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昆虫科普馆(新悦活昆虫观察成)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士 实习生 周琪图/受访者提供

轻轻拨开绿色的叶片,小心寻觅昆虫的痕迹,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思考着大自然的奇妙……悠悠暑假,行至广州白云山、火炉山、珠江公园、海珠湿地公园等地,一群匍匐在绿地里的昆虫爱好者构成一道城市里的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山系”生活悄然兴起,在大自然中感受诗意生活备受年轻人的推崇。不少昆虫爱好者表示,观虫和观鸟一样,是人与大自然的连接,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水泥钢筋丛林里的人们选择在忙碌之余观察昆虫,既能探索生物的奥秘,解锁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亦能领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

生态昆虫科普馆(新悦活昆虫观察成)(1)

昆虫观察的身影出现在山林里 图/小鹿

全民昆虫观察,由专业性向大众性转变

上周末,台风过后的海珠湿地公园分外清新恬静。小学生瀚瀚在“恢复营业”的太阳下,目光聚焦于一窝大树下的蚂蚁。他熟练地摆弄着毛笔、奶茶杯、放大镜,专心致志地研究着蚂蚁的生活习性,进行开学前的一次业余昆虫观察。

对于观虫的热爱,在这群昆虫爱好者的孩童时代便已悄然滋生。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副教授何晓芳将金龟子、甲虫、蝴蝶,称作是她从小熟悉的“朋友”。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家中没有网络,电视也不经常开,观察夏夜路灯下的昆虫成为她们那个年代独特的消遣方式。

探索不止于白昼,在夜晚的火炉山也出现了昆虫观察者的身影。昆虫爱好者王东栋钟情于夜观活动:“夜阑人静,很多昆虫出来捕食或寻找伴侣。许多白天难以遇见的小昆虫,可以趁着夜色尽情地欣赏。”

观察昆虫过程中发生的趣事,让王东栋至今想起仍旧开怀大笑。今年六七月龙眼开花结果之际,他带着两个朋友去认识荔枝蝽:“虽然我知道荔枝蝽在受惊的时候会喷射臭液,但朋友们初次见到它们过于兴奋,还是惊扰到了荔枝蝽,结果一不小心就被臭液喷到了手臂,场面十分尴尬。”

生态昆虫科普馆(新悦活昆虫观察成)(2)

近距离观察蜘蛛 图/小鹿

有趣之余,观察昆虫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治愈。小鹿是一名昆虫自然教育的老师,在探索途中偶遇过蝉破蛹而出,围观过竹节虫在枯枝落叶里爬行、螳螂振动翅膀传递信息等动人瞬间。寓教于游的过程中,小鹿带领学员们感受清风,聆听鸟鸣,细嗅花香,在亲近小生命的过程中拥抱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真谛。

生态昆虫科普馆(新悦活昆虫观察成)(3)

夜观竹节虫 图/小鹿

如今,昆虫观察者的群体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去草丛里观察蚂蚱,去花丛中观察蝴蝶,去溪流边观察蜻蜓。人们不再只把自然资源视为“到此一游”的领地,而逐渐将它们视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发生地、承载地。

生态昆虫科普馆(新悦活昆虫观察成)(4)

昆虫爱好者在湖边寻找昆虫足迹 图/小鹿

由专业性转向大众性,是这些年全民昆虫观察带来的显著变化。海珠湿地自然学校自然导师朱江介绍:“昆虫爱好者的数量明显增加,大众参与的比例更高。对于昆虫的观察,也从特别专业的栖息地、习性、生境、分类观察,开始向野外观察,以及更有趣的实体观察转变。”

小观察里的大发现,在城市中探索大自然

作为不断推进立体绿化建设的城市之一,广州接连发现昆虫新物种,昆虫爱好者成为花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见证者。

说起昆虫新物种,朱江是近期广州昆虫观察圈里颇有名气的人物。2021年6月9日,朱江从同事的手中接手了一只被飞行阻拦器捕捉的昆虫,而后开启了近半年的研究。“这是一只仅有6mm长的昆虫,只能初步判定其为比较接近于轴甲虫的种类。”

如何去证实这是一个新物种呢?朱江白天上班工作,抽空翻阅各类文献资料;晚上游走于室外采集观测,期望收获更多样本。日复一日的高强度搜寻工作,使得朱江在梦里也常常与虫子、树干、灌木枝条继续相会。

13岁开始观察昆虫的朱江,钻研自然科学的努力终有回报。2021年12月,朱江正式在国际学术期刊《Biodiverisity Data Jounral》上发表文章,揭示新物种“海珠珐轴甲”的存在。这是该物种在全国的首次发现,也是该物种所属珐轴甲在中国的首次记录。

在市中心发现的“海珠珐轴甲”引发了人们对自然观察领域的关注,朱江的昆虫观察故事也鼓舞了众多昆虫爱好者。2022年8月28日,又有一类“新”昆虫拜访广州。有着“最美蝴蝶之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裳凤蝶,其幼虫被发现于华南农业大学校园里的马兜铃上(金裳凤蝶的寄主植物)。

“早在2000年,学校里已有马兜铃种植,但由于校园变迁一直没有金裳凤蝶拜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敏近些年坚持种植马兜铃,在日前一次浇水中发现了高龄幼虫的踪影。虽然只是幼虫,但王敏坚信,“只要有了这个产卵场所,今后便会经常有成虫现身。”

生态昆虫科普馆(新悦活昆虫观察成)(5)

镜头记灵录下翩翩蝴蝶 图/小鹿

新物种不断被发现的背后原因,是广州城给昆虫提供了更“宜居”的生态环境。珠江公园园林中级工程师孙丽芳透露,近期有摄影爱好者在珠江公园内拍到了昆虫界里的“四不像”蜂鸟鹰蛾在花间采蜜:“市民可以选择在珠江公园风景林山顶周边、西区大草坪、快绿湖边等时花地块进行观虫,用昆虫的视角去捕捉城市绿化的美好。”

自然教育应运而生,培育科学探索精神

在“双减”政策下,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走进户外,越来越多的昆虫爱好者活跃于公园绿地、湖边草坪,自然教育也迎来发展契机。海珠湿地自然学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搭建开放式的自由教育平台,培养达到自然教育专业水准的“雁来栖”志愿者,成为昆虫科普教育路上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

昆虫博物馆、昆虫学实验室、户外树木园生态昆虫区,在华南农业大学里,也有着华南地区唯一一家以昆虫学为主题的科普基地。“藏身”于校园中,这家昆虫学科普基地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丰富的昆虫知识学习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普教育,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精神。

珠江公园,作为广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也一直承担着科普宣传与教育的职责与功能,让市民不出城区便可以进行昆虫观察。2022年9月1日至10月15日珠江公园将正式举办“昆虫知多少”系列科普活动,与昆虫爱好者一同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昆虫科普馆(新悦活昆虫观察成)(6)

珠江公园开展“昆虫知多少”系列科普活动

在此次系列活动中,市民游客们可以移步湾区书屋,浏览昆虫摄影展与标本展中各色昆虫的形态;聆听“身边的昆虫”科普讲座;参与昆虫标本的制作学习。孙丽芳介绍,若是在公园里遇上心仪的昆虫种类,不妨拿出手机或相机进行拍摄,记录下自己与它们的相遇瞬间,同时投稿至珠江公园的“昆虫随手拍”作品征集活动。

生态昆虫科普馆(新悦活昆虫观察成)(7)

在城市里进行一场夜观昆虫活动 图/谢惠强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环境昆虫学报》责任编辑、“昆虫知多少”活动的策划人翟欣认为,珠江公园这一片美丽的绿色空间,给工作和生活在天河核心区的市民带来了众多抚慰:“在公园内进行昆虫观察,不仅会发现让人心情愉悦的绿色植被,还有着非常多奇妙、美丽、有趣的昆虫。”都市人正是借着这小小的昆虫,在自然探索中收获另一番心灵的平静。

生态昆虫科普馆(新悦活昆虫观察成)(8)

《羊城晚报》2022年9月1日A15版报道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施沛霖

校对 | 李红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