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

#我的宝藏作者#我推荐的宝藏作者就是我自己,所谓宝藏,无非是被埋没还未被发现的认真做好内容的创作者,不多说,继续做内容,下面是今天带给大家的文章。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1)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2)

法兰克帝国二世而亡,咱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大帝国的前面都得有一个二世而亡的帝国才行,汉如此、唐如此,神罗亦是如此。当然神罗的松散性是比较特殊的,而松散的根源就是西边这对“活宝”,皇帝与教宗的“斗法”。

查理曼的三个孙子之一统领的东法兰克王国越做越大,原法兰克帝国除了法兰西以外,都被这个王国统治了。到奥托一世在位时,教宗又跑来为其加冕了,新的“罗马人的皇帝”诞生。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3)

但有趣的问题来了,查理之后、奥托之前这段时间,教宗日子过得咋样?谁是他的保护人?

说实话过的并不怎么样,周边欺负教宗国的大小诸侯多的是。教宗能做的就是“得过且过”,在周边势力中寻找愿意保护自己的,给钱、给加冕个王侯,终于坚持到一个新的大势力的诞生。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4)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5)

既然奥托一世已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那就不能再叫东法兰克了,得叫“罗马帝国”,而且皇冠是教宗加冕的,还得加上“神圣”二字,以对东边君士坦丁堡那位彰显自身的“正统性”。

这属于缺啥补啥,这一点恰恰彰显了西边皇帝的“不自信性”

神罗相比法兰克帝国要小的多,毕竟人家法兰西够大且不在里面。从教宗的角度出发,是过够了得过且过跟小诸侯们周旋的日子,给一个“挺大还不够大”的势力的国王加了冕,不说有点勉强吧,起码他是觉得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6)

从奥托大帝的角度出发,他爷爷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自己的天下也是自己和他的几个前任打下来的,教宗是来“锦上添花”的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7)

从形式上来看,教宗派认为皇冠是教宗给皇帝戴头上的,教权自然大于皇权;皇帝派认为,教宗给皇帝戴好皇冠后还得向皇帝鞠躬或者低头示意,这明显就是皇权大于教权。原本是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矛盾却变得如此明显、锐利和难分高下。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8)

神罗皇帝传到亨利四世,“卡诺莎之辱”了解欧洲史的基本都知道,皇帝索要教宗的任命权,教宗不给,并打出了手里的“王炸”,那就是开除亨利四世的教籍。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9)

论军事力量,教宗是没有丝毫希望跟皇帝单挑的,但论“手下的人数”,教宗的影响力又是皇帝无法觊觎的。神罗治下都是皇帝的子民,但对于教宗来说,这些子民不仅全是信徒,而且只是他治下信徒中的一部分。

开除了你的教籍,你就连个基督徒都不是了,那你还怎么向基督徒们发号施令呢?有人可能会说,依靠军队啊!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10)

上集咱们特意聊到了分封制,皇帝除了自家领地外,靠的是手下那帮大小诸侯,诸侯旗下的土地和骑士都是私有的。诸侯得向皇帝宣誓效忠,可他们手下的骑士不用,每一层级的战斗力量都只对各自的领主宣誓效忠。这种“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管理模式下,只要诸侯为了自身的利益想要抛弃皇帝,并且这类诸侯的数量足够多能联合起来,让皇帝想号令依然听命于他的部分诸侯去打这帮不听话的诸侯而打不过的时候,诸侯的自治就能够实现。

很明显在重视宣誓的中世纪,诸侯们在没有“一杆大旗”为自己撑腰的情况是,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这么做的,因为他能够继承脚下这块土地的合法性就来源于祖祖辈辈对君主的宣誓效忠。

问题在于,神罗跟那些“天高皇帝远”能够大概率按自己意愿发展的英国、法国、西班牙大不相同,地理上神罗地处中部,又紧挨着教宗国,法统上皇冠又是教宗给你戴上的。不像英伦岛上那顶王冠,你让教宗亲自坐船去一趟给戴上,教宗也会甩一句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11)

这种“亲亲密密”反而成了神罗最大的劣势,那些原本就想扩大自身权益,实现更多自治能力的神罗诸侯们,当看到皇帝被开除教籍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时,人人手里有了这杆“大旗”。试问,在这种情形下,皇帝还能依靠哪门子军队。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12)

所谓的“卡诺莎之辱”,我更愿意称之为“卡诺莎之计”,因为受益人恰恰就是皇帝亨利四世。

表面上他一身平民衣着,站在冷风飕飕的教宗门口两三天,看似够卑微、够可怜,很多作者借此景象来描述当时的教权有多高。但事实上,亨利四世是掏出了一把“穿心剑”,刺准了教宗最大的弱点。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13)

弱点是什么?其实沉下心想一想教宗之所以地位能立得住的根源就明白了,自称“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那么悬在他头上的就是已经宣扬出去并且无法修改的教义。

亨利站门外那么长时间心里在想着什么?总不会真的在自我反省吧,他很可能想的是:“我堂堂一个皇帝都做到这个地步了,你如果连教义中的仁慈与宽恕都做不到,你还配当什么教宗!”

所以我们并不能把格里高利七世走出城堡大门后那宽恕的一吻,简单的视为心软,他也是被逼到了作为教宗再无理由不宽恕的地步。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14)

你以为老谋深算的教宗看不出皇帝的缓兵之计么?可看得出又能怎样?“底牌都出了,对方却无底线的央求你把牌收回去,而在座的玩家和观众们,平时都因你的为人(仁慈与宽恕)而敬你三分,总不能为赢这一把牌而自毁人设吧”。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15)

果然诸侯们手里“大旗”没了,亨利回家收拾那些“跳得最高的”诸侯,安了内就开始快速组织军队翻山越岭去打教宗,并以皇帝的身份宣布废黜格里高利七世,教宗也跟上次一样宣布二次开除亨利四世教籍。这次诸侯们手里的“大旗旗杆”就没那么硬了,一方面“皇帝确实必须是个基督徒,可教宗既然已经被废黜,那么他宣布的任何教令也就再无效力”。如果说这只是口舌之争,那另一方面更为关键,那就是几个“刺儿头”诸侯刚刚被亨利收拾完了。

皇帝一路占领罗马城,另立一个教宗来给自己加冕,格里高利七世客死他乡;逃亡教廷选出来的新教宗又联合慢慢恢复过来的“刺儿头”诸侯,击败了皇帝,亨利四世被俘后逃亡,也客死他乡。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16)

就这还没完,接下来的十多年间双方是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原本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西边的教宗与皇帝,变成了互相削弱的局面。终于双方气喘吁吁的打够了,在现实利益面前分了权,签了个协议了事。从此西边的皇帝不能再任免教宗,就连神罗的主教,都得是由大会选出。当然,大会必须得皇帝在场,且教会土地上的世俗权力是由皇帝授予的。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17)

这种政教互怼的经典案例,在东边你是根本看不到的,但又不能简单的将东罗马归为政教合一的帝国,怎么说呢?东边的皇帝和牧首的关系就很微妙。

牧首是皇帝任命的,其个人肯定是站在讨好皇帝的角度办事的,但同处基督教世界,与西边一样满帝国都是信徒的情况下,教义对皇帝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可以说牧首就像个“国师”,在宫中关起门来皇帝肯定最大,但如果打开门向外看,皇帝的所作所为如果没能符合大多数信徒的教义信仰,也会混的很惨甚至下台。

换句话说,东边不是这俩角色在争,而是出于对教义的解析不同,内部出现了两大派别,逼得皇帝非得选边站不可。如此便会出现很多种“连线组合”:一、皇帝站在了多数,有的混挺好、有的却被杀;二、皇帝站在了少数,有的被迫下台、有的硬生生把少数变成了多数;三、皇帝充当和事佬,哪边也不站,看似很智慧却能被两边轻易干掉;四、皇帝遇到了两边势均力敌的情况,选哪边都白搭,最后搞得帝国分裂。

所谓两边,无非就是“一性论”和“二性论”,稍带手还有“要圣像”和“不要圣像”两派,关于这四个表述这里不做具体解析,要不限流更严重,只需要知道东罗马帝国长期处在两派的争斗之中即可。

从区域上看,两派基本可以归为帝国南北之争,南边以埃及和地中海东岸为中心。又恰逢阿拉伯半岛上诞生了伊斯兰教。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18)

接着伴随而来的就是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崛起,让东罗马痛失整个南方,这种疆域的缩水,又反过来促使只剩下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的东罗马走向彻底的希腊化。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19)

希腊化之后的帝国“地方性”更强、“包容性”则变得无从谈起,因为已经没剩啥让它去包容了。这也促使西半边那些大喊自己才是罗马正统的人,手里有了新的“东边不够正统的证据”。甚至开始给这个帝国取外号,叫“拜占庭”,借此污蔑东罗马帝国只是一个“建在古希腊拜占庭城基础上的希腊帝国”而已。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20)

东西两边都说完了,也该聊聊这两组“cp”之间的交流了,因为接下来时间到了十字军东征时期。

当时两边的情况是这样的,东边是四战之地,没有喘息一口气的机会,却仍然发展的很富庶,文化也没有停歇;

西边再往西就是大西洋,东边中后期又并不怎么有空骚扰他们,这么好的环境却依然没啥发展。标准的庄园经济就是一个城堡一片地,自给自足就是目的,佃户能啃上黑面包那算是生活好点的,城堡里中午起床、下午打猎、晚上沙龙,看似醉生梦死,实则既没啥真正好吃的,更没啥文化底蕴,口吐芬芳的无非就是男男女女那点事儿。

东边所面对的敌人不仅围了一圈儿,而且经常换,波斯、阿拉伯、贴木儿、突厥那是轮番上阵,甲胄骑士们世世代代忙得不可开交;

西边则是死气沉沉,上升通道从克洛维开始就被关闭的死死的,除非在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否则想升个爵位那是几代人都实现不了的梦。就更别提那些佃户和自由农了,他们连上战场的机会都没有,打仗那是骑士们的事,而很多骑士却又连给自己置办一套装备的钱都没有。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21)

啥叫一拍即合?

面对强敌受不了的东边皇帝,向西边教宗求援就叫一拍即合。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22)

当然,除了这四方,最热烈期盼东征的还是那两拨人:

1、被关闭了上升通道的西方骑士阶层和平民阶层,

2、。关于这一点之前专门聊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23)

先说西边的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也就是巴巴罗萨,算是神圣罗马一代雄主,在位期间把神罗的国力搞到了欧洲第一的位置,可年近七十的他却在率领十字军东征的途中,突发心脏病坠马淹死在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的萨列法河里。可以这么形容:本来神罗就是一盘散沙,被“红胡子”给“捏在了一起”,结果他一去世,神罗变得比以前更散了。关于这一点,个中缘由后面会提到。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24)

十字军东征对西边教宗的影响,归结起来就是:一开始教宗显示出了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号召力,等到东征落幕,教宗显示出了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没啥号召力。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25)

一开始教宗号召西边去帮东边,没想到大把的农民把这看成升官发财的大好时机,上来就组织了第一次“无组织”的“十字军”,也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乞丐十字军”。那真是一边讨饭一边往东走,一边走一边被消灭,还没等完全到地头,就全军覆没了。

随着骑士阶层和各国大贵族们的不断加入,十字军显示出了实力,借此飘飘然的教宗,甚至打起了合并东正教的主意,但二、三、四次东征的成果总是昙花一现,所以这个主意也实现不了。到了后期,东征战果一点不剩,吃了的全给吐了出来,教宗就算扯破喉咙喊,也没几个再愿意去的了。

从第三次东征开始,英法德这些大国国君的加入,使得教宗对十字军的影响力不再纯粹。意思就是既然是大国国君,自然心中装着各自国家利益的算盘,东征只是个油头,扩大自身在欧洲骑士阶层心目中的地位、占领耶路撒冷等信徒心目中的圣城、在东边拿到新的领土、甚至趁他国空虚回头来一杠子,这些才是他们的算盘。

比如英王和法王是约好一块走的,法王就能找个借口提前回家趁英王不在打英国。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26)

再比如“红胡子”去世后,他的继任者就趁着有战力的骑士们都在忙东征,开始继续征讨亚平宁半岛南部,直到把教宗国围的严严实实。教宗则忙着拉拢怂恿南部西西里的诺曼人和神罗内部的大小诸侯等,对神罗皇帝展开打击报复。总之,这对“活宝”始终把压对方一头,做为千年不变的终极使命,这也就解释了前面所说的,“红胡子”去世后神罗散的更彻底了。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27)

这俩倒是不打不闹,但帝国都被打废了,君士坦丁堡都被十字军给占领了,哪还有空谈什么内部矛盾。东边的贵族们在小亚细亚半岛建立起“流亡拜占庭”也就是尼西亚帝国,拥立了前任皇帝的女婿做新皇帝。新皇帝邀请同样在流亡中的牧首前来为自己加冕,结果牧首恰好去世了,皇帝只好另外立了一个。很快,“流亡拜占庭”打回君堡复辟了,东罗马得以续命。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28)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29)

十字军东征这段聊完,关于教宗与皇帝的话题,咱们也该进入尾声了。1453年君堡陷落,东边最后一任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骑着他的战马、高举他的宝剑,冲入奥斯曼人的“汪洋大海”,视死如归的展现了一番最后的罗马皇帝的风范。

当初狄奥多西把帝国分给俩儿子,标志着古罗马帝国没有了;而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战死,则标志着罗马帝国也没有了,中世纪也就此结束了。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30)

尽管这一切已经结束,但如此正统的位置总会有人垂涎三尺的,“东边总得有个皇帝”比如沙皇。

西边的教宗收留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也就是东罗马公主索菲亚,然后转手把她嫁给原东罗马附庸、后金帐汗附庸、再后灭了金帐汗的莫斯科大公国的大公——伊凡三世,希望借着东边教宗失去保护人这个大好时机,把东边那些附庸都拉过来一统基督教世界。

结果没成功,反而是莫斯科大公国借着这段婚姻,华丽变身为东正教新的保护人,索菲亚公主的孙子也加冕为第一代沙皇(人家内部自认为是“第三罗马”的第一任皇帝)。从此,东西两边接着“掐”。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31)

但出了中世纪,皇帝就“论斤卖了”,不像以前东西两边各一个,而是“遍地开花”了。

本身占了君堡的奥斯曼帝国就有一个新皇帝,如果说此地已不再属于基督教世界的话,那么基督教世界内部的皇帝也不少。刚才说的沙皇算一个;神罗被拿破仑覆灭出现了全新的法兰西帝国皇帝;原神罗诸侯“老大哥”奥地利弄出个奥匈帝国接着当皇帝;原神罗诸侯“二哥”普鲁士搞了个第二帝国又一个皇帝;一直孤悬海外玩平衡的英国,也跑去外地把印度皇帝的帽子拿来戴头上。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32)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33)

教宗倒还是那俩没变,但信徒们的心变了。古典时期的文学著作、科学著作、哲学著作、艺术作品等如果打包相当于一个“10”的话,西罗马灭亡没了“3”,历史长河刷没了“2”,剩下的“5”被阿拉伯人翻译、保存并回流到西边的大约有“2”;当初查理曼抄写的大约有“0.5”;十字军东征带回来的大约有“0.5”;东罗马灭亡前夕回流了“2”。这五分就够西边那些王国瞧的了,不文艺复兴还等啥?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34)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35)

一战后除了英王头上的印度皇帝帽子暂时没摘以外,其他老几位全部下台。

两位教宗呢?

住在梵蒂冈的大家都知道,从丕平献土至今虽有过流离有过动荡,但一直保持了拥有一块独立辖土的地位。哪怕是越来越小,到意大利统一的时候加里波第依然给他留了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前后院儿,总面积大约天安门广场大小。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36)

东边教宗由于从一开始就是由皇帝任命,所以没有独立辖区的待遇,东罗马期间一直是住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里。第四次十字军攻陷君堡期间也曾跟随皇帝辗转尼西亚,后来又跟着回到大教堂。等奥斯曼人来了,直接把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牧首被迫住进了君堡的另一个圣乔治大教堂,直至今天。

有人可能会问,“东边这位没去沙俄么?”

没去,前面提到的“保护人”概念所利用和保护的对象是一个宗教体系,而不是特指某个时期的某个人。就像东边各地都有牧首一样,莫斯科也有牧首,但名义上地位最高的那个,能称为普世牧首的,就是一直留在君堡的那一个。

这两个角色都曾遭受过严重的削弱,莫斯科那个是一战后苏联诞生而削弱的,后又被俄罗斯加强,今天这个角色在东正教里举足轻重,因为他管理的是所有东正教中最大的教区,所以也被称为大牧首。

君堡这位自从奥斯曼帝国建立,普世牧首的任命权就一直在奥斯曼苏丹手里。一战后帝国没了,诞生了土耳其,现在的普世牧首跟西边一样也是选出来的,土耳其给他的唯一规定就是:你得认可你是个土耳其公民。

一般王朝初期都会有两三代明君(两组CP斗半部欧洲史)(3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