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远见的经济学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去算这样的账)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林毅夫发表观点,世界会发生改变,世界会有一个旧貌换新颜的全新途径,中国人均GDP占到美国的50%,中国的人口实际上是它的4倍,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总有一天会是美国经济总量的2倍,那一天到来了,美国将不得不做一个平衡和抉择,必须跟中国做贸易,必须跟中国维护好关系。

人口是美国的4倍,一旦人均水平上去了,中国的经济总量自然也会上去,或是美国的2倍,也可能是美国的3倍,这都很正常,也很容易算。只要有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基础,就都能算清这样的账,甚至算到小数点后面很多位,不需要林毅夫先生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来算。否则,就太大材小用了,也太没有研究意义和价值了。

非常有远见的经济学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去算这样的账)(1)

不难看出,林毅夫先生并不是为算账而算账,而是想通过这种算账,让外界知道,只要中国的经济总量上去了,达到了美国的2倍以上,美国就会重新衡量与考虑和中国的关系,就会更加平和、平等、公正地与中国相处,从而与中国建立更加平等、平衡、平稳的经济关系、外交关系、政治关系,不会再出现遏制中国和打压中国企业等方面的现象。

这种美好的愿望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也是中国发展必须追求的目标之一。关键是,在经济总量没有达到美国的2倍前,如何应对来自于美国及其西方国家的打压,才是最应当思考的问题。不去思考如何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打压,而去算中国经济总量2倍于美国后的中美关系,确实早了一点,甚至有人为、刺激、激怒、提醒美国的感觉。

非常有远见的经济学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去算这样的账)(2)

美国之所以要遏制中国发展、打压中国企业、压制中国科技进步,说到底,不就是怕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中国的科技能力不断进步、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吗?不就是怕中国全面超过他们吗?此时此刻,我们除了潜心发展、不断创新、勇于探索之外,需要用算账的方式去、刺激激怒或者提醒美国,中国要超越你们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都是担心中国超越他们,不允许中国超越他们吗?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这些很容易算清楚的数据,真的没有必要去算,尤其是著名经济学家,去玩这样的数字游戏,太缺乏科技含量了。即便是为观点服务的,也大可不必如此去算账、如此去刺激、激怒或提醒美国,太没有必要。如果这些数据是从一名普通人口中说出,也就是说说,不会产生多少影响的,甚至还会有人去与其争论。但是,这些数据从一名著名经济学家口中说出,影响是不同的,对美国的刺激性还是有的,会被美国一些政客和反华分子所利用的,至少,会被他们用作挑唆矛盾、激化矛盾的手段。

非常有远见的经济学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去算这样的账)(3)

实际上,对包括林毅夫先生在内的经济学家、经济学者们来说,真正要做的,是在目前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环境、如何克服经济困难、如何化解通货膨胀压力、如何稳定就业、如何实现国内大循环等方面建言献策,而不是算一些小学生都能算得非常清楚的账。把时间耗在这方面,既可惜,又不值,还有害。因为,这笔账,算来算去都是一笔死账,一组非常确定的数据,没有更多可以算出花样的东西。真正可以算出意义和价值来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与美国经济增长的含金量,亦即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科技含量、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等。如果仍然满足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不考虑经济质量的提升,就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林毅夫先生的“2倍论”,我们想说的是,这个观点太浮浅,浮浅就浮浅在只看到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没有分析经济总量背后的东西,尤其是什么水平和质量的总量,这样的经济总量,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又会对美国产生什么。作为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真的没有必要去强调这样的数据,去用这样的数据刺激美国、激怒美国、提醒美国,发布带有这种数据的观点,对中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与其花时间研究这样的问题、发布这样的观点,不如像李稻葵先生那样,提一些诸如给疫情中的居民发钱这样的观点,还更实在、更有实际意义一些。“2倍论”里的数据账,还是留给孩子们去算,让他们从算账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从而更好地加强学习、提升本领、增强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更多能量、展现更多动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