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

【自媒体发布前言:《山海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万个读者有千万种理解。笔者多年研究发现,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证实,所以走上了实证研究这条路。累积下来就是现在这本38万字的《山海经证真》书稿。】

笔者对整个“山经”尤其“南山”三列山系的推断、认定、归并,与学界以往观点差异较大。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认为“南山经”从广西广东北部往东直至福建沿海,就是南岭的东段;“南次三经”更在“南山经”以南,指广东中部到闽南九龙江流域;“南次二经”则最靠北,从湘西到舟山岛。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1)

谭其骧绘山经图

王成组的看法则是南山三列从北往南依次排列,南山经在长江南岸,南次二经从湘西往东,南次三经大概是南岭。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2)

王成组绘山经图

近年出版的郭郛《山海经注证》一书,较为全面系统地罗列了古今主要研究者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书中认为南次二经还是最靠北,从湘西张家界往东到舟山群岛。与谭其骧不同的是他认为南次三经从广东西北的广宁到惠州,要更靠北。而南山经从广西钦州经广东到福建沿海,在最南边。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3)

中科院动物学家 郭郛所著《山海经注证》

认为“南山经”在广西内陆猫儿山的观点,无法解释“西海”,也无法解释结尾倒数第二山“青丘山”的具体所指,根据里程结尾更是到不了“东海”。

因为“南山经”长度为2950里,却从广西到粤东甚至福建沿海的“东海”;

而“南次三经”长度为6530里,却从更靠东的广东向东到海。

谭其骧教授的“山经地域概貌示意图”里,“南山经”在“南次三经”以北而且更长,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和谭其骧一样,郭郛也同样没有考虑里程的问题,然而郭郛认为“西海”可能指广西北部湾,这种观点是相当有价值的。

总之,以上这些观点反映的实际距离与原书的里程长短显然是互相矛盾的。虽然《山海经》26列山系的里程标准不一,但是同一方位山系之中,标准大致相同,除非能拿出更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其不同。不能没有根据地说“南山经”一里比“南次三经”更长,长多少?就是因为错误地安放了山系,反过来要改动原书的里程标准?这种研究结论显然是于理不通的。所以,谭其骧发出了“此经(南次三经)最难征实”之叹。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4)

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 谭其骧教授

谭其骧教授认为“南次三经”两处“渤海”皆指今珠江口,以及后段的“黑水”可能指韩江,“佐水”可能指九龙江或晋江。这些论断基本上都是合乎逻辑而且难能可贵的,笔者完全赞同。

郭郛《山海经注证》在“山经”结尾部分(567页)引述——

谭其骧说:今本山经总共记载447座山,可以指实其确切地理位置的,约计为140座山左右。

【按,就笔者研究的经验看来,不进行总体实证,只是局部实证,很可能在后面发现前面确认指实的可能会落空,因为前后矛盾是经常发生的,而这些山系不能重复只能相接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不能因为名称相同,就认为是同一处同一座山,比如“騩山”及“大騩之山”,全书有多个,其实分属不同山系,所指各不相同。再者,谭氏所谓可以指实者,不少是基于汉代准确说就是《汉书 地理志》以来的沿革地理。殊不知汉代很多地理概念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对昆仑的错误认定而引发了某些层面的系统性问题。】

(谭说:)南山经共有39山,可指实的只有三座,仅占十三分之一。南山三经,方向都是自西而东。南次三经在南岭以南。总括上文所考,南山经地域范围,应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现今的浙闽赣粤湘五省地。”——郭郛《山海经注证》(69页)

综上,笔者对“南山”三列的总体看法如下,

南山经——谭说西海落空,里程与南次二、南次三不符,从广西到广东福建沿海,原书中南山经里程与南次二、南次三相比还不到一半,如此安排则南山经被明显夸大,长度与另外两列不相上下。而方位上南山经又与真正在岭南的南次三经重叠。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5)

书影

正如前言所说,今本《山海经》是战国楚人对前代古地图册进行的看图说话式的记录,刘向刘歆校书包括郭璞作注、陶渊明浏览,也都是图文俱在,如果“南山经”图上在山东,他们不可能无视。就这个层面考虑,或许“南山经”真在南方甚至岭南,所以此前的“山东说”仍然保留,列为第二方案。将新的“岭南说”列为第一方案。如果真在岭南,则此“青丘山”与“海外东经”的“青丘国”(即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就是名称相同特产相同然而又天各一方的两地,一个在岭南广东,一个在山东沿海。但是这两地却有相同的珍稀动物“九尾狐”,而且青丘国有九尾狐这一点,可信度极高的史书《古本竹书纪年》也有记载,并非只有《山海经》一书才有此说,说明是极其可信的。而“海外东经”的“青丘国”不可能在岭南,因为“海外四经”四十多个古国分布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东南角在江苏连云港,东北角在山东烟台莱州湾,西北角在辽宁辽东湾,西南角在河南洛阳焦作夹河两岸一带。这也就意味着“岭南说”认为“南山经”青丘山与“海外东经”青丘国无关,但是都出产九尾狐。而“南山经在山东说”虽然化解了这个疑惑,却又无法解释刘向、郭璞等人曾经面对地图竟然视而不见的疑惑。所以笔者还是保留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供读者参考讨论。

南次二经——谭其骧认为是从湘西到舟山群岛,完全没有顾及里程,也并未指出其中关于火山喷发的描述。笔者此前认为是从桐柏山到台湾,经过反复推敲之后也进行了修正,终点到台湾则不变。“望丘山”即台湾大屯火山5000年前的喷发,谭氏等学者都误认为是在舟山群岛,错过重大发现的机会。详见笔者此前发布的“山海经里有台湾”一文。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6)

台湾大屯火山

南次三经——谭其骧对大致方位的判断基本正确,因为前文“南山经”位置推断产生差错,占用了“南次三经”前段的位置,所以他只能将错就错,将广西、湖南境内的前两座山都安排到了广东境内,到了“渤海”即古珠江口一带,就归于正确了,后半段的方位推断大致无误。】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7)

战国时期珠江口尚且如此(据《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一节 南山经

(说明:尤其考虑到《山海经》对“流域”概念的关照,因而本方案颇怀疑“南山经”有可能指当今“珠江流域以南独流入海诸河”这个地理概念。本列山系提及的四条河流大致为今广西南流江、广东鉴江、漠阳江、潭江等河流。如此则本列山系则是所有26山系之中位置最靠南的一列,即南岭以南广西、广东境内的横向山脉的总称。主要包括广西大容山、六万大山-粤桂交界的云开大山-广东云雾山-天露山一线。具体山峰确定难度较大,尤其是没有提及河流发源的,目前只能在地图上大概推断“纸上谈兵”,实地考察才是最终确认的唯一途径。本列山系是珠江流域的南界分水岭的一段,南岭是珠江流域北界分水岭的一段,后文“南次三经”主要内容即为南岭。郭郛也主张“南山经”在两广,但有很多推论明显不合理,详见文内。)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8)

珠江流域以南各独流入海诸河水系(从南流江到鉴江、漠阳江、潭江)

1.南山经之首曰䧿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按,这一带西流的河流,钦江和南流江都是符合的,然而这里只提到了一条河流,再下一条河流是往东1050里之外,而且又是向东的流向。因而只能在钦江和南流河二者取一,显然要选取更靠东而且更长的南流江。不取郭郛主张的钦江之说。

鹊山应即广西大容山-六万大山-北海冠头岭一线山系的统称。鹊应即褐翅鸦鹃、小鸦鹃这些形似喜鹊的南方鸟类。大容山、六万大山一带多有分布。

招摇之山是鹊山伸向西海(北部湾)的余脉,可以认为是“首”。

多桂,与“八桂、桂”等广西的别称符合。

招摇之山应即广西北海市冠头岭,向西临北部湾这个“西海”。

丽麂之水即南流江-廉江,是广西独流入海第一大河。发源于广西玉林北流大容山南侧,向西南流入北部湾。】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9)

鹊山与招摇之山:从玉林北流大容山到北海冠头山

2.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按,本列山系里程无法直接推算,根据下文南次二经推算结果,可知南山系列里程换算标准约为每百里15-20公里,则此“三百里”约合今45-60公里,本列山系均依此标准换算,不再重复交待。

根据方位及里程,堂庭之山约在广西玉林北流通天蜡烛一带,堂庭即巍峨高峻之义,与俗称通天蜡烛涵义接近。

郭郛认为是六万大山,是因为没有认真解读上文,上文鹊山其实已经包含了六万大山甚至冠头岭,否则怎么能“临于西海之上”?】

3.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按,猨翼之山应即粤桂界山云开大山之望君顶,海拔1274米。同郭郛说。】

4.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按,杻阳之山应即鉴江源出之广东信宜里五大山,怪水应即鉴江,宪翼之水应即今鉴江东支袂花江。《山海经》为战国楚人面对古地图看图说话,经常把河流的干流支流搞反,或者当时的情况或观念与今不同也有可能。郭郛认为是珠江流域鼎湖山,是没有考虑到流域这个层面,里程方位亦不合,不从。】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10)

鉴江流域诸山

5.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按,柢山应即云开大山大芒顶,海拔1044米。郭郛认为是清远大罗山,是没有考虑到流域这个层面,里程方位亦不合,不从。】

6.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按,亶爰之山约在大王顶一带,具体仍需实地考察确认。郭郛认为是粤北新丰九连山,是没有考虑到流域这个层面,里程方位亦不合,不从。】

7.又东三百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为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无卧。

【按,基山应即云浮云雾大山之大田顶,海拔1703米。谭其骧、郭郛认为在潮汕一带,是没有考虑到流域这个层面,里程方位亦不合,不从。潮汕一带的韩江流域,在下文“南次三经”的“黑水”一节提及。】

8.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按,青丘之山即广东阳江云雾山脉之大云雾山,海拔1139米。

九尾狐是这一带著名的珍禽异兽,应即有九节尾巴的大灵猫,也叫九节狸、狐狸貓。

英水即漠阳江,即翼之泽应即今阳江市区一带,当时为古海湾湖泽。郭郛认为是南澳岛、澎湖列岛甚至台湾岛,是没有考虑到流域这个层面,里程方位亦不合,不从。】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11)

漠阳江流域诸山

9.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其中多白玉。

【按,箕尾之山应为天露山,最高海拔1250米。其尾应指紫罗山甚至上下川岛,此东海即今粤西濒临的南海。

汸水应为潭江最大支流镇海水,向南汇入“淯”即今锦江-潭江。

谭其骧、郭郛认为在附近闽南厦门一带,是没有考虑到流域这个层面,里程方位亦不合,不从。闽南厦门所在九龙江流域在下文“南次三经”的“佐水”一节提及。】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12)

潭江流域诸山

凡䧿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

【按,本列山系在今 ,共9座山,小结称2950里,实际只有2700里,根据地图上直线距离的大致推算,约合今六百公里,与前文一里为375米的换算办法对应上千公里并不一致。】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13)

南山经位置示意图 (第一方案:南山经在岭南)

附:南山经第二方案(南山经在山东)

1. “南山经”之首曰䧿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按,鹊山应即泰山西支脉。招摇之山即后代著名的山东水泊梁山。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春秋、战国三图,可知当时巨野泽较今位置更靠南,今东平湖在梁山以北,而大野泽在梁山以南巨野县一带。当然,以谭其骧先生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均认为招摇之山为岭南广西桂林一带的湘江源头,然而他们无法找出“西海”这一水域,更无法确认本列最后一山青丘山即在日照一带的青丘国一带。

其实西海就是今泰安市东平县东平湖的前身,历史上曾称为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蓼儿洼。当时湖水面积更大,位置较今靠南,在今梁山县、巨野县一带,梁山临于湖水东北滨。

丽麂之水当为当时发源于梁山向西流入“海”即上文“西海”大野泽的小河,已堙。

“西山经”也有“西海”,但是指今四川若尔盖沼泽湖泊一带,与此西海同名异地。因为这里到日照海滨青丘山的距离只有2900里,相较其他部分,距离实在很短,大约相当于几百公里。如果像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战国》反映的有些学者研究的结论,认为招摇之山是广西的猫儿山,则本列山系的里程无论如何往东都到不了东海海滨,因为这里往东是南海。且不说“西海”无处可寻,青丘山具体又在哪里。】

2.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按,堂庭之山应即泰安市东平县白佛山。】

3.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按,猨翼之山即泰安市泰山区徂徕山。】

4.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按,杻阳之山应即莱芜与新泰之间的莲花山。宪翼之水当为沂水,怪水当为从西向东注入沂水的汶河。】

5.又东三百里柢山。……

【按,柢山应即临沂市平邑县之龟蒙顶,海拔1150米。】

6.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

【按,亶爰之山应即临沂市沂南县孟良崮。当时气候湿热,山上可能多水,后来气候变迁、环境变化,孟良崮就成了一座光秃秃的石山。】

7.又东三百曰基山。……

【按,基山应即临沂市沂水县纪王崮,有“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美誉。】

8.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按,青丘之山即日照五莲山(含九仙山)。“海外东经”有“青丘国”,即今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东海峪遗址一带。九仙山之名疑与青丘山九尾狐相关,九仙应即九尾狐仙的意思。九尾狐是这一带著名的珍禽异兽,应即有九节尾巴的大灵猫,也叫九节狸、狐狸貓。详见本报告“海外东经 青丘国”一节。

英水即莒南鸡龙河,即翼之泽应为当时沭河形成的古湖泊。】

9.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其中多白玉。

【按,箕尾之山应为今青岛崂山,此东海即今黄海。

淯水应即王戈庄河,汸水应为源出支流。】

凡䧿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

【按,本列山系在今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前身大野泽)西滨的梁山一路向东,到达青岛崂山共十座山,小结称2950里,实际只有2700里,根据地图上直线距离的大致推算,约合今六百公里,与前文一里为375米的换算办法对应上千公里并不一致。】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抵达哪里(山海经开篇南山经)(14)

南山经示意图第二方案(南山经在山东?)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图片或来自网络,侵删——

另:《山海经里的大中国》——《山海经》实地考察万里行活动正在积极筹备,欢迎各地志趣相投者加入或参与,欢迎私信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