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16岁自己(写给14岁的你)

文/戚利亲爱的儿子:,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写给16岁自己?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写给16岁自己(写给14岁的你)

写给16岁自己

文/戚利

亲爱的儿子:

你好!首先,祝你生日快乐!

按照虚岁来算,今年你也14岁了。14岁为豆蔻华年,古代, 14岁的男女已可婚配。这标志着人从这个年龄开始,思想已经慢慢地从懵懂走向清晰,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见解和处事能力,开始有意识且独立地去尝试做一些事情。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在成长的特殊阶段总要有个仪式,英格兰丛林里的白鹱会集体步行2个小时从藏身的丛林深处走到悬崖边,开始它们的第一次飞翔尝试;洪氏环企鹅成羽后会徒步10公里从沙漠去海岸,然后集体潜入水中猎食。14岁也该有个仪式,这个仪式应该能让你的内力觉醒,明确学习的目的,知道人生的意义,能提醒你要更好地获取知识。

小翠鸟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翠鸟妈妈就不再捕鱼喂食它们。她会捉几条小鱼回来,然后故意把鱼弄伤,丢到小翠鸟停落的树下的流水里,让小翠鸟挨饿,用自然的生理需求逼迫它去尝试着捉鱼。所以,从现在开始,爸爸不会再手把手地教你写作文了,除非你主动要求。

8年的学习生涯已经为你累积了很多知识,也养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但是这些知识还构不成体系,如湿地的湖泊零散的分布在你的脑海里形不成滔滔合力,所以,这个时候的你还不具备足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象写作文,零散的素材需要一个主线才能串起来表达出更有生命力的命题。14岁的孩子需要得到一个指引,一个有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一个有关于如何把知识融会贯通,凝聚合力的指引,一个正确引导14岁该履行的社会行为的指引。

爸爸是个普通人,没有巧舌如簧的口才,没有堆积如山的财富,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而在急功近利的当代社会,这些却普遍为人们所倾羡和景仰。我不敢保证自己在“三观”上是否持有了正确的见解,基于此,这封信我只陈述我个人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这些看法所表述的是我对事物的思考,它不是定理,不是公式,更不是什么至理名言。但我坚信,如果你能在每一件事情结束以后,结合我所说的认真反思总结,你会收获更多。

一个人看世界,眼光大了,这个世界就小;眼光小了,这个世界就大。停步14岁的人生不会收获完美的盛开,专注个体利益的人眼睛里不会有集体,没有一个比世界还大的眼光,就无法驾驭整个世界。这有点像下象棋,楚河汉界的战火一旦燃起,作为指挥若定的将军,眼光要是只盯住战场的一角,不能随时眺望整个局势,就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0多年前,我独自站在甘肃天水连绵起伏的山顶向东眺望家乡,我的眼前是一望无尽的荒芜,我看到,山的那边还是山,我的目光翻越不了那重重的灰黄的山脊,我感受到一种被大自然渺小了的恐惧和孤独。离开那种境遇的今天,我从记忆里回望,我的目光却很容易就翻越了那层荒凉,我看到山的那边是广袤的平原,是层叠的丘陵,是五彩缤纷,是海天一色,是美丽的中国。因为20年后的今天,我的心里装下了一整个地球。

35岁以后,我开始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祖先从原始丛林勇敢地走出来,将一种卑微走向高尚,将一种愚昧走向文明,在这个世界上构建起了强大的帝国。而这个帝国一直在做的却是看似复杂却又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探索自然,改造社会,幸福他人。

人们通过实践,创造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知识体系,然后把这个体系纳入人类发展的微循环,来武装一代又一代的个体,以完成对世界认知和改造的永恒行为目标。人们设置激励机制来鼓励创新,设置惩罚机制来鞭策懒惰,发明法制来约束行为,形成精神以维系源动力。

学习是武装个体,使自己在社会改造中变得更加强大的最好的途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认识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种既有的能力去学会改造这个世界:当个美工师创造游戏角色,让更多人在工作之余能得到身心的愉悦;当个建筑师去美化这个世界,使人类可以避风挡雨,适应更恶劣的生存环境;从事商业运作以满足人们对于日用品的个性化需求;从事教育以继承和传播前人既有的知识体系。

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严厉苛刻的要求?还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陈杂的作业?抑或是人云亦云,只是机械地完成这个年龄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都不是,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整个人类,很难懂,不是吗?不过我相信你能解读出其中我要向你表达的。如果学不好语文,在改造社会中就无法与他人更好地交流沟通;如果不亲自去做生物播种实验,让你一个人带着一粒种子去野外生存,你就很难自救;如果不学好数学,你就不会有计算和推理的能力,不知道水泥和沙子的比例,盖不成高楼大厦;如果不学好物理,你就很难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在改造世界的时候就不能得心用手......如果你不明白为了什么而学习,你的眼光就会很狭隘,你就会抵触学习甚至逃避学习,更谈不上学好了。

要培养一个世界性的眼光,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更需要自省。一直以来,学校和家长竭尽所能地为你创造各种机会,让你出国游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你们参加家务劳动,从培育一粒种子,到田间收获庄稼,再到车站维持社会秩序,打扫社区卫生......我们希望你能从你所生活的小世界着眼,认真观察这个世界上的人、事、物,体验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发现这个社会存在的美好和幸福,学会热爱生活。只有唤醒你对生活的深度热爱,才能最终唤醒你内心深处热爱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兴趣,动力和决心,进而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学会主动学习。

爸爸生在70年代,那个时候,爷爷奶奶所做的事情就是要努力维系整个家庭的生计,根本无暇顾及我们的教育问题。所有的这些没有人会告诉我,在我14岁的时候,我的眼光很局促,我的整个世界就是我生活的那个村子,我甚至会在午休的时间躺在阳光透过洋槐的罅隙里,无知地想象离村子很远的地方的小狗会是什么模样。所以,14岁的我读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为了什么而读书,以至于大学毕业前的学习只是被动地应付。

一种眼光决定一个视野,一个视野决定一个高度。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永远逃离不出自己思想的桎梏,站在世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收获的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工作以后,我才慢慢地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做远程视频传输的时候,视频数据必须要经过压缩才能保证画面流畅,而好的压缩算法都使用了高等数学的知识,我面临着生平来遇到的最大的尴尬:大学里每次数学都考满分的我居然看不懂大学教科书里最简单的哈夫曼编码和傅里叶变换了。学的时候不知道用在哪里,当用的时候需要所学知识了,却发现那些东西早就被忘得一干二净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人是社会上的动物,这个社会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途径考验你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当你在交友上碰到问题,你问一下自己,是否你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欠缺,为什么自己的做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当你听课状态出现问题时,你问一下自己,你是否认真在听?你为什么要听课?难道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友好的评价?当你主动去竞聘某个职位时,你想到了什么?是这个职位给自己带来的名声上的利益?还是这个职位有助于你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还是它能帮助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佛语有云:“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我常将其解读为乐观和包容。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小肚鸡肠之人不能有,眼光至浅之人不能有,心胸狭隘之人不能有。试着把距离拉远,才能看清整体,把心胸放大,才能容下万物,把心态摆正,才能在诸般事物上应对自如。

刚出生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太多精神世界的肉体,他所拥有和展现的只是族群基因所携带的一些人性的本能,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改造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丰裕自己的知识,壮大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一种改造社会的能力,并在改造中完成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些精神上的或者物质上的贡献在肉体消亡以后将持续产生对社会的有益影响,完成一代人在整个社会历史过程中应尽的义务。人生是一个轰轰烈烈化茧成蝶的过程,也是一个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艰辛而又精彩。

14岁变得另立独行,变得异常敏感,变得有些失去方向,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会存在偏颇,比如在对待前人经验的态度上,你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看似你给我指出了很多条明路,可是,你是否意识到,你指出的路越多,属于我自己的路就越少。”在你不满的言语里,我明显地感受到你想展翅高飞的强烈欲望,你用你的婉拒奏响属于14岁的最强音,你渴求一个人在这条陌生的路上前突后撞,哪怕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哪怕自己会撞个头破血流,会弄得遍体鳞伤。14岁的每个人都会怀有这种年少轻狂的梦想,会有些许的冲动,会抵触家长指出的捷径,抵触任何基于美好的建议,我只能说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理现象,并且我不否认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让人从苦难中学到很多东西,并且这注定已经成为每个人成长的一部分。

大人们总不会拒绝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各种尝试,“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们支持你们选择自己的路,但是,请不要因为这条路是大人曾经为你指出的你就不去作为,仅凭这条路上存在大人的烙印就排拒在外的做法略显幼稚。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尝试,而且是站在有益的前人的结论基础之上。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也是如此,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陈述,对这些陈述应该怀有敬畏之心。

书上的任何一个定理,哪怕只是短短几行字,都经历过一个也许是惊天动地,可歌可泣,曲折迂回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艰辛漫长,或生动有趣。比如勾股定理,我们从课本上看到的只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结论,长不过三行,记住无需三天。然而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以及背后的故事,却持续存在并作用了几千年。知道吗?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400种,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无论是首相还是平民,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曾对这个结论产生过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索兴趣和使用兴趣。

正是因为人们对经验怀有的敬畏之心,打心眼里接受它,认可它,所以,勾股定理才在数学、建筑、测量等诸多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试想一下,如果你拒绝接受别人的经验,所有的知识你都要自己去证明。在现在这个社会,很明显是不切实际的,比如,你去KFC,吃完了要结账的时候,告诉收银员说:“等一下,我先推理证明一下1 1是否等于2”,岂不是会很可笑?

经验是你完成目标的一个捷径。只要怀有敬畏之心,认可并接受这个捷径,人生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有很多事情,不一定非要亲自去尝试,去碰壁。因为相对于大自然而言,人类是极其渺小的,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也只是闪光的一瞬。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想提升生命的质量,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增加生命的厚重感和密度。在有生之年,把任何事情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诸事皆追求完美,不随意浪费生命的点滴;其二,通过价值延伸生命长度,让它的影响力贯穿整个时间维度,当个体在这个社会中消亡后,你创造的价值依然左右着这个社会的发展。乔布斯属于前者,雷锋属于后者。增加生命厚重感和密度要求你要重视在历史舞台上的每一次出场,延伸生命长度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多读书,丰裕自己的思想;多做有意义的事情,提高生命的质量。

大自然中还存在很多人类所不能揭示的规律和认识,作为一个聪明人,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前人(包括老师和家长)的正确的结论和建议,不能因为它带有某些明显的特征而抵触它,在掌握前人的结论和知识基础之上,更要勇于尝试那些人类尚未完全涉猎的崭新领域的东西,如果我们把精力消耗在一些被大众普遍认知的事物上,并不是很明智的举措。给你一个方向,你也许会走的更快,更有效率。而你未来需要真正解决的不是去探究那些已经存在定理的准确性,你应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去探索更陌生的天地。从幼稚到成熟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就如同大学生毕业前最好要经过职业规划培训一样,有过职业规划的人生就会相对圆满一点。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价值观的宏观定义,是对个人存在意义的一个衡量。我的看法是:幸福是人类存在的最大意义,这种幸福更多意义上是因为你创造了世界价值,幸福了他人而获得的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狭隘的幸福感被解读为自己的快乐,高尚的幸福感解读为他人的快乐。后者是最难培养,却是持续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人类改造社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哺自己和万物,使生存在同一个自然空间的万物和谐共处,共同分享地球带给我们的每一个资源,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收获到滋养、成长和尊重,获得幸福。而在这个终极目的实现的过程中,总会发生利益的冲突,如何定义幸福取决于人类对于价值的追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你的努力使更多人获得了幸福,也许这个过程有快乐也有痛苦,但想想如果确实值得这样做,那一定会收获另外一种幸福,那是一种鼓励,那是一种勇气,那更是一种高尚。

在学习知识阶段,个人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深处对事物的认可度,也就是兴趣。14岁,学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幸福的。兴趣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内心趋向的一种认同,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一直坚信这一点,如果没有兴趣,爸爸不会为了一个程序在电脑前熬夜,如果没有兴趣,爸爸在写书的时候会知难而退。如果没有兴趣,当面对每天要从事的繁琐的工作时,效率不会高,效果不会好,甚至人还会疯掉。

最近几日,在我上下班的路上,一位退休老人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常穿一休闲夹克,轻便布鞋,手持一个及胸的硕大笔杆,每日在休闲广场的方格地上悠然作书,内容大都是些唐诗宋词。笔态优雅,字体端庄,气定神闲,每每完笔,总要驻足欣赏,颇有些自恋,如此坚持未曾间断,我给妈妈感叹道:如此每日为之,必是兴趣使然。这位老人正在享受迟到的兴趣所带来的晚年的幸福,这是内相,而他的站立和行为却给路人一种精神的启示,这是外相。随后我想到了14岁。

如果这位大爷在他14岁的时候能有如此之兴趣和坚守,我想他一定会成为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我有点想不通,为什么人往往在很迟的时候才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发现自己兴趣的时间总是超乎理想的晚,要是把时间提前到14岁,这个社会岂不是会造就一大批的专家学者,可惜的是,我也无法解释,仿佛这一切都是一种内在规律,无可更改。

所以说,如果你在14岁时突然发现了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兴趣,你应该庆幸,你也可以骄傲,屏息凝神,尝试着往纵深里发展一下。我总认为,任何形式和内容的学习都将有助于你智力的快速提高。

当然,也不能过分地夸大兴趣在14岁的作用,在知识面较窄,所学内容相对匮乏的年龄,多角度,大视野地接受知识是必须的,这与兴趣无关。知识是为社会实践服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所以,知识是相通的,零散知识聚合产生的能量是无穷的,不要排拒任何未知的知识。听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欲而为之。”大致的意思就是为应做到三点:有些事情要躬身亲历,做出成就,有些事情要坚决避之,还有一些事情虽然自己不想做,可必须要做。这句话对处在叛逆年龄的你们而言算是总结得很到位了。

首先,学习是学生首当其冲的大事,这种事要有所为,不仅要为还要为出精彩,为出成效。学习不仅包括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课外特长班的学习,包括生活能力的学习,包括良好个人品质的学习。单就课本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把分数考好,还要学会将知识用到生活中。如果你学了物理机械,却修不好坏了的抽水马桶;如果你连个灯泡都不会换,连双袜子都不会洗,连顿饭都不会做,社会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其次有些事情不能为,比如游戏,我个人是极力排斥你玩游戏的,唯美的画面、无限的生命力,刻意构造的情节只是为了满足你某一方面的欲望而设计的一种数字游戏。玩游戏时间过长会导致性格畸形,易暴躁,思维能力迟钝,这种事情不能玩,社会不允许做的,不是你们这个年龄做的所有的事情都要想办法避开或者不要去接触和尝试,比如早恋、吸毒、暴力、恶俗等。最后是有所不欲而为,是指某些你现在想不通不想做,但是却对你有好处的事情,你必须去做。这是强制性的部分,这一部分经常是学校、家庭、社会为了约束你们的行为,提高你们的素质而必须要去做的,虽然有悖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说,但我却认同它。所以,你通常用作业多的理由来推拒课外班作业,这也是不对的。人可以追求自由,但本身不能自由化。处在一个复杂有序的社会里,要明白哪些必须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如果有可能,想办法把要必须做的转化为自己的兴趣,尊重并有效地利用前人的经验,激发自身内在力,趁年轻,脑子好使,多学知识。莫负了韶华的时光,似水的流年。

最后梳理一下我的观点:

l 一个世界性的眼光,可以帮助你解释生命历程中的诸多困惑,让你从生命的低谷走向巅峰;

l 一个世界性的眼光会对未来的事物产生预见性,让你意识到当前学习的正确的目的和意义;

l “探索自然,改造社会,幸福他人”是人生最重要的意义,最崇高的理想和最难得的幸福;

l 对经验怀有敬畏之心,是你能更快到达成功彼岸的有效途径;

l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已是秋中,鸽子从深深的巷子里飞走了,远处传来工地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黄叶从探出墙外的邻家枝头悠然地飘落了,书房窗外的那颗梧桐树,尽管让做墙体保温的师傅砍断了所有的枝干,却又顽强地生出了一树的新芽。在我的眼睛里,这个世界是那么温暖,积蓄着无穷的力量,每一个生命都活得如此精彩,包括你和你的14岁。

加油,孩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