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刺客列传刺客顺序(史记.刺客列传为何而舍命)

近期看了《史记.刺客列传》我看第一遍有点懵觉得他们有点傻,随后又看了两三回才明白司马迁为什么要记录他们,生与死的抉择不是真正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了解他们的难与可贵,司马迁在尝试给我们述说五位刺客看透生死的抉择时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史记刺客列传刺客顺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史记刺客列传刺客顺序(史记.刺客列传为何而舍命)

史记刺客列传刺客顺序

近期看了《史记.刺客列传》我看第一遍有点懵觉得他们有点傻,随后又看了两三回才明白司马迁为什么要记录他们,生与死的抉择不是真正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了解他们的难与可贵,司马迁在尝试给我们述说五位刺客看透生死的抉择时刻。

列传中的五位刺客并没改变历史进程,可以说都是小人物,只是历史车轮中的一颗沙子。但是他们做的事是要看透生死的并非史书上说的那么轻巧简单,我相信现在或者是古代生都是命诚可贵的,老百姓都是惜命的,但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舍命刺杀?真的是所谓理想、承诺那么简单么?

《刺客列传》共记录了五位刺客,今天咱们分别来找找线索:

一、 曹沫(匹夫不可夺其志)

行刺经历:曹沫是鲁国大力士被鲁庄公相中封为将领,后与齐国作战三次失利导致鲁国被迫向齐国请求割地求和,尽管作战失利但鲁庄公并没把曹沫免职。

后来齐桓公和鲁庄公约定签订盟约的时候,曹沫手持匕首跳出来挟持齐桓公逼他归还鲁国领土,齐桓公被迫无奈就答应下来了也守承诺归还了鲁国领土。

因为年代久远曹沫这段事迹记录较少,但仅从鲁庄公面对屡战屡败的曹沫都没免他职来说,两人私下关系应该也挺好,对曹沫非常重视绝对的信任,尽管曹沫军事能力很拉跨。

而曹沫经历三次失利毫无疑问在朝中内外都会对他职位保留有巨大争议,想必曹沫是感到无比羞愤的,但他没有引咎辞职也没有自行了断而是用了行刺的方法一雪前耻,虽然胜之不武但目的还是达成了。

行刺原因:1、鲁庄公对曹沫的绝对信任;2、曹沫自个也是有尊严的人。

二、 专诸(政变中的小配角)

行刺经历:专诸事迹通篇就是一个谋反的故事,是非观还有点歪曲。主要讲吴国公子光怎么策划叛乱取代吴王僚登上吴国王位。专诸在整个事迹里面就是个小配角,公子光养的一个死士,唯独就是怂恿公子光下决心行动和自己亲自前去用鱼肠剑行刺吴王僚。

结局就是专诸行刺得手但自己也当场送命,吴国公子光顺利登位并封了专诸儿子为上卿。

行刺原因:“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列传记录就那么简单,似乎是专诸这人比较纯粹,得知专诸要亲自行刺,公子光感叹了一句“光之身,子之身也。”就便让他去了。

但不论怎么说公子光对专诸的日常供养和尊重是到位的。

三、 豫让(国仇家恨臣子怒)

行刺经历:豫让的行刺理由比起专诸倒是充分许多。一来当年在晋国侍奉智伯“智伯甚尊宠之”比起专诸的善客待之,尊宠一词已经说明智伯对豫让的日常态度。二来后晋被赵韩魏三国所灭,可以说是成了亡国奴,国仇家恨臣子怒加一身,豫让对赵襄子进行了两次行刺,但均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行刺,豫让假装成厕所保洁,想在赵襄子大便时候解决他但被识破,赵襄子觉得他重义气就放了他。

第二次行刺,过了一段时间豫让把自己全身上下毁容装成乞丐,埋伏在赵襄子出行的桥底下,但可能外貌太过可怕吓到了赵襄子的马又被识破。赵襄子无奈,把自己的衣服给豫让“刺杀”完梦,后慷慨赴死。

行刺原因:上面已经说了豫让是国仇家恨臣子怒加一身,但归根结底还是当年“智伯甚尊宠之”, 当豫让说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时候就已经说明当年智伯对他是怎样的了。试问有多少员工能在公司倒闭后还为已故的老板四处奔波呢?

四、 聂政(耿直的亡命杀手)

行刺经历:聂政早年就杀过人,为躲避仇家迁徙到了齐国当起了屠夫。后来一个叫严仲子的人想让聂政帮他刺杀韩国的国相侠累,便多次拜访聂政,送酒食送黄金但都被聂政以侍奉老母为由婉拒,严仲子无奈只好退去也逐渐忘了此事。

后来聂政母亲去世,办理完丧事后了无牵挂了便感慨“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就主动找上了严仲子履行当年未尽之事,只身前去国相府行刺侠累。

聂政非常能打刺死了数十人,但行刺失败,最后被剥下脸皮、挖出眼珠、刨开肠肚暴尸市井。侠累不知道到底是谁行刺了他,就发出悬赏征求线索许久也无人响应。后来聂政姐姐过来认领,抱着尸体哭了三天暴毙而亡,聂政的事迹就传开了。

行刺原因:聂政的事让我最迷。聂政与严仲子并没正式建立主臣关系,甚至没长时间相处过,严仲子只是对聂政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但人家来目的就是来买他的命的。

可能是聂政长期生活在贫贱的环境,突然给他整这么一出让他感动之余还受之有愧。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严仲子是把聂政耿直而朴质的性格拿捏到了。

五、 荆轲(失意青年的暴走)

荆轲的篇幅是列传写得最详细的。早年荆轲的求职之路并不顺畅,兴趣爱好广泛但是好像没一样精通。起初求职于卫元君没被任用,公务员没当成。后来路经榆次拜访剑术大师盖聂讨论剑术被嫌弃,剑术教练没当成。后来去了邯郸与鲁勾践探讨博戏(一种赌博游戏)被轰走,赌场荷官没当成。最后到了燕国与屠狗音乐家高渐离在一起混日子,每天喝酒卖醉。此时的荆轲犹如刚大学毕业求职受挫的人,求职标准一次比一次低但也没人接受,内心受到严重的打击,非常郁闷。

行刺经历:后来燕国太子丹从秦国逃回来,正愁怎么应对秦国即将到来的报复行动,一位叫田光的老人舍命推荐了荆轲。荆轲去拜见了太子丹,太子丹一把鼻涕一把泪述说自己的惨状求荆轲给个法子,荆轲也知道自己能力不够也没给出什么好建议一再推脱,但耐不住太子丹的死磨硬泡,只能豁出去硬着头皮给了个行刺秦王的计划。

太子丹非常高兴,就有了“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家里的财物、吃喝、车马、女人任你玩个够,荆轲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赏识重用,但不知道是开心好还是不开心好,还是先享受了再说。

过了很长时间荆轲都还没行动,太子丹有点急催促了一下,恰好秦国将领樊於期被秦国通缉投奔燕国,荆轲就跟樊於期“商量”要拿他的人头才能见到秦王然后行刺,樊於期就竟然自刎了。我觉得一个有胆潜逃的人不太可能想着寻死吧?

拿到了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地形图,太子丹再给荆轲配了传奇装备,见荆轲迟迟不出发再次催促,被荆轲怒怼之,但见太子丹那么着急就出发了。于是太子丹和宾客到了易水岸边送行,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句。

不管荆轲真实的内心经历过什么样的纠结或斗争,但最终还是坚决地出发了。至于荆轲的刺秦我认为引用史记原文的表述更为精彩,大家好好欣赏司马迁的文笔: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首以摘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荆轲死后他的好朋友高渐离化成聋哑乐师也尝试了一次刺秦,但也是失败身死,按理说应该是《刺客列传》中的第六位刺客。

行刺原因:相比起上述4位刺客的大义凌然和耿直,我认为荆轲这一篇的描述是最到位的,不论现代人还是古代人,我相信大家都是珍惜生命谁都不想死的,成为“刺客”也许不是本意,心里肯定是经历过多次反复,但局限于世俗价值观、良心、志向和承诺推着他们一步步走向刺客行列。

我并非在贬低上述几位历史人物。抛开行刺成功与否,没真正经历过生死抉择的真不知道他们面对的情况有窘迫,但在关键抉择的时候他们都没有违背自己的志向、良心和承诺,毅然做出了明知身死而为之的行动,这就值得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正如司马迁评价上述五位刺客“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分享完毕,谢谢阅读!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评论及其意见或纠正。

身处广州,隐于闹市之中。

好阅群书,独爱文史实录。

随笔创作,供君如厕阅读!

手握大器,观天下之微妙。

欢迎关注大器观察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