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道德经十七章(国学精粹道德经)

第三十四章: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矣。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国学经典道德经十七章(国学精粹道德经)(1)

字面理解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的体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泛:透出,弥漫。

左右:身边。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万物依靠道而生生不息,决不会夸耀自己的功劳。大功告成决不会独揽其功。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矣。

滋养万物,决不会统治万物。道本身是没有任何要求的,可以说是低调、渺小得很。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但万物归附,而它不作万物的主宰,也可以说“道”是伟大的。

是以圣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圣人能够成就自然之大。由于圣人自始至终从不自大,所以才能成就圣人的伟大。

1、通俗理解

大道不是孤立存在的,大道就是各种规律的总和,就是由一个个不起眼的小规律组成的。所以,大道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比方说:社会就是“大道”,社会有他的规律,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要遵从于社会规律而生存,有哪一个人敢逆社会潮流而动呢?而每一个人也有规律:“生、老、病、死”这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理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人的生活规律;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这是人生的大至发展规律;今天的人们,从出生到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参加到工作到退休,这是人生旅途规律;等等。每一个人的规律还有很多,社会就是这些规律的总和。那么我们反过来问:社会这个“大道”,是不是就在我们身边呢?连我们自己都在内。

自然是万物规律的总和,自然对万物只是起到“平衡”“协调”作用,万物顺其自然就会生生不息。万物生生不息是万物自己顺其自然的功劳,自然的功劳是突出不出来的,自然也不会夸耀自己功劳。所以,大功告成以后,自然也决不会独揽其功;滋养万物,自然也决不会统治万物。

自然本身是没有任何要求的,只要万物顺其自然,自然面对万物是低调的,所体现出的是渺小。它不作万物的主宰,却能够使万物归附,也可以说“道”是伟大的。

这段话从字面上理解有些抽象。其实,“道”是万事万物规律的总和,我们称之为自然规律。由于自然规律是万事万物规律的总和,所以他是平衡和谐的。在这个平衡和谐统一体中,自然只是起到一个平衡调节作用。所以在自然这个平衡和谐的大家庭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可以遵循,各自都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行着,只要不打破自然平衡,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干涉,而任万物生生不息。万物在自然中生生不息,自然只是起到调节作用,使总体平衡和谐就行了,自然是不会统治他们的。风调雨顺的时节,草食动物会大量繁殖,肉食动物也照样会大量繁殖,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无限膨胀,肉食动物也会自然减少,最终又会回到平衡和谐状态。自然调节作用总是在无声无息中完成,没有显示出他有多少伟大之处。

但是,当自然平衡遭到破坏的时候,自然会体现出异乎寻常的超凡力量来恢复自然平衡,此时自然所体现出强大的自然力,非人类的智慧可以想象的。在自然中的所有成员,谁打破了自然平衡,谁就会遭到自然的严厉惩罚。此时的自然体现出了他强大和伟大的一面。

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是因为圣人的所作所为都是顺其自然的,因此,他能够成就自然之大。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顺其自然的,顺其自然的本身就不会自高自大,因此圣人是绝不会自大的,他们越是不自大,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就会越重,就越会彰显出他们的伟大。

2、海纳百川

老子说:“是以圣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中华民族就像一个圣人一样,以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传承了扬扬5000年的辉煌文明,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所谓“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唐时期,在思想、文化、国力、疆土等等方面几乎都达到了鼎盛,这和大唐文化包容一切的气度是分不开的。

唐初突厥曾经为患北方多年,唐高祖为了国家安宁都不得不向突厥称臣。然而唐太宗打败突厥后,并未赶尽杀绝以雪父耻,反而极其包容的任用了一百多名曾经与大唐为敌的突厥降将,担任五品以上的将军和中郎将,约占朝庭武官之半,同时,唐朝还允许归降的突厥人迁入中原。这些举措,深得各少数民族的信任,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

历史上吐蕃(今西藏),曾经是一个彪悍好战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时有征战发生,然而,唐朝几次战胜吐蕃以后,反而派出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将农业和佛教传播到吐蕃。此后数十年中吐蕃与大唐和睦相处,这不能不说是文教之功。很显然,赶尽杀绝只会加剧仇怨,边疆地区仍不安定,战争还会再起 。

正是唐朝对突厥的宽容政策,加上对各少数民族首领所采取的册封政策,还有对吐蕃的和亲政策,赢得了人心,一时间四夷宾服,诸国来朝,即使远如波斯、昭武九姓国、于阗(tián)国等等都自愿纳地成为唐朝府州。

在文化上,唐朝尊道、礼佛、崇儒,实行开明的三教并立政策。也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造就了唐代恢弘的文化气象。

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尽管华夏民族也曾历经各种灾难,但它在同化周边各族群的过程中,已将他们凝聚、融合为泛中华的中华文化圈。历史上蒙古族、满族都曾入侵统治过中原,然而最终却被强大的中华文化所同化。蒙古族、满族如今都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3、包容哲学

老子说:“是以圣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不自大的人,是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的。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军从袁绍军营里清理出一箱曹操手下向袁绍通风报信的书信,毋庸置疑这些通风报信的人,就是曹操的叛徒,是他的敌人。曹操力排众议,将这些信看也没有看一眼统统付之一炬了。曹操烧掉了手下叛变的前科劣迹,却实实在在地烧出了一批忠臣良将,打下了日后横行于天下的根基。那些投敌叛变的人,就是自己的敌人,曹操能够包容敌人,从而使他们弃暗投明,死心塌地的为他打江山。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曹操的胸怀,一点也不过分。“唯才是举”的用人哲学,就是曹操提出的,曹操能够创造历史,与曹操海纳百川的胸怀是分不开的。

韩信面对那个曾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屠夫,却笑笑说:“你是个很勇敢的人,我封你当巡城捕盗的武官吧。”那个屠夫愣了半天,直到有人给他送来了官服,他才醒过神来。后来,有人问韩信,为什么反而要赏那个让他受辱的屠夫呢?韩信解释道:“几年前,那屠夫侮辱我,我开始时真想拔剑杀死他!但杀人要偿命,我满腹的文韬武略便不能施展,日后更谈不上当大将军、封王。忍受一下暂时的胯下之辱又有什么关系呢?至于现在为什么要封他为官,这是为了让天下人看见,对如此侮辱过我的人都这样宽大为怀,既往不咎,那些过去与我有矛盾的人就会放下心来,从而减少同我的摩擦。”大家都认为韩信确实具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将风范。

韩信这个被世人瞧不起的“胯下小儿”,能够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刘邦沐浴熏香斋戒三日高筑拜将台,最终能够为刘邦打江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萧何和刘邦何等的包容心。那些有大智慧、有大才干的人才,他们往往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他们的观点往往都是与众不同的。弄不明白他们的人,对他们的评价往往都是贬低多余褒奖。这就要求领导者要独具慧眼,要善于发现这种人才。在重用他们的时候,要力排众议;要包容他们的缺点,要充分的信任他们,要给他们施展的机会。得到的回报往往也是出乎意料的。

管仲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国君的恩赐。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齐桓公又问鲍叔牙:“管仲与你比较又如何?”鲍叔牙沉静地指出:“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鲍叔牙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象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

鲁庄公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管仲一路恐慌,最后平安到了齐国。

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

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

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

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吗?”

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蔡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举行受赐典礼。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蔡丘之盟”。这是齐桓公霸业的顶峰。

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点评

老子说:“是以圣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

百里奚

百里奚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楚国宗法制度森严,平民没有希望入仕为官。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旷世奇才,于是就鼓励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在百里奚出游那天,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杜氏一大清早起来,宰杀了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劈了门闩炖母鸡,煮小米饭,给丈夫饯行。

百里奚从南阳出游求仕后,历经宋国、齐国等国家,因为朝堂里无人,都没有得到录用。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继续求仕生涯。在齐国郅地,他遇见了蹇叔,两人一番高谈阔论,就结为知己。此后,在蹇叔的举荐下,到虞国当了个大夫。

虞国国君是个爱财如命的国君,在收了晋国的垂棘(垂棘地方产的宝玉)和宝马等财物以后,就答应借道路给晋国,让晋国途径虞国去征讨自己的邻国虢国,也是虞国的同姓兼同盟国。百里奚对虞国国君述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闭口不再劝谏,并对同僚宫之奇说:“对蠢人直言相劝,无异于把珍宝丢弃在路上。” 果然,晋国灭虢国后,把矛头指向虞国。公元前655年,晋国(献公)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国君及其大夫百里奚。这就是成语“假途灭虢”的由来。由于他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作奴隶(媵人),在穆姬嫁给秦穆公时候,陪嫁到秦国。百里奚在去秦国的途中,逃回到楚国。

楚国国君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让百里奚为自己养马。刚当上秦国国君的秦穆公,是一位胸有大志的国君,听说了百里奚是人才,就想重金赎回百里奚。秦穆公的谋臣公子絷说:“那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让百里奚养马。若用重金赎他。那不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吗?”秦穆公问:“那我该怎么样才能得到百里奚?”公子絷说:“可以贵物贱买,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那样楚成王就一定不会怀疑了。”

当百里奚被押回秦国后,秦穆公亲自接见了百里奚。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国君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秦穆公亲自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与他商谈,讨教国家大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穆公十分高兴,要拜其为上大夫(上卿),委以国政,实际上就是把秦国的军政大全都交给了百里奚。百里奚坚决辞让不受,并推荐自己的好友蹇叔当上卿。最后,秦穆公就让用很重礼,将蹇叔请来秦国,让他和蹇叔一道做秦国的上大夫。因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百里奚在秦国当了上大夫(丞相)以后,始终保持着爱民思想,他勤勉政事,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深得秦国人民的信赖。对内,则提倡教化,开启民智,也就是精神文明,按照周朝的官制和朝仪,百里奚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国体;对外,搞好与邻国的关系,不兴战事,使秦国短期内大治。

经历两次与晋国的较量,百里奚认识到,秦国东进的道路已经被晋国牢牢地扼死,即审时度势,建议秦穆公避实击虚,实行向西发展策略。几十个戎狄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巴国也来朝拜,史称“秦穆公称霸西戎”。听到秦国征服狄戎的消息,消除了骚扰周的心头之患,周襄王高兴异常,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表示祝贺。

百里奚入秦,为秦国带去了周先进的文化、政治和耕作技术,使秦国由一个偏僻的小国一举成为可与晋国、楚国争高低的强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五霸,为以后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

老子说:“是以圣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百里奚提倡教化开启民智,对今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百里奚个人品质高尚,是完美人格的化身,其高尚品质和爱民思想对中国传统士人的人格形成有很大影响。

百里奚传奇故事戏剧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长盛不衰,具有深刻影响。直到当代,我国南方的台湾,广东、福建等地的汉剧、闽剧、潮州剧和粤剧等剧种仍在演出有关百里奚的戏剧。如广东汉剧团(院)把《百里奚认妻》作为该团的保留剧种,演唱至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