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小恶而忘了大善什么意思(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勿以小恶而忘了大善什么意思?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勿以小恶而忘了大善什么意思(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

勿以小恶而忘了大善什么意思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好仁者,恶不仁者:这是两类人,“好仁者”是是喜欢仁德的人,“恶不仁者”是厌恶不仁的人,这两种人都是仁人。《集解》孔曰:“言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于己,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正义》曰:注以经言“好仁者,恶不仁者”,是就两人说之。“恶不仁者”不如“好仁者”为优。意以“恶不仁者”或是利仁、强仁,若“好仁者”,则是安仁也。

▲无以尚之:尚,上也。无以尚之指没有比仁更好的了。《邢疏》: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以更上之,言难复加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到喜好仁德的人,也没见过憎恶不仁的人。若是真有喜好仁德的人,他会觉得世上没有什么比仁更好的了。若有憎恶不仁的人,那也就是仁人了,因为他不会让那些不仁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真有人肯用一天的全部力量行仁吗?我没见过力有不足的。或许世上真有力不足的人,只是我没有见过。”

钱穆《论语新解》:此章孔子深叹世人不知所以为仁之方。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己心真能好仁,恶不仁,则当其好恶之一顷,而此心已达于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常人虽知重仁道,而多自诿为力不足,此乃误为仁道在外,不知即在己心之好恶。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雍也篇》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求说:“并不是我不愿意按老师的道去做,是我的能力不够啊!”孔子说:“能力不够的,是已经去做了,做了一半,力量不够才半途而废。现在你根本就没有去做,就先给自己划定了界限,认为自己力量不够做不来。”)

《论语正义》:“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者,申言为仁之事也。夫子言:“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又《礼记·表记》:子曰:“乡[xiàng]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miǎn]焉日有孳孳[zī zī],毙而后已。” (向着仁的大道前进,走到半路,实在没有力气了,才不得已停顿下来,忘掉了身体已经衰老,也忘掉了时日不多;仍然勤奋努力孜孜不倦,要一直到死才终止。)并言为仁实用其力。惟力已尽,身已毙,而学道或未至,方是“中道而废。”其废也,由于年数不足,有不得不废者也。如是而后谓之力不足,是诚不足也。若此身未废,而遽[jù]以力不足自诿,是即夫子之所谓画矣。

夫仁,人心也。人即体质素弱,而自存其心志之所至,气亦至焉。岂患力之不足?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述而篇》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只要真心想行仁道,仁就会来到身边”)

《论语·颜渊篇》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上,就是仁。一旦你能开始战胜自己的欲望,言行都符合礼,天下人都会认同你。达到“仁”的境界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