺取天下的资本,他就不得不给自己抬出一块招牌:“汉室苗裔。”他倚靠着这块招牌来和别人对抗。它终于在政治上起了莫大的作用。从此,他获得了群众,获得了干部,建立了威信,赤手空拳给蜀汉打出了天下。就连一些不属于刘备手下的人,也在经常地替他的“汉室苗裔”招牌做义务宣传。

倚靠着这块招牌,刘备确实占了不少的便宜。张飞怒鞭督邮以后,刘备和关张二人同往代州投刘恢,“恢见玄德乃汉室宗亲,留匿在家”。犯了罪,仗着是姓刘的,可以到处有地方给他避难。十八镇诸侯会师以后,公孙瓒把刘备介绍给袁绍。袁绍说:“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刘备逊谢。袁绍说:“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这番话正投合了刘备的胃口。刘备正不要旁人来尊敬他的名爵,因为他当时的明爵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原县令,没有什么了不的地方。他要人家尊敬的,恰好在于“帝室之胄”。因为当时也只有这四个字才能为他的身分添加一些光彩。刘备到了徐州以后,陶谦再三要把徐州牌印让给他。陶谦对刘备说:“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他的着眼点也无非在于:“刘公乃帝室之胄,德高才广,可领徐州。”刘备的威信,就是这样逐渐建立起来的。当然,不能否认,刘备做事,也确有些北封建社会里的人认为是“仁”、“义”的地方,但显然可以看出,刘备之所以“得人心”,起作用较多的地方还在于他是汉朝皇帝的叔父。因为刘备的所谓“仁”和“义”,在书里描写得并不怎样成功。刘备的形象也是比较苍白无力的。

事实上,也很难怪刘备,在那样一个时代,要想割据、称帝,而不去找出一个当时许多人觉得名正言顺的理由,是不可能的。袁术也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称帝时.给自己找了这样一条根据:“吾袁姓出于陈。陈乃大舜之后。以土承火,正应其运。”可见要做皇帝,自己姓什么在封建社会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些地方都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根据历史真实而创造的情节。它们基本上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出身微末,没有一兵一卒的刘备为什么会逐渐地成为割据一方,与曹魏、孙吴鼎立而三的一个军阀。刘备之所以有后来那样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打着正统的招牌,拿这来作为他的政治资本的缘故。

《三国志演义》写的是封建社会里的人物和事情。而这些人物又都属于封建统治集团,所以他们的思想上有正统观念,是不成问题的。《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生动而深刻地写出了这一点,正说明了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在这一点上,我们对他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三国志演义》里面,有些地方流露了正统观念,这些地方却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几乎没有关联。例如,刘备袭取涪水关以后,进取雒城,刘璋派刘碛、冷苞、张任、邓贤领兵前去抵挡。按照书里的叙述,两军交战的时候,刘璋军队被称为“川兵”,刘备军队则被称为“汉军”。刘备此时还没有称帝建国,怎么可以把他的军队称为“汉军”呢?又如,叙述魏、吴的事,却用蜀汉的年号纪年。同时,我们显然也可看出,书里被大力歌颂的英雄人物也以蜀汉方面为最多。这些地方,都表明作者本人主观上也有着浓厚的正统观念。

这才是最真实的三国志(历史的尘埃谈三国志演义中的正统观念)(3)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一个生长在封建社会里面的作家,在他的思想上有落后的一面,有封建思想和封建的历史观,例如正统观念,也是一件不足为奇的事情。他写的是一部以三国这个封建时代的各个封建割据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既然当时有三个集团鼎立,互相争战,作者在描写它们的时候,有所选择和偏袒,有所拥护和反对,这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而其中的一个集团又确乎是曾以“正统”作为自己的招牌,于是作者思想里的正统观念就和这合上了拍。《三国志演义》的作者之所以有拥刘反曹的态度,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此。至于《三国志演义》作者以前的一般人之所以拥刘反曹,也可以用这个原因来说明。当然,也不能否认,《三国志演义》作者以前的一般人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对《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的态度发生了影响,而《三国志演义》的这种态度又对在它以后的一般人的拥刘反曹的看法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影响。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三国志演义》里面的正统观念的表现,或是反映了历史真实,或是反映了作者自己头脑中所存在的封建的历史观点;无论是前者。无论是后者,都和“人民性”、“爱国主义”这些概念联系不到一起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