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免耕技术教程(自然农法连载-)

小麦免耕技术教程(自然农法连载-)(1)

⑤防病虫:坚持“秧田重治,本田挑治”的原则,选用低残毒高防效的农药,亩用杀虫双200g防治螟虫、飞虱、叶蝉,用井冈霉素防纹枯病,叶枯宁防白叶枯病,速灭杀丁防蚜虫,用三环唑或富士一号防稻瘟。切忌用呋喃丹、砷元粉、滴滴涕等毒害鱼类的农药。

⑥土壤:不同土壤经过垄作均向良性生态环境发展,如淀浆田起垄前土壤容重为0.5700g/cm³,起垄后半个月测定为0.5517g/cm³,显然容重减轻。而起浆田则不同,起垄前土壤容重为0.3786g/cm³,起垄后半个月测定为0.5182g/cm³,容重增加。不论淀浆田或起浆田,土壤容重均在0.5000g/cm³靠拢,达到水稻土最佳土壤浸水容重,说明两种不同类型的田块,起垄后土壤自然结构都显著变好。经过多次试验,已经证明不同土质垄作后,增产幅度不一样,冷浸田>大眼泥田>大肥田>夹沙田,但比平作稻田增产,其顺序如下:

冷烂田垄作亩产617.55kg,比平作增产172.85kg

大眼泥田垄作亩产611.2kg,比平作增产149.5kg

大肥田垄作亩产576.3kg,比平作增产103.3kg

夹沙田垄作亩产618.85kg,比平作增产51.35kg

冷烂田的成因:这种田分布在山区各地和丘陵低洼地段,排水极不畅,地表流水聚集,地下水位高,地表水、地下水相连,田块终年积水,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坏。土体呈潜生发育,离地30~40cm土层,以至表土层出现中度以上潜育现象,土色呈灰、蓝灰或绿灰色。水温低,比一般田低1~2℃。土壤缺氧,除表土外整个土体处于强还原态,氧化还原电位一般在100mV以下,有时出现负值。亚锰、亚铁、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积累。土壤高度分散,泥脚深烂,有的表层呈浮烂状,插秧难稳根,水稻生长后期易倒伏。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活动减弱,有机质分解慢,虽然土壤含全量养分过高,但有效养分少,不能满足水稻正常生长的需要,水稻出现黑根多、白根少,易坐兜,亩产一般在150kg左右。

起垄后土壤氧化势增加,据测定,氧化还原电位上升达150mV以上,养分全量迅速转化成速效养分,分散的土壤凝聚成有结构的土壤。在起垄时因为土壤太分散,只好底层铺上稻草,分几次起垄才能成形,几乎是一层稻草,一层泥垛起来的。当铺入垄体的稻草腐烂后,又成为水稻的肥料,水稻坐兜不分蘖的现象没有了,白根增多根部活力增强,产量由150kg翻到600kg以上,真有一步登天之势。

小麦免耕技术教程(自然农法连载-)(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