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

本文主要内容为淮海战役双方参战兵力及战斗序列,引用资料为1988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淮海战役》第一册,以及1991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1)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2)

笔者在此重点介绍一下编纂领导小组冯文彬: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青委书记,建国后,历任青年团中央书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天津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副校长, 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等职。(这才是真正的权威,至于何新老家伙、张九九之流的言论大家看看就好)

壹| 战前双方兵力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3)

1988年党史出版社《淮海战役》第一册附图一“一九四八年秋战略形势示意图”

上图信息解读:

1、为什么陈邓要婉拒指挥呢?这可不是怕承担责任,因为此时教员和粟裕设想的淮海战役(小淮海)在华东解放区管辖范围,也即教员提出的一阶段在新安镇运河一带、二阶段在两淮、三阶段在连云港,陈邓到华东解放区范围(有饶在)指挥不合适。11月8日齐辰电后,设想的淮海战场二阶段主战场从华东局的两淮、连云港逐渐转移到了中原解放区管辖的徐州蚌埠一线(大淮海),陈邓自然当仁不让了。

2、根据上图显示,华东解放区兵力:华野16个纵队加华东军区部队共计77万人,其中华野16个纵队约36万人(根据下图统计为359985人),未含华野总部直属部队人数,中野11纵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归华野指挥、第二阶段归建中野,故未计入该纵队兵力。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4)

1991年解放军出版社《淮海战役》第113页

​3、中原解放区兵力:中野7个纵队加中原军区部队共35万人,其中中野7个纵队(含11纵)约14万人(按上图统计为140933人),未含中野总部直属部队人数,因中野11纵第二阶段方才归建,开战前中野兵力实际为6个纵队约12.5万人。中野刘陈邓只有1、2、3、4、6、9纵(李先念兵团1、2、3、6纵和陈谢兵团4、9纵已经不再以兵团建制行动,和华野各兵团一样),加之重武器在南下大别山、过黄泛区时丢失,故战力远不及华野。因此,中野能围歼黄维兵团,虽然有华野5个纵队协助,但也实属不易,《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邓的台词说得好:“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招待不起他(指黄维)”。

4、根据上图,华东解放区加中原解放区总兵力约112万人,但实际参战部队为:两大野战军,含23个纵队,1个军(吴化文),7个三级军区,共计65个师(旅),两大野战军下辖23个纵队兵力约50万人,加上两大野战军总部直属部队及7个三级军区参战部队9-10万人,这就是我方参战兵力60万的来历,也有地方军区部队实际参战39万、总参战兵力约100万一说的(如下图),因未找到出处,仅作为读者参考。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5)

参战兵力100万说法,来源于网络,未找到出处

​5、徐州剿总兵力:上图32个军及地方部队共70万人,后补充辽沈战役撤下来的54军、39军,其中阙汉骞的54军3个师在塔山基本被打残,这才有后来李延年、刘汝明北上救援黄百韬时的畏缩不前,书呆子黄维倒是一股脑钻进中野口袋。

6、华中剿总兵力:15个军及地方部队共35万人,实际参战为黄维12兵团约12万人。

7、国军总参战兵力80余万人。

贰| 战前态势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6)

1988年党史出版社《淮海战役》第一册附图二

上图信息解读:

1、为什么粟裕开战前10月31日电报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而只字不提中野司令员刘帅呢?答案就在上图,陈邓率中野1、3、4、9纵此时在河南睢县一带,而刘帅率领2、6纵在大别山陪着黄维12兵团(此时在确山附近)转圈圈,此时并未加入淮海战场。那为什么总前委有刘帅呢?因为黄维兵团后来东进救援黄百韬,所以刘帅率领2、6纵跟着就来了。

2、为什么华野3纵、广纵战前就归中野陈邓指挥呢?这个看上图就一目了然,这两个纵队毗邻中野陈邓主力,当然是就近指挥方便。

3、为什么中野11纵跑到连云港北部去了?因为王秉璋纵队从组建没几天就跟着华野外线兵团,那时候刘邓大军已经远赴大别山区了。所以这个顶着中野招牌的11纵,实实在在地跟着华野西兵团战斗了一年,直到淮海二阶段才归建中野。

4、为什么山东兵团指挥7、10、13纵,苏北兵团指挥2、12、中11纵?明明山东兵团所属纵队是7、9、13纵,苏北兵团是2、11、12纵。因为事实上,从济南战役开始,华野全军主力集合之后,便不再按照48年3月的华野四个兵团的编制使用,而是全部根据实际情况由华野前委统一调配。10纵善守,9纵善攻,故把9、10纵对换位置。而华野11纵长期在苏北活动,最适合放在苏北北上直插运河车站。

5、红圈内华野各纵队的任务分别是什么?第一路1、6、9、鲁、特纵是直扑新安镇;第二路4、8纵是阻援和截击;第三路2、12、中11纵是迂回包围对付援军;第四路7、10、13和北上的11纵是切断黄兵团和徐州其他部队联系;第五路3纵、广纵在中野陈邓指挥下声东击西,在西北方威胁徐州。

6、为什么最后演变为主攻是碾庄4、6、8、9、13纵,窑湾是1纵?原因很简单,黄百韬兵团63军落在了窑湾,1纵就留下来解决63军。攻坚战场缺少人手,13纵在占领曹八集后转入攻坚战场。

7、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各纵队任务最后演变为什么局面?谭王统一指挥4、6、8、9、13纵及特纵围攻碾庄,华野1纵在窑湾攻击63军,宋刘统一指挥7、10、11纵正面战场狙击邱、李两个兵团,苏北兵团韦吉统一指挥2纵、中11、12纵迂回包围邱、李,结果深夜在潘塘遇上杜聿明派出的拟包抄我后方的军队。3纵、广纵依然在中野指挥下孤立徐州。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7)

1988年党史出版社《淮海战役》第一册附图三

叁| 我军战斗序列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8)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9)

1991年解放军出版社《淮海战役》附表111、112页

笔者点评:

1、华野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因病、一纵司令员叶飞因病、苏北兵团政委陈丕显没有参加淮海战役;

2、华野山东兵团与苏北兵团因战役需要,受华野前委指挥调配,所辖纵队和任务多有变化,故与纵队并列列出。

3、中野11纵(王秉璋纵队)从组建开始,便跟随华野外线兵团并受其指挥,淮海战役开始前,随苏北兵团行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野围歼黄维兵团时,中野11纵归建中野。

4、淮海战役开始前,陈谢兵团(4、9纵)已经归建中野,并随陈邓中野主力(1、3、4、9纵)在10月下旬攻开封、郑州。2、6纵则在刘帅带领下在大别山带黄维绕圈圈。

5、宋时轮、刘培善虽然只是10纵司令员、政委,但在淮海战役期间担负了兵团级指挥任务。例如徐东阻击战,便是宋刘集团指挥7、10、11纵阻击邱李兵团。

6、鲁、渤、广纵由地方军区部队改编而成,兵力较少,实力较弱,故承担配合任务较多。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10)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11)

1988年中央党史出版社《淮海战役》第一册334、335页“淮海战役中原军区及华东军区序列表”

笔者点评:

1、48年5月陈毅调往中原,华野军政职务由粟裕代理,但陈毅的华东军区司令员职务并未由副司令员张云逸代理。

2、华野外线兵团分兵期间,陈粟二人并未离开华东局,仍任华东局常委(详见下图)。47年秋至48年5月,华野外线兵团主要活动范围在豫皖苏地区,因豫皖苏地区先后受晋冀鲁豫中央局(48年5月撤销)和中原局管辖,故陈粟皆加入晋冀鲁豫中央局和中原局,48年5月后粟还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以便于统筹野战军和地方管理(主要是后勤保障)。但粟裕并不参与豫皖苏军区具体工作,具体工作由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宋任穷和副司令张国华负责。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12)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13)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14)

3、原在华东局任常委还主持过华东局工作一段时间的邓子恢,48年5月被调往中原局工作,与陈毅借调、仍兼华东军区和华野职务不同,邓子恢属于调任、不再兼任华东局职务。

4、华东局饶书记兼任华东军区政委,这就是饶作为华野全军“政委”说法的来历,但不可过度引申。

5、徐州警备司令部隶属于华东军区。教员原设定淮海战役(小淮海)三个阶段(两淮、海州、徐东、连云港等地)均在华东解放区管辖范围,这是教员在淮海战役前期电报主要是对饶粟谭,而陈邓婉拒指挥的主要原因。11月8日粟张齐辰电获准后,战局逐渐转向中原局徐蚌线(大淮海)发展,军委才设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一切。

6、华野山东兵团虽在47年秋-48年5月分兵期间受华东局指挥,但山东兵团建制并不在华东军区,而在华野,其在济南战役归建;苏北兵团一度建制在华东军区(详见上述480509电),但48年1月军委明令归陈粟指挥,并在济南战役归建。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15)

​7、李先念此时不仅为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而且还在48年6月26日兼任中原野战军第四兵团(辖1、2、3、6纵)司令员(详见以下军委480626电文)。在华野分兵期间,华野司令员陈毅一度只能指挥粟裕兼任司令员及政委的西兵团,而中野陈谢第三兵团(辖4、9纵及38军)一度(如在“豫西牵牛”期间)受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中原野战军首长刘邓一度也仅指挥李先念兼任司令及政委的第四兵团。这是军委根据中原和华东战场局势发展作出的相应部署调整,咱们不能刻舟求剑,此一时彼一时也。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16)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17)

肆| 国军战斗序列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18)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19)

笔者点评:

1、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孙震:6月29日调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0月调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

2、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刘汝明:6月调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4绥靖区司令官。12月1日第4绥靖区改组为第8兵团,仍兼司令官。孙元良和刘汝明兵团是两个辣鸡兵团,也是中野一阶段歼灭的主要目标。很可惜,都没抓到。

3、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李延年:6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1月兼蚌埠指挥所主任、第六兵团司令官。李延年这个新建的第六兵团实力很弱,这也是军委在第二阶段初期执着于先消灭李延年兵团的原因之一。但李延年也是一个飞将军,根本不给我军机会。而且第六兵团下面两个军(39、54军)刚从东北战场撤下来,估计也已经吓破了胆,所以才在北上救援时畏缩不前。

4、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冯治安:第三绥靖区冯治安屡次拒绝我军,最后由何张二位副司令率军起义。冯治安后来两头不落好,境遇惨淡。

5、徐州“剿总”副总司令韩德勤:6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顾祝同任国防部参谋总长,韩改任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奉命急运粮食、弹药等物,空投徐州。

6、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1948年9月22日授陆军少将衔,并晋升陆军少将,时年34岁。10月任徐州剿总中将参谋长,1949年2月21日晋升陆军中将,年仅35岁。颇受陈诚赏识。

7、副参谋长兼前进指挥部参谋长文强:1948年9月应杜聿明邀请,去徐州出任前进指挥所副总参谋长。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中,和杜聿明一起被俘,被安排到第三野战军的解放军军官教导团学习。1950年春,文强被送到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在狱中,他拒写悔过书。他说:“我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毛泽东是我表哥,朱德是我上级,周恩来是我老师和入党介绍人,林彪是我部下,刘少奇家离我家不到20里路。是他们没有把我教好,要写悔过书应该他们写,我不写。” 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批被特赦的症结所在;后来,特赦之后的文强被重病中的周总理召到医院,度尽劫波的师生见了最后一面,周总理当时就怪他不肯早写悔过书

8、邱清泉第二兵团驻扎在商丘附近,在蒋介石和徐州剿总司令刘歭心目中,第二兵团是一个王牌兵团。特点就是攻击能力强,打野战有锐力。所以刘歭是把这个兵团当作一张王牌来使用。辖下有教员心心念念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教员从城南庄会议开始就惦记着第五军,期间与华野的电报里国军番号次数最多的也是第五军。 9、黄百韬第七兵团:二十五军由西北军及川军组成、曾在豫东战役中受重创。四十四军为川军王瓒绪旧部;六十三军、六十四军均为粤军陈济棠旧部。一百军为蒋嫡系部队,原为八十三师,师长为李天霞,为我军孟良崮战役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做出了杰出贡献。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20)

淮海战役华野中野总兵力(华野那些事儿淮海与徐蚌)(21)

笔者点评:

1、徐蚌会战老蒋下了血本,书呆子黄维的十二兵团实力强劲,所辖第十八军是陈诚嫡系,为原胡琏任师长的整编第十一师,也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所在。

2、黄维兵团并不受杜聿明的徐州剿总指挥,而是直接对国防部负责。

3、十二兵团司令原本应该是胡琏,但胡琏和白崇禧不和,结果只能出任副司令,于是拒绝上任。12兵团被围双堆集,胡琏曾两次由南京飞入重围,传达老蒋的“指示”,为部队打气。12月15日第12兵团突围时被解放军全歼,胡琏因乘战车侥幸突出重围,逃回南京。

4、吴绍周:七月调任十二兵团中将副司令兼八十五军军长。十月,八十五军拨归十二兵团建制,从河南确山向东开进,参加徐州会战。十一月,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被围,十二月十五日,十二兵团被歼,吴与兵团司令黄维被俘,送华北军区教导队学习改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