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西安市碑林区(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

春秋时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始设杜县,县治在今雁塔区杜城村。辖区约今长安县和柞水西北部、宁陕县东北部及西安市区南郊,这是西安历史上最早的建制县,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今碑林区境是杜县所辖的一部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实行郡县两级建制,设内史辖京畿42县,在今西安市境内设8县。今碑林区境隶属内史杜县。直到汉高帝五年(前202)设京兆尹长安县,今碑林区境则隶属长安县。经魏、西晋、十六国长达760年(前202至558),今碑林区境均隶属京兆尹(郡)长安(常安)县。

介绍西安市碑林区(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1)

西安市碑林区

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销冯翊郡的万年县,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地于长安城中另置万年县,隶于京兆郡,开创了与长安县二县分治长安城的局面。天和三年(568)撤山北县并入万年县,建德二年(573)又撤销霸城县及杜县东部地并入万年县,杜县西部并入长安县。从此,历隋、唐、宋、元、明、清,今碑林境隶属京兆郡(府)、奉元路和西安府的长安、万年(大年、樊川、咸宁)两县。直到民国2年(1913)2月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清代西安府仍沿用隋唐之制,由长安、咸宁两县分治。长安县治西安府53坊,今碑林区境内有9坊;咸宁县治西安府41坊,今碑林区境内有32坊。

民国16年(1927)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决议设立西安市。民国17年(1928)9月22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划原长安县的西安城内及四关归西安市,今碑林区境隶属西安市。民国19年(1930)11月撤销西安市,名义上西安城关划入长安县区划,而实际上长安县逐步不再管理西安城关,而由省会警察局主管。

民国33年(1944)9月,再次设西安市建制后,市政府辖西安城关30镇。今碑林区境内有通化、伦海、京兆、中山、开元、南院、书院、四府、卧龙、通远、长乐、永宁共12镇。

民国34年(1945)11月,西安市撤镇设12个区,今碑林区境为一、二、七区全部及九、十区各一部分。第一区,辖东大街北沿以南城内地区。第二区,辖南大街东沿以西至四府街以东,西大街东段北沿以南地区,以及南关地区。第七区,辖东关地区,包括东关正街、南街、长乐坊等地。第九区,辖南郊,北起南郭门,南至宋家花园,。第十区,辖东郊,西起东郭门,东至浐河。

1949年为一、二、七区,1954年合并成立碑林区,1960年至1962年曾划归雁塔区,1966年改名向阳区,1972年复原名。

2001年,南大街街道并入南院门街道,和平路街道并入柏树林街道。

碑林区是西安市城三区之一,位居城区东南部,跨越明城墙,形成城内城外两部分。东起金花路东沿,与新城区相连;西界,城外抵劳动南路南段,城内至四府街,与莲湖区接壤;南依防洪渠,与雁塔区分界;北抵西大街东段,辖东大街,城外西起永乐路东至金花北路,分别与莲湖区、新城区毗邻。东西长9.1公里,南北宽4.37公里,总面积23.87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4′17″~108°59′25″,北纬34°13′52"~34°16′16"。

地形地貌

地貌

区域大部分地处渭河三级阶地,为黄土平原,开阔平坦,起伏微缓。个别地段有黄土梁峁高出阶面,为黄土台塬。最高处为祭台村与观音庙交界处,海拔500米;最低处为南院门水车巷南端,海拔405米。地域相对高差95米,总体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呈缓坡倾斜状态。

气候

介绍西安市碑林区(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

碑林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温差较小,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冷热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处于蒙古高压南部和东亚大槽后部,气温低,天气干燥晴朗;入夏之后,南亚低压与西太平洋高压之间形成向西北倾斜的气压梯度,使东南季风携带的大量水气形成降雨。盛夏时节处于西太平洋高压中部,青藏高原大陆暖高压到达时,气流下沉,极易形成闷热酷旱天气;春季气温不够稳定,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出现寒流和春旱;秋季

凉爽宜人,连阴雨较长。

碑林区植被主要为人工植物,植被简单,数量少。主要分布在机关、工厂、学校、环城林带、兴庆宫公园、小雁塔公园和苗圃。林木有杨、柳、槐、法桐、杉、松、柏等19个品种;花卉观赏植物主要有玫瑰、月季、菊花、米兰、君子兰、仙人掌等200余种。

境内土壤以土娄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保肥保水性强,熟化程度高。根据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及土壤耕层厚度、质地、生产性能,次之为黑油土、黄土等3个亚类,5个土属,8个土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