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风俗习惯简介(神诞与气象观察)

泉州的风俗习惯简介(神诞与气象观察)(1)

文/傅金星

气候是一个地区的天气变化周期性的或非周期性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大气中冷热、阴晴、风雨、雷电等气象的综合。

形成和导致气候变化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条件状况。由于太阳辐射是大气和地表热能的主要来源,又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的原动力,所以是产生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人类生活中,就以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光象各种物理状态变化所积累的经验,预知气候的变化。包括季节气候、天象、物候的变化。

泉州的风俗习惯简介(神诞与气象观察)(2)

季节气候的预测,如“未惊蛰先发雷,四十九日云不开”、“小暑雨饿死鼠,大暑雨饿死牛”、“重阳无雨一冬晴”、“冬至雨年兜晴,冬至晴年兜雨”等等。

天象变化的预测,如夏夜晴空见闪电,在南主久晴,在北主有雨,即“南闪千年,北闪眼前”。六月多风,谓之风台,如雷鸣则止,谚云“一雷止三台”。

物候变化的预测,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和植物的绽芽、发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冬眠、起蛰、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移徙等等。还有短期内出现的现象,如鸠鸣有还声谓之呼妇,天必晴;无还声谓之逐妇,有雨。鹊巢观风,獭窟占水,虾蟆叫、蚁负土测雨等等。

泉州在节候、天象和物候之外,还有一种“神候”。所谓神侯是把气候或气象的变化和某一神袛的诞辰联系起来。所联系的神都是我国特有的或泉州地区特有的,和道教文化形成的习俗极为密切。这种神候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形成民谚传播。较为普遍的有:

正月初四日,民俗接灶君及诸神从天上下来,是日常有小雨。而十二月廿四日,送灶君及诸神上天庭,是日常刮风。故谚云:“送神风,接神雨”。

正月初八日,俗称火神王灵官生,天宜晴,雨则克火,晴则谷物茂盛。谚云:“火神明,百谷盛”。

正月初九日,俗称天公生,即紫微星君(玉皇大帝)圣诞。天公为诸神领袖,诸神观天公颜色行事,是日雨或晴,以后诸神诞也随着雨或晴,俗称“玉皇报”。旧俗是日拈天香,ト一年光景,包括气候、谷物、人畜的调顺、丰歉、安否。

三官大帝生日。三官即三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天官生日,忌下雨,谚云:“雨打上元灯,日曝清明种”;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生日,忌水灾,谚云:“怕七月半水,不怕七月半鬼”;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水官生日,喜雨,谚云:“十月雨绵绵,高山也是田”。

二月初二日,土地公生日,常有风,俗称“白须风”。

清明俗称“鬼仔节”,前一日常有风,俗称“鬼仔抄山报”。

泉州的风俗习惯简介(神诞与气象观察)(3)

三月初三日,玄天上帝生日。上帝公手握蛇,跣脚,踏龟,非风则雨。

三月十五日,慈济真人生日,是日多风;廿三日,妈祖生日,是日多雨。真人戴头巾,妈祖敷花粉,故谚云“风吹头巾,雨洒花粉”。

四月初八日,太子生日,下雨称“太子尿”,禾果多虫。

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吊屈原,划龙舟,常江水汪盛,俗称“龙船水”。十三日关帝生日,水盛,俗称关帝爷磨刀需水,称“关刀水”。

六月十二日,彭祖忌辰,谚云:“六月十ニ,彭祖做忌,无风台也有雨意”。

七月初七日,七娘妈生,即天孙织女生日,常有小雨。俗传织女与牛郎,一年之中,只七タ一会。常感伤落泪。俗云“七娘妈流眼泪”。

八月初三日,龙王生日,是日风雨阴睛,可测秋冬风雨阴晴状况。

八月十五日,中秋,魁星爷生日,如果“云蔽中秋月”,就会“雨打上元灯”。

以上种种现象,都是以神的纪念日预测气候或气象。因为这种习俗已经世代相传,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所以往往见验。老百姓也从来没有把它和神袛的威灵联系起来,只是习惯作为测气象的日子。因此,这种神诞测气象的情况,也是另一种季节时令的变化,增加了季节时令预测气候的内容。

泉州这种以神诞观察气象的方法,有待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去掉神秘色彩,赋予科学内容。

泉州的风俗习惯简介(神诞与气象观察)(4)

泉州的风俗习惯简介(神诞与气象观察)(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