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上的十个瑞兽(故宫里的神兽朝天犼)

近段时间来,以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御制《兽谱》为蓝本的“故宫里的神兽世界——清宫兽谱多媒体综合展”在各地举办,并引发人们对故宫神兽的关注。

《兽谱》始绘于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对它极为重视,先后委任傅恒、刘统勋等8位军机大臣参与校勘,由宫廷画师余省和张为邦执笔,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完稿。这本动物图志总计绘制180幅不同的瑞兽、异兽、神兽以及普通动物画像,在学术和艺术两方面,都极具价值。

其实,各种各样的神兽不只是存在于图谱上,它们还藏在今天故宫的角落里。不是每一种动物,都能在故宫里谋得一席之地的。那些坐镇在故宫建筑不同方位里的神兽,背后通常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

故宫上的十个瑞兽(故宫里的神兽朝天犼)(1)

参观过故宫的人,都会被天安门城楼前后的两对大华表所吸引。这两对华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迄今约有600年的历史。每根华表通高9.57米,直径0.95厘米,重约20吨。在华表的柱顶上,蹲着一只石兽,栩栩如生,名叫“犼(hǒu)”。它角似鹿、头似驼、耳似猫、眼似虾、嘴似驴、发似狮、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前爪似鹰后爪似虎,非常有威仪。犼很骄傲,也很高调,总是对着天,张嘴呈怒吼状,故而又名朝天犼。

●朝天犼的由来

民间关于朝天犼的由来,流传着好几种不同的说法,而且每一种都颇具传奇色彩。其中一说,认为朝天犼是“蒲牢”的一种别称。

说起这“蒲牢”,来头可不小。它是传说中的龙子,形似龙但比龙小,常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古人就根据它“性好吼”这一特点,将它作为洪钟上的龙形钟纽。虽然朝天犼和蒲牢都好吼,但一只坐于华表之上,一只充作洪钟提梁兽纽,可见不是同一种动物。

故宫上的十个瑞兽(故宫里的神兽朝天犼)(2)

●华表上的守望者

华表既是皇宫威严的装饰,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若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天安门城楼前华表上的两只朝天犼,头是朝向宫外的,而天安门城楼后的两只朝天犼,则是望着宫内的方向。这当中有什么讲究呢?

据说,朝天犼是一种极有灵性的动物,它每天蹲在华表上,是为了密切关注皇帝的行踪。两只头朝宫外的犼,是专门守候皇帝出巡回来的。每当皇帝久游不归、留恋山水时,它们就会呼唤帝王:“皇上,您快回来治理朝政吧,我们盼望您回来,眼睛都快望穿了呢。”于是,人们就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归”。而头朝着宫内方向的犼,则是在监视皇帝在宫中的举动,如果皇帝沉溺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荒废政事,它们便会催促皇帝:“皇上,您该出宫体察民情了,不要总待在宫中享乐,我们都盼望您出来呢。”所以,这两只犼便被人们称为“望君出”。

故宫上的十个瑞兽(故宫里的神兽朝天犼)(3)

●一种瑞兽

最初,朝天犼一般是作为镇墓兽出现的,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的墓里多有此物。它张牙舞爪的形象被赋予了震慑妖魔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的神性。后来,随着民俗观念的转变,朝天犼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它成了吉祥、美观、威武、雄壮、霸气的一种瑞兽。

朝天犼因守望的习惯,总是两眼看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的瑞兽。它不仅得到了皇帝的垂爱,还成了菩萨的坐骑。在苏州的观音寺里,就有一尊明朝的“骑犼观音”铜像。而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一尊清朝的“仙人骑犼”木雕,其高16.2厘米,通体由树根巧雕而成,因势造型,稍加雕刻,整件作品便享有天工自然之美。(来源|读者报)

故宫上的十个瑞兽(故宫里的神兽朝天犼)(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