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童谣为何如此厉害(千年前一首童谣)

1300多年前,在淅江义乌的一个小镇里,一个七岁少年随口吟出的一首童谣,立刻博得人们的喝釆,都夸他是神童。这个少年的名字叫骆宾王,他随口吟出的这首童谣叫《咏鹅》。这首童谣被传唱了1000多年,但却奇怪地被人称为唐诗。如今许多父母教孩子背唐诗,大多都把《咏鹅》作为首选篇目。

古代童谣为何如此厉害(千年前一首童谣)(1)

一,明明是一首童谣,怎么却成了唐诗?而且在人们的印象中,也己经把它定义为诗?

我们先来欣赏骆宾王的这首《咏鹅》,先且不说它是童谣还是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还是称它为童谣吧,因为表述起来方便些。整首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形象鲜明。对鹅的最主要形象特征概括准确,如弯弯的脖子、洁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形体动作浮和拨与绿水浑然一体,象是一幅鹅戏水面图。

一个年仅7岁的儿童,能写出如此优秀的童谣来,的确令人称道。难怪骆宾王后来能够成为大诗人,能够写出《在狱咏蝉》这样的诗来,他的《讨武曌檄》更成为千古名篇。天才出少年,出色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从这首《咏鹅》中便可见一斑。

不过,这首童谣也有一处硬伤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这个常识性的错误,就出在“曲项向天歌”上。大家都知道,鹅的脖子平时是处在弯曲状态,但它在大声鸣叫的时候,脖子是伸直的。特别是向空中鸣叫时更是直的。因此,“曲项向天歌”这一句,显然是犯了个常识性的错误。之所以犯下这个错误,原因是观察不细,凭想当然推定。指出这一错误的初衷,并不是责难年仅七岁的骆宾王,因为他毕竟年少,观察客观事物,总不如成年人那么细腻。指出这一常识性错误,是想顺便给广大的写作爱好者提个醒儿,观察客观事物必须认真和细心,尽量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虽然有这一常识性错误的存在,但整首童谣的水准还是非常高的,符合儿童的欣赏习惯,因此才广受儿童们的欢迎。

古代童谣为何如此厉害(千年前一首童谣)(2)

二,童谣虽有诗的属性,但在本质上它毕竟不是诗

童谣是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和儿歌属于同宗,只是叫法不同。童谣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春秋时代便产生了。《诗经》里有“魏风园有桃一一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是说歌谣发自心声的意思。而儿歌的叫法出自明代,明代吕坤编辑的《演小儿语》,便收录了大量的儿歌。如这一首“鹦哥乐,檐前挂,为甚过潼关,终日不说活”,这是最为典型的童谣或儿歌语态。形式上类似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形式上来看,童谣虽然也采取了诗的表现形式,如也有格律和韵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童谣的特点是构思简单,自然晓畅,语言虽直白,但却饶有风趣。童谣虽多是成年人创作的,但却是站在儿童的视角,描摩客观事物。它的创作规律,和现代的儿童文学有几分相似之处。

而诗则不同,它的艺术表观形式复杂,要求有高、深、新的立意,丰富的独特的情感表达,更需要有深邃优美的意境,发人深思的哲理呈现。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还可隐晦曲折。诗的表现手法更是多样性,象征、通感、各种比喻、借代、拈连等修辞方法,甚至还可以颠倒词序,让宾语前置。更可让词性异变,名词可做动词来用等。诗的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总之,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艺术形式。

古代童谣为何如此厉害(千年前一首童谣)(3)

童谣与诗,虽然在外在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品类。他们所遵循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原则和规律,从读者角度讲,更是两种差异性很大的欣赏。

结语:骆宾王的《咏鹅》,虽然犯了一个很致命的常识性错误,但仍然称得上是一首很优秀的童谣,称其为儿歌也未尝不可。但说它是优秀的唐诗,就有些过于牵强了。还是把它归为童谣更为恰当。一家之言,还望方家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