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

满族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十六世纪末借用蒙古字母创造成的。由于蒙、满语音有差别,借用蒙文字母不能全部表达满族语音,十七世纪初,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或“点”,把原来不容易分清的语音区别开来,称为“有点满文”或“新满文”;以前的满文被称为“无图点满文”与“老满文”。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大量满人入关,受环境的影响,普遍习用汉语;大量汉人移居关外,东北地区的满人也逐渐习用汉语。到现在,除黑龙江某些边远乡村少数老年人还会说满语外,其他地方的满族一般通用汉语、汉文了。

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1)

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2)

十七世纪前,满族聚居在东北边时,精于骑射,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人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妇女在头顶盘、佩耳环,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早期,富人多穿穿麻布衣服,穷人用麋鹿皮为衣。进入辽沈地区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穿着族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3)

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4)

满族的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多开南窗和西窗,里屋有三个炕,称蔓宇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中来客人住西炕,家中长辈住北炕,小辈的姑娘、媳妇可住南炕。

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5)

满族过去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过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必吃“手扒肉”。另外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是白煮猪肉、炙猪肉,还有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糕点等。

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6)

婚姻是一夫一妻。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日“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撤,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

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7)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ー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打千”,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拾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以后又信仰多神。早期,满族各姓氏中都有家萨满一名,在祭祀祖先时跳神歌,歌颂一年的丰收,颂祖先的功德。清宫廷也有萨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都用满语诵经跳神,每当出兵、拒敌,进军之前、凯旋之后,都设“堂子”,由萨满担任天神。直到十八世纪末,满族还相当盛行祭祖、祭天。直到解放前,黑龙江省爱辉的满族还把祭祖、祭天作为每年的大事。

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8)

满族的正屋西墙上,皆置一尺八寸宽、一尺半长之“祖宗板”,满语叫“倭库”,祭祖叫“渥辙库”。祭时放着神刀(哈马刀)和箭,表示是祖先使用过的东西。在神板旁放着黄色布袋叫“妈妈口袋”,也叫“子孙娘娘”,其中放着三、四丝绳叫子孙绳”、“长命绳”。祭祖之前,先将祖宗匣接到西炕,摆三张桌供黄米饽悖。然后家中长者把匣打开,全家按辈分(长者在前,少者在后)叩三个响头后,分别到南北炕或外屋。这时萨满开始跳绳,一般要跳三昼夜。

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9)

祭天一般都在祭祖的第二天。满族每家院中都有影壁,影壁后立一高杆,称为“索伦杆”,顶端贯一猪颈骨。祭“索伦杆”用全身无鬃毛的黑公猪,宰杀后将肠和膀胱等物放入杆子的斗里,让乌鸦来吃,三天之内吃掉认为吉利。另外,将猪肉切碎,放入少许小米煮粥,称为小米肉粥,请亲友、邻居、甚至过路人都来吃肉粥。吃肉粥必须在屋外,而且必须当天吃完。

古代满族好歌舞。舞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活动演化而来。进入辽沈以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

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10)

满族的体育活动有跳马、跳骆驼及滑冰等等。跑冰鞋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是八旗士兵必须操练的一项军事技术。清代满族冰刀有双刀、单刀两种。平时穿的冰鞋都是把冰刀装在木板上,再把木板捆在鞋上,当时冰刀比鞋短。这种木板冰鞋一直到解放前还可在北京民间找到。

满族原有习俗(古代满族风俗习惯)(11)

以上满族风俗习惯,由于满汉200多年来杂居共处,多已消失其特点。解放后,移风易俗,一些落后的习俗也逐渐被先进、文明的风尚所代替。有些被继承下来,也变成满汉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