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福建漳州漳浦黄道周民间传说数则)

诏安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福建漳州漳浦黄道周民间传说数则)(1)

漳州漳浦黄道周纪念馆

黄道周先生年轻时,家里很穷,15岁就跟着他的叔伯哥哥在渔鼓溪顿坑开荒种地,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白天拿锄头种田地,十个手指都磨出血泡;闲下来,兄弟俩就爬上高冈,在松树林的大青石上,朗声读书。有一回,一只斑斓大虎就趴在青石后的草丛里,眯缝着眼睛,摇摆着尾巴,安安静静地听着。黄道周看见了,笑着说:“我们兄弟俩在这谈经论道,山君也爱听吗?”老虎听了悄悄地垂着尾巴走了。20岁时,黄道周就被诏安官陂人请到石桥岩去教书了。教读的生活更是清苦,辛辛苦苦教一年书,到年底才能得到12两束脩,平时只好节食省用了。三餐尽喝粥,连小菜也没有,只能蘸酱油度日子。他怕被学生笑话,一日三餐都得关门喝粥,还悄悄地削一根番石榴树根,雕成鸡腿样,蘸蘸酱油,咂咂咸味,自己安慰自已。日子长了,学生仔觉得奇怪:先生吃饭,干嘛要关紧房门呢?是不是在屋里偷吃好东西呢?于是他们就偷偷地扒着窗棂往里瞧。哟!原来先生正咂着油鸡腿,吃得正香哩。“先生天天关起门吃鸡腿哩。”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很快都知道了。那时农村人都很穷,不是逢年过节,连大户人家也难得宰一只鸡开开荤,何况教书先生哩。刚好那阵子村里正闹偷鸡贼,今天东家丢了一窝鸡仔,明晚西邻又失掉一只大公鸡,偷来偷去,全村鸡都被偷光了,村里人正找不到贼主哩。这下子,村里人的气全往一处出了:教书先生偷鸡吃,真真岂有此理!有一天,全村人都找黄道周先生评理来了。黄道周有口难辩,又气又急,迫不得已,脸红脖子粗地索性拉开抽屉,拿出木鸡腿作证:“我喝稀粥咂的是这只木鸡腿,斯文人岂能做偷鸡事?”但是,在吵吵闹闹中,谁能相信先生是清白的呢?“我家娃崽亲眼看见先生关门偷吃鸡,谁信你咂的是木头鸡腿!”先生没有话好说,只能指天发誓,自己确实没有偷过鸡。有人就说:“你叫冤不服,敢请五显帝明断吗?”当时,官陂的人非常崇敬五显帝。在这种情势下,黄道周不得已,也只好同意。“请神明断案,老天爷总不会诬陷清白的。”谁知道五显帝这一天恰恰没在庙里,由小鬼作主。小鬼势利眼得很,他们嫌贫爱富,认定穷秀才哪能不偷吃荤。在掷杯筊断案时,就一连给了三次“笑杯”,断定是先生偷鸡。黄道周平白遭诬,悲愤到极点了,就大声诅咒道:“淫祠邪鬼,错乱阴阳。他日我若高中,非把五显庙夷为平地不可。”一气之下,他连半年束脩也不要了,在乡人的讥笑中,不辨东南西北地走出了官陂石桥岩。

白龙滚水

平和人自古以来修水利都爱在大溪上全石砌陂,蓄水来灌溉田地。大溪乡范姓的洛阳楼附近有一处“仙陂”,据说是一位仙人帮助修建的。这位“仙”,长得又丑又癞,驼背兼拐脚,他到陂上来讨饭。正在抬石修陂的农民看见他这副模样,都笑话他说:“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汉子,自己的肚子还嫌填不饱哩,那有剩饭养活你呢?”只有厨子同情这个可怜的乞丐,就用锅巴泡了一碗剩饭给他吃。吃饱后,这位仙人就坐在溪边,一边看着乡人拾石垒陂,一边随意地扔石块,也帮着坑坑洼洼地垒成了一段陂。谁知道从这往后,每当发大水时,尽管人工垒的那段,都是用大的石头,垒得整整齐齐的,总是一下就被冲毁了,只有仙人扔石块砌的这段陂,尽管是参差不齐,却纹丝不动,永不被大水冲垮,所以乡人叫它“仙陂”。有一年,这里的坝三番五次地被大水冲垮。有乡人看见,每当正午时刻,有一条小白龙在陂滚水,搅得水浪翻滚,把陂冲毁了。这一天,范姓的“老大”(就是家长)午前就赶到陂前的榕树下,监视着小白龙的活动,想制止龙滚水冲坏陂!午时到了,只见从官陂大路上,匆匆走来一位白衣秀士,他走到陂前望着溪水站了一会儿,就俯下身子饮水,顺便又洗起脸洗起手来。好半天,他见左右没人,居然脱下衣裳,走到溪中游泳起来。范家老大一看:坏了,真的白龙滚水来了。他心中着急起来,就边跑边喊:“小白龙不准滚水冲陂!”那位白秀衣士见有人喊着奔来,不知出了什么事,赶紧游上岸,穿好衣裳,两相见礼。这位秀士自称姓黄名道周,漳浦人。范姓老大看这位白衣秀士的言谈举止跟常人一样,并非妖龙,又见他一表人才,很有学问,心里好生敬重起来。知道他是来开学馆教读的,还没有决定去向,就诚诚恳恳地挽留他在范家的洛阳楼设馆教徒。从此,黄道周就在大溪教书了。

十八秀士

黄道周先生在洛阳楼开馆授徒后,见到这里的学生仔个个聪明好学,东家又是敬重斯文的,每天留吃一顿饭,饭菜都很丰盛,先生心里高兴。这一年的端午节,在东家招待的酒席宴前,道周先生恳切地进一言道:“学生读书最要紧的是要专心致志,一定要找个清静的地方,才能排除杂念,心思清静,虚心向学。”东家听了连连称是,于是就在大芹山下的范厝寨,找个清静处所,让黄道周设馆教书。黄道周在这里教了几年书,跟他读书的一共有十九个学生,三科共考中了十八个秀才,只有一个学生没考中。那人正是先生自己的外甥。黄道周先生说:“读书得靠学生自身的天分和勤学,不能光听先生的。”先生这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襟怀磊落,大公无私的教学精神,在大溪人中世世代代传为美谈。

猛虎坐骑

大溪的大峰山上有个灵通岩,立在半山腰,悬崖陡壁,珠帘化雨,要上山得不怕艰险从天梯继续攀登,是个十分幽静险要的地方。黄道周先生天性爱隐逸,十分喜欢灵通岩的幽静。他在范厝寨教书时,就住在灵通岩上,白天下山,到范厝寨教书,傍晚总要一个人回到灵通岩安睡。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数九三伏,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人们不禁感到奇怪,山路这么崎岖难走,先生怎么不知劳累,天天下山教书,又要上山安歇呢?有一天傍晚,快放学了,有个农家妇女从范厝寨的学馆门前经过,看见稻草垛架下面的牛栏里,有一只白额猛虎,正趴在稻草中,抬着头张开大嘴懒洋洋地打呵欠。这个农妇吓破了胆子,嘶声大喊起来:“虎,老虎!不得了啦,老虎下山吃牛啦!”黄道周先生听见呼叫声,赶紧走出学馆大门,笑笑地对农妇说:“别怕!別怕!这是我的坐骑,不会伤人的。”说完,就走到稻草垛下,轻轻地拍猛虎头顶。白额猛虎一见主人,就亲热地低吼几声,慢悠悠地站起来。先生一纵身跨上虎背,只见这只斑斓大虎三窜两跳地载着黄道周先生已不知去向了。

莫肚子仙

黄道周先生住在通灵岩上,日常照顾他的生活的是一位莫肚子仙。先生两袖清风,也只能雇个没有肚子不必吃饭的帮工了!莫肚子仙服待先生十分尽心周到,每天早晚两餐虽是粗茶淡饭,也收拾得整洁可口,三天两日,还得抓只山鸡,捉个石鳞给先生添样荤菜,打打牙祭。有一年,正是谷雨时节,山间茅草都被雨水淋得湿漉漉的,难以生火煮饭了。莫肚子仙就把他自己的两只脚伸到灶膛里,引火点着了。只见火苗呼呼响,油星四溅,不一会儿,饭熟菜香,莫肚子仙才把两脚抽出,还是完好无损。这天,黄道周先生读书写文倦了,走到厨房里讨茶水喝,看见莫肚子仙缺柴在烧脚,只见他一双脚在灶膛里正烧得火油嘶嘶响,不禁大吃一惊,叫道:“这怎么使得,缺柴岂能烧双足?”莫肚子仙不当回事地笑着说:“没事,没事!先生眼花了,请再仔细看看,我是用什么烧饭来着?”原来只是两条坏桌腿。

洗却一脸羞

黄道周先生在灵通教读三年多。这一年,正当大比之年,先生上京赶考去了,莫肚子仙替先生挑行李,一路待奉他进京。果然,这一科黄道周先生金榜题名。他回顾前一段教读生涯,辛酸苦涩都尝遍了,于是口占七律一首,诗云:教读犹如水上萍,寄人篱下度春秋。不饥不饱清闲客,无枷无锁自在囚。宽则东君嫌怠惰,严与弟子结冤仇。幸得今朝登黄榜,洗却当初一脸羞。黄道周先生衣锦还乡后,决心夷平诏安官陂的那座五显庙,以报当年被诬偷鸡的羞辱。当天晚上,他梦见一尊金甲神向他俯首谢罪道:“小神早已知罪了。当年失察,管教下属不严,致使先生蒙辱。事后小神深感不安,为了赎罪,特派莫肚子仙去服侍先生三年。我交代他,三天宰一只鸡(山禽也),五天屠一猪(四脚的石鳞权当猪),请求先生宽恕、息怒。”黄道周先生想到在灵通岩上,和莫肚子仙共处三年,感念他热情照顾,烧足煮饭,又陪伴进京的情谊,也就回心转意,不究既往了。

蟒蛇护银

佛几岭的农家子弟陈富,当年随道周先生学习,家里还很贫穷,后来去做生意,慢慢地才富起来了。有一年,黄道周先生得知母亲在家乡病重,心里很是着急,恨不得插翅回铜山去侍奉母病。但是,他身无分文,在外地教书,又告贷无门。学生陈富得知先生的苦衷,马上送来十五两纹银,请先生立刻动身回铜山,给母亲治病。第二天一大早,先生顾不得吃饭,就匆匆忙忙上路了。刚刚走到彩凤凹,口渴得很,就伏身路边水井饮水,不小心把那一小袋银子掉在水井石板上。他又走了十多里路程,到了平塘凹,才发现身上的银子不见了,这一惊非同小可,无钱怎么治母亲的病?于是心慌意乱地急急忙忙顺原路回头寻找,一路上悲悲切切地只埋怨自己粗心。走了整整十里路,仍然觅不到失去的那袋银子的影儿。正当他垂头丧气,无可奈何的时候,忽然看见前面彩凤凹的村口正围着一圈男女村民,一个妇女正指手划脚地大声喊叫什么。先生心里纳闷,大清早的,村里发生什么事?走近一听,原来这位大嫂正唾沫四溅地讲述自己清早碰到的怪事。她说,刚才正要赶到水并边去挑水,忽然看见一条大蟒蛇,昂首吐信,十分凶猛地挡住去路,不让人靠近水井,真把人吓死了!黄道周一听到这话,心里就亮堂了:刚才我正路过这,就在这水井边喝过水,有什么大蟒蛇呢?莫不是我的银袋子正掉在那里,天可怜我的孝心,让同情我的蟒蛇,替我守护着银子?想到这里,他不顾村民们议论,奔到水井边,张目四望,不见什么昂首吐信的大蟒蛇!只见那一袋十五两纹银倒实在丢在井台边。

征对拜师

明朝末年,平和县芦溪乡漳汀村出了个秀才,名叫赖继谨。他自幼聪颖好学,且有报国之心,颇得四乡群众爱戴。有一年,村里设道坛祭神,他看到村里的善男信女,每天大清早都纷纷到坛前虔诚朝拜,便触景生情,作了一个对子,上联是“朝朝朝,朝朝拜,朝朝朝拜(其中第三和第九字朝”念chao,其余六个朝字念zhao)。他告诉哥哥,想以此征对求贤。他哥哥也是个博学的秀才,他把对子琢磨了一番便同意了。于是,兄弟俩便把它写在纸上,贴到大路边的凉亭上征对,还派了个后生子在那里等候。有一天,黄道周正好路过这里,见亭柱上的征对颇有意思,便叫随行人员拿出笔墨,不加思索地在征对纸上写道:“齐齐齐,齐齐戒,齐齐齐戒”(其中第三和第九字“齐念zhai,其他六个齐字念qi)。写完了低声念了两遍,笑了笑便又上路。守候的小伙子好奇地端祥着这个陌生的过路人,看他写,听他念,等他走出凉亭,急忙揭下对子跑回村里报告赖继谨。赖见对得好,听说这个人已朝双峰村方向走了,就迅速追赶。当他赶上并且知道对对的人是黄道周时,便赶紧跪下拜道周为师。从此,他终生追随黄道周,师生极为相契。

黄道周撒药籽

相传明朝末年,漳浦有个才子与黄道周一起在灵通岩读书。后来他家道兴隆,看到当时朝纲不振,百姓生活困苦,想到离乡背井在此读书也没用,就放弃学业,飘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经商。两年后,他运货回到家乡,专程到灵通看望黄先生。他看到黄先生依旧过着贫穷的生活,谈话中他劝黄先生要看破官场,跟他一起经商,也可过着宽裕的生活,何必如此艰辛?黄先生不同意。后来他要给黄先生一些钱,黄先生不要。他说:“不然,我这次运回许多洋货,你可到漳浦码头运一些去用。”黄道周同样不要。他看到黄先生什么都不要,过意不去,就说:“不然,你有什么需要我办的事?”黄道周说:“灵通岩乃闽境名胜,气候长春,且有许多岩洞、山泉,山上虽有名贵的中草药,但不及南洋药材之多,你若有可能的话,请捐回药籽给我播种此山,造福子孙,我就不胜感谢矣。”后来他的学友果然从南洋各地购买了各种的中草药种籽寄回来。黄先生收到药籽非常高兴。有一天正刮风,他爬到灵通岩山顶,把药籽撒下。从此,灵通山便长出各种中草药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