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

五一假期读了本很有趣的书:《透过地理看历史》,作者李不白,豆瓣评分8.3。我从事于房地产行业,从某种角度上讲,房地产是地理在经济学上的投影,房地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不可移动,故又称为不动产;此外,我对历史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三国和明史,这本书将地理和历史结合起来,完美的成为了我的度假神器。

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1)

地理与历史

中国版图960万平方公里,其中适合农业生产的并不多,西部有沙漠和高原,南方有山地,北部是草原。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都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因为这里的地形便于农业生产,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但中原的平原地形也有一个弱点,就是无险可守,四战之地,相比之下,巴蜀、荆襄、关中则容易产生乱世之中的割据势力,土地肥沃、易守难攻。

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2)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本书的精华都在下图。中原是各方势力争斗的焦点,“得中原者得天下”;关中是最可能称王称霸的地方,易守难攻;荆襄是南方政权的门户,对下游的江东具有地理上的优势;巴蜀是天府之国,战争时期的避难所;河套、河北和山西北部,则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场。

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3)

此外,书中还讲了很多历史小典故,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士、大夫、诸侯、王”的对应关系、“姓、氏、名、字”的区别,成语“庸人自扰”、“夜郎自大”、“楚楚动人”的来历,楚地方言“不服周”的含义等。

分享下书中对中国历史两次北伐的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大多数都是自北往南,仅有两次是从南往北,一次是朱元璋灭元,一次是国民革命军北伐。为什么从北往南会相对更容易些?因为北方政权通常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南方政权通常以江东地区为核心,南北方争夺的焦点主要围绕着江淮和襄阳。

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4)

冷兵器时代,北方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更强;南方从江东大本营到江淮地区,可通过运河来输送兵粮,但到襄阳则是逆流而上,且路途遥远,难以支撑持久的战争消耗。如果北方政权先攻巴蜀,再取荆襄,顺流而下,水陆齐发,南方政权难以抵抗。

那为什么这两次北伐都取得了胜利呢?原因是自北方的几次大战乱后,衣冠南渡,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经济、技术都带到了南方,故自宋朝以后,南方逐渐成为了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且北方不再有兵器上的优势,原因是元朝推广了马场,自此南方也能产马,可组装骑兵部队,民国期间则直接是热兵器作战了。

顺着这个角度看,抗日战争初期的大战略,就是粉碎日本从北往南打的战略意图,从华北到中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日军可沿铁路南下,中国军队难以抵抗日军的装甲部队;通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让日本人陷入从东往西打的局面,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发挥中西部的山地地形优势,用空间换时间。

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5)

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6)

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7)

图片来自于此书

地理与城市

地理能解读历史,更能解读城市。很多城市的名字,就体现地理特征,比如济南和济阳,分别位于古济水的南北两岸,章丘有山区和丘陵地形,泰安紧邻泰山,历下“南对历山,城在山下”等。

宏观层面,房地产与城市规划紧密相关,而地理条件又是城市规划的输入条件之一。为什么济南向东发展?因为济南南边是泰山、西边和北边是黄河,向东发展不仅有更充沛的土地,还能更好的与山东腹地进行连通。但是向东发展并不意味着无限制的摊大饼,过于东西狭长的城市格局,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区域发展不协调、通勤成本高、职住不平衡等问题,故而随着基建水平的提高,北跨黄河已成为下一个阶段的大战略。

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8)

微观层面,土地的价值与地理条件也都息息相关,山、水、园、林等景观资源会提升土地的价值,垃圾填埋、废水排放、采空区等不利因素也会伤害居住的体验。随着技术进步,用卫星地图就能轻松看到每个区域的配套情况,建筑概貌、路网建设、公共配套、片区开发进度等,学会并习惯看卫星地图,是每个地产投资人的基本手艺。

山东天地图有个功能叫“时空影像”,可以对比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下面两张图是济南绕城高速以东的唐冶孙村片区,2013年和2022年的发展对比。卫星影像的背后,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建设史,而房地产只是其中的一个侧切面罢了。

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9)

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10)

地理与人

地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如农耕文明看重可耕种的平原,游牧文明需要肥沃的草原,而海洋文明则依赖于港口城市。不同时期,受生产方式、战乱影响,各个地区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如自宋朝开始,长安、洛阳所在的关中地区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经济发展中心逐步向东、向南迁移。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航空、高铁更是大大缩短了各地区的经济距离。时至今日,决定城市发展水平的最关键因素,已经不再是地理条件了,那什么才是最关键的呢?我认为是人(或者说:人背后的体制机制)。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但从地理条件上看,中国有不少地理条件更优的地区,但就是这样一座几乎从白纸开始的城市,一步步发展成为了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原因就在于“特区”二字,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年轻的劳动力、更大胆的创新、更透明的营商环境等等。

近年来崛起的一批网红城市,如杭州的互联网,合肥的科技创新、贵阳的大数据中心等等,亦是如此。相比之下,从投资不过山海关,到投资不过南宋版图,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已经从东西差距演变成南北差距,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在于人的因素。

现代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克服有形的地理束缚,更要克服无形的制度束缚。可持续的竞争力并不来源于对土地、环境和劳动力的消耗,而来源于更高的科技水平、更好的创新环境、以及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而无形的束缚,往往比有形的地理,更难克服。

以上。

地理读什么(地理可以这样读)(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