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鼓书徐善云(安徽凤台大鼓书老艺人)

提起淮河大鼓,上了年纪的曲艺爱好者,都能给我们说几句,甚至唱几句。而对于没有接触过淮河大鼓的多数人来说,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遥远而陌生。大鼓书在淮河两岸流传久远,经历了起步,辉煌,没落和重启,如今,大鼓书老艺人们在迟暮之年依然心系大鼓书,坚持传唱,传承。

唱书先生苍凉沙哑而又极富地方特色的声音,在委婉悠扬的坠胡、清脆悦耳的钢板、铮铮作响的琴弦伴奏下,述说着一个又一个或惊险,或悲壮的故事。这种让人如痴如醉的场景,在今天仍旧清晰地烙印在很多老人的脑海里。说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里淮河,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同时也衍生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凤台淮河大鼓,起源于民间,辉煌于民间,为淮河儿女带来了丰厚的艺术享受。暗哑迟涩的行腔,拙朴苍劲的鼓板,徐缓从容地向人们叙说着亘古不变的人生轨迹。

说起大鼓书,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有一个道人邱处机,喜好四处云游,他创作了大鼓,背着它云游天下,自编自演,随后收了8个弟子,这8个弟子分为8姓,一代代传承下来以后唱书的艺人就分为8门,凤台的大鼓书艺人说,凤台淮河大鼓有柴门和张门这两门。大鼓书在淮河岸边已经唱响了几百年,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受欢迎,在老一辈艺人的影响下,建国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说唱大鼓书。1953年,县曲艺协会成立,1964年,在当时县文教局的组织下,170多位大鼓书艺人进行考试,最终选拔18名加入了县曲艺协会。时间辗转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当时,群众的经济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文化生活还十分贫乏。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没有电脑,连电视机都没有普及,而大鼓书有说有唱有演,世间的悲欢离合都被艺人们完美的呈现。老一辈大鼓艺人的辉煌,我们已经难觅踪迹,但从他们的叙述中,隐约可以想见当年的盛况。

然而,曾经给人们带来无数欢乐的大鼓书,现在却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电视网络的出现,让群众的娱乐生活不再单调,光怪陆离的城市灯光,也让人不再能沉下心去听那么一段古书。由于演出大鼓书收入微薄,大部分艺人无法凭此维持生计,坚持表演的大鼓艺人已经寥寥无几。1992年,书棚渐次关门,凤台曲艺协会也宣告撤销。

2008年,缪长忠等老艺人召集了以前的老伙伴们,想要挖掘拯救保护大鼓书这一文化遗产。虽都已是半百以上的老人,但激情燃烧起的那一刻,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坚持神圣而又庄重,无关物质,无关名气,只为一种古老文化的传承。在老艺人们的努力下,凤台曲艺团成立了。凤台淮河大鼓于2013年入选淮南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项目。2017年凤台淮河大鼓入选曲艺类省级非遗名录,成为淮南市唯一入选的代表性项目。大鼓书老艺人缪长忠、彭晚学、吕守库、朱家彬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现在,凤台曲艺团共有人员40多名,可以演唱的艺人有13人,团里现在有年轻学员9名,正在老艺人的培养下潜心学习大鼓书。大鼓书艺人们始终坚持传唱经典的历史曲目,为了与时俱进,他们还创作了很多的新节目来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国家重要大事等,比如今年他们创作的《同舟共济抗疫情》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大鼓书,这一流传数百年的优秀曲艺艺术,日渐复苏。艺人们自强、自立正在续写着淮河大鼓的新篇章。

安徽大鼓书徐善云(安徽凤台大鼓书老艺人)(1)

安徽大鼓书徐善云(安徽凤台大鼓书老艺人)(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