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浙江之潮朗诵(编舟渡海语通世界)

小古文浙江之潮朗诵(编舟渡海语通世界)(1)

图说:一本本辞书连接着丰富多元的世界文明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下同)

“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中国大百科全书》《汉俄大词典》《法汉词典》《德汉词典》《新时代西汉大辞典》《西索汉外-外汉辞典系列》……一本本厚厚的辞书背后,会有怎样生动而曲折的故事?近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历经2年筹备与制作精心打造的首个原创系列微纪录片《字词典章 家国人生》(Collecting Words, Connecting Worlds)在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各媒体平台陆续发布,受到广泛好评,点击量已近十万。

辞海无涯,编舟渡之,一本本辞书连接着丰富多元的世界文明,也映射出外语学者充盈丰沛的心灵世界。自创校伊始,许多上外教师就“甘坐冷板凳”,潜心耕耘在词典、辞书和教材编纂工作中,默默奉献中国外语教育事业,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一部部颇具规模的外语词典、教材和工具书相继问世,留下众多令外语学习者至今难忘的经典和传奇,背后凝聚着的是上外历代学者的咫尺匠心。

该系列纪录片是上外依托语言特色,立足学校“多语种 ”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优势,历经两年筹备与制作精心打造而成。以每集3-5分钟的篇幅,讲述了10余位致力于辞书编撰的学者专家,如何“板凳甘坐十年冷”“著书不为稻粱谋”,将语言与知识的“道”与“美”浓缩进一条条词条与注释的故事,以新的传播媒介和呈现方式,生动呈现兢兢业业、有血有肉、甘于奉献的真实学者形象,让厚厚的词典和背后的学者“生动”“鲜活”起来,展现打造时代新偶像,系列视频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风建设项目资助。

该系列微视频既是对代代上外人的词典人生纪实,更是对新中国辞书事业的珍贵注脚。系列微纪录片以上外创校校长、《中国大百科全书》首倡者和第一任总编辑姜椿芳的故事为起始,记录回顾了这部我国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工具书的诞生始末。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编纂出版了2000多种综合性现代百科全书,而当时的中国却还没有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向外国友人赠书介绍国家情况要靠《新华字典》。为填补当时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姜椿芳萌生了“要以科学开启国人启蒙之门”的想法。一整套《中国大百科全书》共计74卷、超1亿字,是由两万多位专家学者15年共同努力而成,历经艰难困苦,姜椿芳却未能等到百科全书出版的这一刻。70多年后的今天,上外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 ”为己任,这正与以姜椿芳为代表的辞书学者的创业初衷不谋而合。

系列微纪录片还饱含很多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一本《汉俄大词典》,1000多万字,80多万个词条,上外俄语系夏仲毅、张超人和顾柏林等几代学人,兢兢业业、厚积薄发,历时二十余载完成,它不仅是学术上的精品,也是精神上的宝贵财富;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半公费留法学生,已凭系列作品风靡法国文坛的徐仲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在上外主编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综合性法汉辞典《简明法汉词典》,成为当时所有法语专业学生与法语从业者们的必备工具书,他译介中国文学、编纂外汉辞典,为中法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荣获中国辞书会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西方语系教授孙义桢年近九十,却每天伏案工作八九小时,手写2000多万字的辞典手稿。他说:“‘词典人生’所包涵着的煎熬与辛劳,实在非言词所能形容啊!但面对着如同我们孩子一般的辞书,我们受过的多少辛苦与煎熬也都值了!”“我这后半辈子,哪儿也不去,就把一生都献给辞书事业吧!”他潜心编纂的《新时代汉西大辞典》等一系列西汉词典,填补了新中国起始西班牙语工具书领域的空白。

小古文浙江之潮朗诵(编舟渡海语通世界)(2)

图说:上外的档案室里保存着当初编写《汉俄大词典》的数万张字词卡

从1983年到2010年连续主持编纂、修订三版《新德汉词典》的德语系教授潘再平,一生致力于让词典有“生命力”;编写我国第一部大型国别文学工具书《美国文学大辞典》的虞建华教授、十年磨一剑编纂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的梅德明教授均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他们都扎根中国、面向世界、心怀家国,在世事纷扰中潜心治学,用辞书编纂来体现中国立场、中国特色,是他们最深切的愿望。

小古文浙江之潮朗诵(编舟渡海语通世界)(3)

图说:辞书学者家中堆叠的密密麻麻的辞书书稿

辞书系列微纪录片的播出引来师生广泛关注。语言学博士赵耀表示,过去我们看待外语辞典,更多地是在选词、释义等语言学意义上着眼,为这项事业埋头苦研的学者们却并不为多数人知晓。这背后凝聚的辞书魂,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要继续发扬传承,还要把这样的“中国好故事”讲好、传播好。

“热爱是起点,是所有词典的注脚。”2021级国际商务专业张思武表示,但仅有热爱是不够的,执着也伴随在编纂辞典的全过程,是对全部学者的精神诠释。有了这些宝贵的明灯指路,让我们上外学子的前行之路踏实而笃定了许多。我们一定会继承前辈的衣钵,为增强新时代国际传播贡献青年的力量。

2019级德语学子张绍宇对潘再平教授的座右铭“Beharrlichkeit führt zum Ziel.”印象深刻:“看到照片里潘教授从七八十年代时的青涩到如今白发苍苍,依然坚持初心,几十年如一日专注辞典的编纂和修订这一件事,也就能更加深刻,也更加亲切地理解这句座右铭吧。”

通讯员 钱俊妮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