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1)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2)

《三十“光”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三十年展》的征集,今天将推出“我与SIFF”版块的收官故事:30年前,上影节是怎样诞生的?成长岁月中,又有多少热爱电影的人们在为它奉献?为何上影节还有个“小龙虾电影节”的昵称?

故事似已讲完,但三十而立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仍有那么多的故事等你倾听。我们诚邀您6月6日至19日期间,莅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二楼,观《三十“光”年》展。从30级的大扶梯拾级而上,在溯源上影节的一步一步中,感受时代变迁,继续光影热爱。

【初创期】

江平

上海从无到有创办电影节,

递给世界一张文化“金名片”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3)

江平供图

1993年10月7日晚,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崭新的上海影城迎来了1000多位中外来宾,热闹非凡。上海市民和影迷们大多不知道热闹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上海电影人的辛勤汗水——早在上世纪80年代,谢晋与张骏祥、徐桑楚、白杨、秦怡、吴贻弓等电影艺术家就提出“办个中国人自己的电影节”,希望通过加强与各国电影同行的切磋和交流,发展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

回忆起30年前的往事,曾经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办公室主任、中影股份总裁、国家广电总局原电影局副局长的江平导演,至今仍是感慨万千:“上海国际电影节从诞生那一刻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30年来,它秉承了一贯的艺术性、严谨性、包容性,是上海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几代电影人的梦想实现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4)

江平供图

江平导演亲身见证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1987年底,吴贻弓导演和李前宽导演到北京开会,他们认为中国要有自己的电影节。他们的想法获得了时任文化部电影局局长滕进贤的支持,同时得到了文化部副部长丁峤的充分肯定。”

但1988年办节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直到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同年6月,得到国务院同意的批复,办节筹备工作才真正开启。“当时,大家认为应该向国际制片人协会申请,希望第一次申办就能成为A类电影节。国际制片人协会秘书长别雷松则希望上海方面先到欧洲考察比较成熟的相关电影节,办完第一届之后,再经国际制片人协会评估是否可以认定为国际A类电影节。”

欧洲考察完,学习模板有了,但经费来源却成为一个大难题。江平记得,所有工作人员一方面开源节流,一方面全国各地找赞助,“经常一张火车站票全国各地跑,像知名演员吴冕、周笑莉,也都在帮我们拉赞助。吴冕后来还将自己的1万元片酬捐了出来,李少红导演赞助了电脑,姜文则联系到了资金和实物赞助等等。”

为了体现国际性,第一届电影节筹备办公室每天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发出了很多邀请函,“撒开了在五大洲找国际一线艺术家的大网”,最终谢晋导演担任主席的国际评委会阵容,现在看来都堪称“强劲”。此外,法国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也被打动,前来出席了电影节闭幕式,江平还记得,“出席为她举办的明星见面会时,影城3号门的钢化玻璃门都被挤碎了!”

A类评定轻松过关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5)

江平供图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相当成功,但要获评国际A类电影节,必须具备评奖、影展和市场三大要素。在首届电影节期间,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主席别雷松亲临上海考察办节情况,高质量的筹备,让他在各个环节都挑不出毛病。

江平至今还记得,首届电影节共设8个分会场,其中上海影城的5个放映厅让别雷松赞不绝口,他还特意考察了衡山电影院和大光明电影院。“当天本来要继续看星光电影院,但他没想到我们设施这么完备,当即决定不用看了,我们就改去黄河路吃了牛肉粉丝汤和生煎包。”

别雷松满意而归。1994年2月,经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评定,上海国际电影节被正式认定为国际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无数中国电影人为之欢呼。

“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之初,就规模初具、办节模式严谨,是因为老一辈电影人,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中外电影人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帮助;在之后一代又一代电影人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走过30年历程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越办越好,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重要交流平台。”江平说,他们这些电影节的“老人”,都期待上海国际电影节铸就下一个30年的新辉煌。

【发展期】

韩秉华

我为上影节优化金爵奖杯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6)

韩秉华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金爵奖”早已成为了国际电影知名奖项,但用金爵命名,其实电影节创办之初,各方颇费了一番脑筋。当时因为开发浦东的关系,有人提议叫“浦江杯”,可以宣传上海;还有人建议请申花给予支持,就叫“申花杯”。

这些建议都被否定了。参照各国的国际电影节有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等名称,上影节认为这个奖既要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兼具国际性,而且必须大气。最终的灵感,来自《诗经》——爵是中国特有的饮酒器,酒本身也包含了文化的意蕴,当电影节筹备班子向市领导汇报这个创意时,获得了所有人的一致赞许。

随着时代的发展,金爵奖的标志和奖杯设计,也进行过几次优化,最近的一次优化,是来自中国香港的设计大师韩秉华。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韩秉华经常受邀参与上海市的设计项目。2015年举行的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第21届上海电视节,也邀请了他设计海报。韩秉华当时曾向媒体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海报采用简练的艺术线条勾勒出金爵,在蓝色块中神似双人在电影舞台上翩翩起舞,通过红蓝两大色块的交织传递世界共舞的理念。”

不过当时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还对电影节的标志和金爵奖杯进行了优化设计。之所以是优化而不是重新设计,是因为韩秉华也高度认可金爵的创意。金爵,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元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金爵酒杯,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标志,因此,它代表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加上它造工精细,整体美观,又很贵重,用来做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标志,既有中国特色,也能体现电影艺术追求的美感以及大家期待的电影节含金量。

“对电影节标志是进行优化,不是新设计,不能更改得过多,要保留‘金爵杯’概念的精髓,所以难度也比较大。”韩秉华说,上影节的标志,整体是印章造型,“原先标志里的文字很难看清楚,印章边缘的英文和中文,我把它重新排列后,视觉上能更清晰一些;中间的图案是爵杯造型,是以明代至尊爵杯为基础进行的优化。”

对金爵奖杯的优化,同样基于这样的理念。“对金爵奖杯优化了基座和爵杯两部分。顶部的明代至尊爵杯使用现代手法进行简化,基座则采用晶石概念,造型取自五行中的土生金,喻义电影艺术是经过反复雕刻的心血结晶,饱含电影人的智慧,创新与热情。”

经过韩秉华优化设计后的上影节标志和金爵奖杯,一直沿用至今。五代金爵奖的奖杯,也将在本次“三十‘光’年”展览上与影迷见面。

【影迷节日】

苏大排

影迷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7)

由苏大排提供:签名画

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都是影迷苏大排的“午夜巴黎”时刻。截至目前,她参与了至少12届上影节,最近的2021年观看了多达33部展映电影。

然而真正让苏大排和上影节深深结缘的,是她运用起手中的画笔,为她心中所爱的演员和导演们献上的一幅幅肖像画作。苏大排从小就是影迷,儿时就和父亲一起翻看《大众电影》;同为儿时就培养起的爱好,还有画画。

2014年6月,一身银色长裙的妮可·基德曼走上舞台,从吴宇森和休·格兰特手中接过了当年的上影节“杰出贡献奖”;而当她走出会场,她又惊喜地从一位影迷手中接过了另一样馈赠——她本人的肖像画。

“我把画框递给她时,她捂住胸口,发出了惊叹。”苏大排回忆说,“她那么高的个子,竟然弯下腰来,和我来了个贴面吻。其实我那张画画得并不算好,但她却那么喜欢。没想到这样的大明星,会这么简单纯粹。”

妮可·基德曼不仅收了她送的画像,还在她之前画的《红磨坊》插画上签了名。苏大排感到,手中的画笔成了跨文化交流的纽带,一张小小的画,仿佛让这些明星走下大银幕,来到身边,看到一位影迷的真诚和用心。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8)

由苏大排提供:妮可·基德曼签名画&画像

通过上影节这扇窗口,苏大排的创作还得到了更多电影人的热切反馈。

邂逅法国影星夏洛特·兰普林,苏大排从手机中翻出她画的《午夜守门人》海报的翻拍照,兰普林看到有人还记着她多年前的影片,惊喜地留下自己的酒店房间号,请苏大排务必把原画送去给她;碰到“卷西”杰西·艾森伯格,苏大排展示出她画的《咖啡公社》的插图,结果“卷西”看到后一时兴起,不仅签了名,还为她写下:“谢谢你美丽的画作!”

2012年的评委会主席让-雅克·阿诺,看到苏大排画的《情人》画像后,则惊喜地来了个“回礼”——这位法国大导演画了个简笔自画像,回赠给了她。此后,这张出自导演手笔的小漫画,就这样在她画本里绽放着微笑。

苏大排所画的电影人肖像遍布在十几个画本上,”这个过程就像是收集梦的碎片,像电影本身那样精彩“,据说,收集到的相应电影人签名超过40个。

“原先只是关注国外的电影节,没想到电影节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作为上海人,苏大排爱电影,更爱一年一度的上影节。随着本届上影节临近,苏大排再度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准备好了迎接又一次属于影迷的狂欢节日。

【昵称】

小龙虾电影节

每年六月,五湖四海的人们因电影而聚,收获的不止于电影本身带来的快乐,还有与上海这座城市、与夏天紧密相连的美妙记忆。

比如问问国内电影人,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什么昵称,大家差不多会异口同声:上海国际小龙虾电影节!小龙虾, 似乎成为了很多电影界相关人士心目中的上影节标志,每年6月来上海,不吃一顿小龙虾,感觉这个电影节就没过完整。一天的工作忙完,大家晚上聚在一起聊聊电影,聊聊生活,于是从明星、制片人到影迷、媒体,都被一只只小龙虾串联了起来。

上海吃小龙虾的聚集地不少,当年的人民广场寿宁路“小龙虾一条街”,徐家汇天钥桥路打擂台的沪小胖、红盔甲,普陀区的长寿路一带名字乱飞的小店,尤其是靠近电影节主会场上海影城的定西路上、现在已改名的虾满堂等等,都是小龙虾粉丝们熟悉的战场。大家呼朋唤友,兴奋地大声叫着小龙虾的名字,然后……把它们全部干下肚。

电影节举办的6月份,本来就是小龙虾肥美的季节。“我记得大概是从2015年的6月开始,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小龙虾之间的联系,一下子就紧密起来了——电影节期间店里客人会成倍增长,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星都来过。”施女士经营着定西路上的一家龙虾店,她统计过,店里每年这个时候的小龙虾销量“能至少上涨30%”。

她还记得,有一年深夜,参加上影节的明星和团队伙伴一起来吃宵夜。“一行人非常低调,完全没有清场这一说,直接进了包房。”虽然因为私下场合聚餐,团队希望不要拍照,但仍主动给老板签名,当时施女士还发了朋友圈纪念。

不仅仅是明星爱吃,电影公司的宣传发布会、客户招待会,也会独辟蹊径地选择小龙虾。2016年的上影节,电影《快手枪手快枪手》的发布会活动,是主创团队现场挑战剥小龙虾;2017年的上影节,电影《龙虾刑警》在黄浦江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龙虾盛宴”游轮发布会,至今仍是不少人心中的有趣记忆。一些网络视听公司,在电影节期间也总会在徐家汇、人民广场等多个地方包下小龙虾餐厅聚会,策划者曾透露选择小龙虾店的原因:“吃小龙虾因为需要用手剥虾而不能玩手机,最适合社交了,大家白天都很忙,晚上来喝喝啤酒剥剥虾,可以放松很多。”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9)

由小龙虾店老板提供:明星签名

吃小龙虾,更是成为了很多年来电影节的媒体记者们的“仪式感”。麻辣、十三香、蒜蓉、冰镇……口味丰富的小龙虾成为了媒体每次写电影节侧记、花絮时最喜欢提及的话题之一,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地影迷来沪看展映片时,也一定要感受一下这个独特的仪式。在豆瓣、微博等影迷集中的社交网络上,小龙虾是热门词,甚至有影迷专门给上海国际电影节“设计”了新LOGO,把金爵奖杯换成了小龙虾,让爱电影又爱小龙虾的影迷忍俊不禁。

看不完的电影,品不完的美食,会不完的好友,感受心情变得比夏季的气温还要炽热,这是小龙虾承载着的关于上影节的记忆。

小龙虾当然只是个缩影,黄浦江边,苏州河畔,鳞次栉比的高楼间,腔调十足的老弄堂里,每年奔走转场的影迷们也在街头巷尾的一间间小餐厅、咖啡馆里,挥斥方遒、高谈阔论着最新的见闻。在欣赏电影之余,拥抱这座城市,感受传统与摩登、艺术与生活在这里恰到好处的交融,也让上海国际电影节变得更有烟火气和人情味,它不仅是电影人的聚会,也真正成为了每一个普通影迷的节日。

又是一年夏天,欢迎来到上海,来到上影节,收获一份属于你的“独家记忆”。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故事

林翰

影迷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10)

由林翰提供:《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票根 (2021年)

坂本龙一教授忠实粉丝,即使在疫情尚未结束的时候,听到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战场上的快乐圣诞》4K修复版,仍然买好北京到上海的机票,毫不迟疑地前来观摩。经典的影片,经典的配乐,一切都是非常值得。2023年坂本龙一教授离世,似乎所有关于他的追逐都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希望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会有教授配乐的《怪物》展映,让我继续踏上奔赴之旅!

Amie

影迷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11)

由Amie提供:第23届和24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票根

(2020-2021年)

第23届后知后觉只抢了一张票凑凑热闹,结果氛围真的太好了,24届的时候卡着点儿不停刷票,买了12场,最后看了10场,2场遗憾转手。

我记得2021年那时候,一天的行程非常满,从早跑到晚,很累但是非常非常充实~

那段时间也是人生的低谷期,电影给了我很大的慰藉。电影节里也有很多修复的好片,和我平时根本不会去看的片子,我沉浸在这个巨大的银幕里面,有时候觉得剧中人的人生来自遥不可及的外太空,但又经常觉得剧中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那是非常非常开心的6月,非常幸福,在不同的影院中穿梭,在一个个故事里面和每一种情绪擦肩而过,和每一种人生相遇然后告别,感受着每一种情绪的涌动,于是认知好像一下子就被拉大拉长了,觉得人生依然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让我积攒了很多很多重新积极面对人生的能量和勇气。

这就是电影带给我的一切。

冷走天

影迷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12)

由冷走天提供:票根

(2018年)

我2018年高二才第一次看上影节展映的片子,而提到上影节我就必然会想到去年年初关门整修至今的上海影城,千人厅9排46座是我与上影节缘分开始的地方,当时被观影的沉浸感与良好的氛围深深吸引。之后的几届电影节,我又来到这座影厅,直到得知它即将升级整修。

这是我与上影节的回忆,也是有关上海影城的回忆,我个人观影历程的珍贵回忆。我相信上影节和上海影城是不可分割的,在无数次路过时心里总是会暗暗期待,盼望早日看到上海影城以全新模样迎接上海国际电影节!

TC

影迷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13)

由TC提供:

EVA《序》《破》《Q》连场门票

(2021年)

从没想过能抢到心中所爱的EVA系列。那年还是新冠疫情期间,又重新回到原来公司,一切都很迷茫。能抢到票,属实是意外惊喜,感觉生活并不是毫无希望。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故事

沈晗琦

影迷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14)

由沈晗琦提供:票根

(2018年-2021年)

作为一位电影迷,很喜欢上海电影节的两个展映版块,一个是经典电影4k修复版块,在这个版块我回顾往日电影的精彩,把那些曾停留在脑海已经有些模糊的电影片段重新连接成片;另个就是一带一路的版块,那些拥有异国风情的国家,他们的人,他们的事,他们的生活,都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

钱懿

影迷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15)

由钱懿提供:旧票根

2018-6-21

“在周围全是黑暗的时候,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记得《第十放映室》中曾经有句广告词:一卷胶片,一段记忆。我觉得是一卷胶片,一次人生。电影,将会陪伴我一生。

《肖申克的救赎》。一部被点评到烂的电影。他也许算不上神作,被诸多人说成是史上最被高估的电影,全片也充斥着浓厚着的商业气息。但,不可否认,它确实称得上是难得的佳作。非常有幸能在电影节上观赏到这部伟大的影片。

Gangao

影迷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16)

由Gangao提供:上海国际电影节票根及周边

(18-24届)

从2015年高考结束,到如今硕士研究生毕业,连续参加了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每年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10天,都是我一年中最放松的日子,这段时间会推掉所有事情,提前订好车票和住宿,享受完全只有电影的世界。

喜欢持续沉浸在电影院中的感觉,看电影一直遵循排满的原则,10天里辗转数十家影院,无论是排片最多的影城、天山、大光明,还是偏远的五角场、莘庄、嘉定,都曾留下忙碌转场的足迹,几乎每届观影都会超过50部,最多的一年看了60部。喜欢漫游在上海的感觉,每天深夜散场,从影院到酒店的路上,回味着当天看完的电影,都会发自内心地欣喜和满足,总觉得6月的电影节加上小雨就等于最完美的上海。

永远热爱电影,永远热爱SIFF!

周颖

影迷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17)

由周颖提供:历年的票根 票务做的物料及自制行程表

(2005年-2019年)

二十几年前还在读高中的时候, 家门口的鑫乐普陀影剧院是电影节参展影院之一,和妈妈一起很自然地开始了电影节之旅。至今还记得那年错过了刘若英的《征婚启事》。这么多年过去,从随意地看两三部影片到现如今每一届都要排三四十部片才觉得安心。妈妈已经无法跟上我的节奏,但还保持每年看一两部的习惯,她说参与过就可以了。各自看各自的,母女俩有时候会在影院里偶遇。这些票根只是整理出来的一小部分。每一张都承载着很多回忆。还能看出这么多年票根的变化,早先的票根甚至都没有片名。

上影节1小时卖出12万张电影票(一代代电影人的付出)(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