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县清朝县志(清代道光三年临川县志)

​按:在故纸堆里觅得有关临川古迹记载颇为欣喜,临川古迹十之八九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今无可考,所存一二也并非原貌,或重建或捏造。为不使古迹记载就此失佚,遂利用业余时间,零敲碎打数日,断句标点,将道光三年《临川县志•卷十七•古迹志》录为电子文档。因学识疏浅,故纰漏难免,如发现有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灵川县清朝县志(清代道光三年临川县志)(1)

摄影作者:熊娟

西丰故城,在府城西南五十里,本吴西平县,晋改曰西丰,隋省入临川县。(《明一统志》)

定川废县,梁分临汝西北境置定川县,定川即临水也。其治在今之雷坊,去县北五十里。(《名胜志》)按《明一统志》,母城即其地也。

工塘城,在府城东南四十里(《明一统志》),梁周迪筑(《通志》)。《陈书·周迪传》:“梁侯景之乱,迪据有临川之地,筑城于工塘。”

古州城,汝水西临水东有平陆曰,赤冈,古州治也。上有古城唐宝应中太守王圆自赤冈移治连樊小溪之西陲,赤冈治即此。(《名胜志》)

述陂城,在府城西一十五里,今为耕种场。(《明一统志》)宋李浩诗:“荒寒何代城,隐翳尚门户。昔时歌舞地,今人采樵路。”

子城,在今府治前后周一里,湊罗城西,唐危全讽建,宋景定间城犹存,不知何年废。

谯楼,在子城内,仪门前左,唐中和间建,外坏三市。曾子固诗所谓:“翠幕管弦三市晚,画堂烟雨五峰秋”是也。元明两代屡修,俗谓之鼓角楼,燬于天启辛酉,遂移司更于春台。

望云阁,旧子城北门,今名飞云阁。

通教阁,旧子城南门,即今武当阁。

承春阁,旧子城东西,即今春台。嘉庆八年,台圮。邑人危惊肇独力修建费钱三千余緍。郡守邱先德作记,邑人曾祜为之铭,并见《艺文》。

唐钟,高五尺,径三尺,重三千斤。唐大顺元年,危刺史铸,奉于宝应寺,经宋及明嘉靖间寺燬,改建学宫,移钟于树声楼,天启辛酉改名三元楼。每宝兴之岁,钟声清越则获雋多。康熙甲寅正月六日中夜,钟忽堕地,迁入广寿寺数年,复悬鼓楼。乾隆壬戌,郡守唐孝本以春台为郡城最高处,乃辇移而县诸阁。己酉,学使者翁方纲有唐钟歌,见《艺文》。

王右军故宅,在县东南三里。荀伯子《临川记》云: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加迴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塏,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每重阳日郡守从事多游于斯,因立亭,曰茱萸亭。隋开皇十二年,置九仙观,寻又为寺,并废。(《太平寰宇记》)

按:东南三里,当亦《临川记》中语,据当日县治言也。“今旧井”数句,蓋乐史记当时事,《广舆记》以茱萸亭为右军九日游赏地者,误。

墨池,临川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墨池。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南丰集》)池中忽时水黑,辄有物如蜥蜴之状,隐然自水底而出,谓之黑龙士。之试于有司者,每谓此物现,则得人多,往往皆验。(《韩驹杂抄》)又谢灵运亦有洗墨池,在灵谷山白水寺,为灵谷十景之一。

朱井,在郡学文庙西,其泉清洌。(《旧志》)

羊角洞天,抚州谯楼前左,有一卷石,长三四尺,高二尺许,郡人谓之羊角洞天。相传,有人自青城山来,扣石暂开得入见洞府,云所谓羊角者,郡城形势南来东行,而转乎西,昂然若首,有石上出,所以有角之名来。宋绍兴中守王秬,覆以小亭。久之,守林某掘地视之,未数尺,大风起穴中懼而止。景定癸亥,家坤翁更新其亭,而为之记。(《道园录》)

此元后至元三年,监郡塔不台作新亭于羊角石之上,求虞文靖公为之记,胡志录其前一段。如此按宋景定中州守家坤翁作《羊角石记》云,城中脉南来东绕西出突起为州治,势昂如首,州门谯楼位焉。楼前有石堎嶷,名曰羊角豈,谓其出于首耶。此记所谓昂然若首有石上出舆坤翁之记,同其《谯楼记》所称,据地高胜屹然有临者,亦合。又淳熙中州守赵熠建玉茗亭于州治偏西,见山堂之西。《名胜志》云,亭前有石耸立如笋,呼笋石亭。宋人洞石诗有,“玉茗亭西石笋春”之句,是羊角洞天宜在此最西最高之处。今求其遗迹,杳不可得,而府治之东有羊角石。元总管周一山至正戊子于石前建青城书院,亦请文靖为之记。今《道园集》未见此文,然地势顿下,又在府治之东,与家坤翁虞道园所记,最高最西之形势,绝不相类,惜不得《道园后记》观之,姑记其异同于此以备考。

又按:青城书院入废,后易为县丞公廨,出石处旧砌一窝。嘉庆乙亥,孝感王公有棻来此,幕之以板,闻窝中时有风响,以是取庄子扶摇之义与,并记之。

羊脚石,郡东北隅,莲花尼寺门阈下,有石横出,形如羊脚,光莹异常。唐刺史危全讽遣人锄,视石热如火不可近,遂止。(《景定图经》)

按:家坤翁《羊角石记》云:东北千步地顿下,又有石横逸名,曰羊脚,高者为首,则下者当为足。今于东北地顿下处,求此石不可得。城外北厢有羊石径,康熙中寺僧定徹庙记碑,以此为羊脚石,然距羊角石太远,且亦石笋上出二尺余,与羊角石相似,非横逸也。

翻经台,抚州城东南四里为翻经台。宋康乐侯谢公于此翻译《涅槃经》,因以为号。公讳灵运,元嘉初,除临川内史,以昙无识所翻《大涅槃经》,语小质朴,不甚流丽,乃与少门范惠严、匡慧观依旧《泥洹经》共为润色,勒成三十六卷。义理昭畅,质文相宣,历代宝之(颜真卿记)今废

按:东南四里者,时王圆新改城在连樊溪所谓西陲是也,后危全讽改建罗城在城内。

白鹿泉,在废宝应寺。世传谢灵运翻经时,有白鹿跑,地泉涌出。宋陆游诗:泉声落環佩,肝肺为清凉。(《旧志》)

卧冰池,在府城东孝义寺,俗传晋太保王祥故宅。张右丞澂诗:虽赝犹堪赏,前贤况可师。(《旧志》)

忠孝堂,在郡学。宋元祐中建,合祀晋太保王祥、唐刺史颜真卿(详见祠庙),今废。

金柅园,在郡治西,久废,附见宋州守家坤翁《金玉台记》,内云郡圃夙号金柅。自唐末以来,多见于诗人之题咏,莫识为何义?金柅,见姤初六。姤之卦,巽来而乾止之。巽为木,乾为金,故有金柅之象。是邦夙以汝水东南巽为来胜,西北会临水则乾也。郡治亦位于州西北,来于巽,之于乾,可以会风气而发奇秀也。

五峰堂,《景定志》云,在治事厅前之西偏,旧名见山堂,后改名见远。绍兴中,州守张滉重修复名见山,黄次山记。淳熙三年,州守赵熠重修后废。至景定四年,州守家坤翁重建改名五峰堂,久废。(《旧志》)

玉茗亭,在府署见山堂西。宋雍熙间,郡东院产白山茶一株。康定间,州守崔仁冀赋之名之,曰玉茗,谓古村奇花,天下止此一株,在扬州琼花之上,黄山谷、谢文竹、曾南丰皆和之。淳熙中州守赵熠自东偏移于见山堂西建亭,曰玉茗亭。亭前有石耸,立如笋,呼石笋亭。家坤翁重修,今废。

横秋阁,在玉茗亭北。《县旧志》谓,唐危全讽建阁,下为春草日亭。《名胜志》谓,皆宋嘉定中建,今废。

瀛洲亭,在金柅园西,亭中景物为一州冠。宋嘉定中,州守林岊建,景定中,家坤翁重修。(《旧志》)

金玉台,在瀛洲亭北。宋宝庆中,州守薛师且建繁绿亭。景定四年,亭圮。家坤翁重建,改名金玉台,自为记。云:临汝江西涯两阜相望,各以台名,一曰金石,一曰金玉。谓两台为地,灵譬金玉为物之精粹。旧有谶语云,金石台分宰相出。传者以为晏王两相国之祥。郡圃西偏,有亭高耸虚旷,两台仿佛在其前芜秽弗治葺之既成,合两台之象而一之扁,曰金玉(《旧志》今略增)

堰合楼,在府学宫左,一名文昌楼。宋咸淳八年,州守黄震建,自为记。云抚州故老相传有谣曰:文昌堰合状元生。堰在城东杨家、聂家二洲间,其地正与郡学龙首相值。迩年以来,堰忽骤合,余故作危楼百尺于郡学之龙首,俯瞰文昌名之曰,堰合以应佳兆,楼今废。(《旧志》今略增)

按:文昌堰《旧志》未详其处,疑即千金陂。唐初,汝水从此处决口冲成支港,正道淤塞,筑堰堵之,使河归正道,故有金石台分,文昌堰合之谣,蓋正道淤则金石台之水亦枯,堰口合则金石台之水亦壮,金石分入江中,与东厓之玉石俱浮,故堰合则台分,以水分之也。汝水自巽方来,而两台乾方去,故以文昌美其名。宋时,《图经》误以为上直文昌星。黄城记中竝不言此也。《通志》云,堰在汝水之浒,今千金陂决口分支港处,旧有水浒寺,足徵咸通之千金陂,即唐初之文昌堰至颜之土堘,戴之冷泉或即与堰相连,又或谓自文昌桥上至千金陂,皆可名为文昌堰,然必以堰口为主而合之,之力为最大也。

文昌轩,在郡学。宋张澂诗:“峭蒨云烟晓,葱茏草树秋。星文占地谶,巽水直江流。士已歌空谷,贤方待作舟。故应有人杰,高第拟龙头。”(《旧志》)

晏元献故居,在城东隅大臣巷。(《旧志》)

曾文定读书处,在兴鲁坊。(《旧志》)

拟岘台,在城东隅。宋嘉祐二年,州守裴材建,曾巩记。政和元年,州守狄明远重修,谢逸记。国朝知府陈洪谏康熙十八年修,知府陈朗乾隆四十九年修,道光二年知县姜铨捐赀重建,郡人杨頀记,见艺文。

巽溪阁,今不存,相传在岘台傍。(《旧志》)去年七月待试临川,游巽溪阁,江山气象如在冰壶玉鑑中,汝川胜概一目而尽。(宋欧阳澈七夕后一日寄陈巨济诗序)

清风阁,府志在清风门内,与拟岘台近。王安石、曾巩皆有诗(见艺文),久废。

春风楼,在府城城隅桐林岭下,宋州人董居谊建。谊字仁夫,卒官四川制置使,镇静不扰,居乡温和坦易。楼虽圮,乡人犹以春风目之。(《名胜志》)

王荆公故宅 ,在盐埠岭,李来泰有诗见《艺文》。

乳泉里 ,郡有乳泉里。传自宋张氏夫妇孝事其母,母老齿枯,夙夜呼天,跪乳以奉,忽有异僧指其地尺许,泉甘如乳,取以给母,者数年母给而外泉无滴也。(明蔡邦后《乳泉亭记》)今地名乳泉巷,在东隅,泉久湮。

一滴泉,在万寿天宁寺,冬夏不竭。王安石诗:“一滴有源通地脉,半泓无底透湘川”(《通志》)或以为乳泉者非。

拙斋,《宋景定志》云,旧名秋声斋,在治事厅后,仁寿堂西偏丛竹间。淳熙二年,州守赵熠重修,易其名,曰拙斋,晦菴朱子为之记。

平心堂,在府厅后。宋嘉定十一年,郡守赵师夏重建,今废。

仁寿堂,在府治后。嘉定十六年,郡守王槐建,以揭御赐仁寿堂三大字,今废。

望楚台,在府治后。宋张孝祥为州守时创,今废。

怀谢亭,在郡治东园。昔人建以怀灵运也。宋绍兴中,州守张滉易名晞颜,见黄次山《见山堂记》。

明润阁,在府治内。宋景定四年,郡守家坤翁建,久废。

观风亭,在怀谢亭东。宋政和中,郡守刘祐立,景定中废。(《旧志》)

熙春亭,在观风亭之南。景定中废。(《旧志》)

毋不敬斋,《景定志》云,在治事厅之右,嘉定间郡守陈广寿改名师廉,宝庆间郡守薛师旦复旧名,久废。(《旧志》)

见山阁,在通判厅西。宋嘉祐五年,通判抚州太常博士施邈建,王安石作记。嘉定中,通判魏岘重修,林岊记。(《旧志》)

思轩,在通判厅北。北宋至和元年,通判抚州尚书屯田员外郞林慥建,曾南丰为作序。淳祐四年,通判赵宜重修。(《旧志》)

十以斋,少傅益国周公之世子纶以朝请郞通判抚州事公作十以箴送之,蒞官以勤,持身以廉,事上以敬,接物以谦,待人以怒,责己以严,得众以宽,养知以恬,戒谨以独,询谋以佥。庆元三年,朝请至州则以刻石而实之厅事,又以名其斋。(王容记)

风月堂、近民堂,在见山阁下竝。宋淳祐中,通判赵宜建。(《旧志》)

古香堂,宋宝庆三年,通判范兹建。(《旧志》)

泛锦亭,宋嘉定九年,通判赵通建。(《旧志》)

綵侍堂、志隐轩竝。宋淳熙中,添差通判赵潗建。(《旧志》)

虚堂、索笑亭,在旧提举司署。宋陆游竝有诗。(《旧志》)

扶春亭,在提举司后。宋嘉定五年,提举袁燮建,自为记云,临川官舍之旁,光华堂之北,有遗址焉,其前荼靡数本犹茂,问亭名知为霜蕤,蓋因花而然稍增益之,筑亭十有四楹,榜曰:扶春。(《旧志》)

婆娑阁,在尉厅右。宋乾道初,尉韩成章培址,四年尉薛伟建,阁未成,七年尉詹岳成之,许及之作记。云临川尉舍厅之右,窪然不池,折旋余十尺,疎筱旁映,中截修隄,夹植桃李,分种红白芙蕖。尉韩君景达培址,其侧欲结小阁。尉薛君詹君成之,问名于余,遂诵韩吏部之诗曰:我今官闲得婆娑,问君何处芙蓉多。詹君辗然而笑请以婆娑扁之。

洁已堂,在县治后。元知县史仲谦建。(《旧志》)

续骚亭、浴云池,在府治。明景泰中修。(《旧志》)

师蓋堂,在续骚亭前,原名临汝书院,明万历中知府翁汝进易今名。(《旧志》)按:此府署内之临汝书院非城外南湖之临汝书院也。

虞巷,在南隅,虞槃兄弟居。(《旧志》)

玉茗堂,汤若士故居,在县学后,中有揽秀楼、毓霭池、金柅阁诸景。本朝刘命清《玉茗堂》诗:自是遗根分宝应,长留锦句遍青琅。

按:曾南丰谓琼花与此花天下惟一本,琼花可接,而此独出然。家坤翁《玉茗亭记》谓:自南丰后,郡中间有分柯接干别出者然,则宝应之有此花或即宋时郡东院所分。至明尚存其种与昔传有“宝应钟移,玉茗枯之”谶。嘉靖十一年,寺燬钟移,花已枯矣。若士时尚未生,不知遗根分自何年,历几时而又枯。郡守刘玉瓒诗:“琼花零落似唐昌,玉茗堂前更淼茫。异种只应天上有,新愁只遗世间忙。”蓋不可考矣。

树声楼,正对县学。明嘉靖间知县应云鸑建宝应寺,燬移唐钟于楼上。天启元年知县曾化龙改名三元楼,后圮。本朝康熙中重建,乾隆四年复修。

三柏井,在元妙观。(《旧志》)

城西亭,在城西寺。唐戴叔伦有《城西亭野望酬秦徵君》诗,见〈艺文〉。

古南湖,南唐李建勋所开,宋贤题咏甚盛,后湮塞,今称为后湖田。(李来泰《城南遗事记》)

湖上园,在南湖,宋欧阳孕熙诗:石园依树曲,溪水渡云飞。露湿鸣蝉鬓,花香舞蝶衣。照林星月迥,环沼芰荷围。坐对烟霞绕,时通静者机。

青云亭,青云峰在临川治南二里,嘉熙庚子令李义山作亭山巅,名曰青云亭。(《名胜志》)

蔡贤良故居,青云峰下,为宋贤良蔡孝恭所居,屡召不起郡,人为立兴贤坊。(李来泰《城南遗事记》)

天旭楼,青云峰前,有五阜最锐者曰白云峰,太常傅公欃构园其上,天旭楼最为钜观。(同上)

焚书坡,宋蔡元导家贫,取鬻书人担上书,一览成诵还之,其人曰果尔,当焚吾书,元导诵之,其人焚书而去,因名其地为焚书坡。明罗文止建此观堂,其上在观音寺右,东南诸山可俯而数,今废。(同上)

丹井,一在府治西南魏壇,魏夫人炼丹之所。一在灵台乡井山明真观,黄华姑炼丹之所。

鲍公水,在城西,王安石诗:“村南鲍公山,村北鲍公水。”(《旧志》)

罗汉石,城西寺,俗传有罗汉石灵迹。(《旧志》)宋曾季貍有诗。

箨龙轩,在正觉寺(《旧志》)王安石有诗。

醒泉,在正觉寺,李卓吾铭泉名醒泉,其天本然我愿饮此益知延年。(《旧志》)

罗汉松,圆通庵有古罗汉松。(《旧志》)

林秘丞书屋,府城西十五里,五虎台北厓有宋秘丞屋。按:林梦英,字叔虎,淳熙二年第知武冈军,退居城西于金石台上建楼藏书,徜徉山水复除秘书丞,年踰八十卒,人号山房先山。(《名胜志》)

遥碧堂,在金石台。宋黎师侯诗:“三真在天今几秋,瑶林琪树连琼楼。会看云鹤下尘世,金石台前寻旧洲。”

红泉精舍,在明水山。谢灵运《华子冈麻源第三谷》诗:“铜陵映碧涧,石蹬泻红泉。”宋晁百谈作书院于山阳,曰碧潼,曾极筑精舍于寺傍,曰红泉,皆取诸谢诗,今废。(《旧志》)

按:此地红泉无考或以为即今之温泉,要亦溺于谢诗耳,名山胜境,天地之气所钟,人人可以领悟,虽无谢诗亦何损于兹麻源之争,谓之诗癖可也,以之言山则与未尝见山等耳。

石门关,在城西三十里,明水寺前有石双立,号石门关。夹道多古松,开池种莲,土人有十里松风九曲莲之目。(《明一统志》)

按:灵谷十景亦有石门关在郡东,此在郡西,曾极红泉精舍诗:十里长松一幅巾,温汤静濯满衣尘。石门隔断世间事,仙窟能容鹤上人。已主谢公为北道,更依华子作西邻。红泉可酒兼宜茗,便合躬耕老些身。(按:此即以峡蹬之水为红泉耳。)又良安峡亦有石门,曾巩、揭徯斯有诗。

梅福隐居,在嵯峨岭下。(《旧志》)嵯峨岭在四十八都。

徐孺子读书地,在槠山。世传孺子尝读书其上。(《旧志》)

积翠楼,笔架山有永兴观,有积翠楼,白玉蟾修炼之所。有诗曰:万顷平田指掌间,松梢直上与簷干。云粘暮色月华湿,树头秋声天籁寒。窗外好山千翡翠,屋头修竹万琅玕。楼中啸罢玉龙去,浩荡天风生羽翰。

石人,英巨山岩内有石人坐磐石上,体有尘垢,则兴风润,则雨晴日,遍体洁朗,如玉莹净。(荀伯子《临川记》,按:此山后分入金溪县)

石廪,在府城东三十九里,状似仓廪,可容千斛。《临川记》云,廪石开则岁歉,闭则岁丰。今石存而不验。(《旧志》)

仙井,在府城南四十五里戚姑山。相传长安戚文秀之女尝修炼于此,有仙井七,土人能识其处,天旱开之祷雨,辄应山上有仙坛观,下有洗目池。(同上)

试剑石,在雷公山。(同上)

通天洞,在花姑山,游者以足抵石有声镗然。(同上)

九十九井,在府治东南七里。俗传周迪与其夫人约曰:一夕内,汝织再缣,我开百井。至四更,夫人百缣已就效,鸡鸣以绐之,群鸡皆鸣,方得九十九井,闻鸡鸣遂止。乡人即其地立周仙王祠。(《旧志周迪传》)

下马石,在府城东南二十里,俗云:荆公下马处。又曰:蝦蓦石。(《旧志》)

浮邱公祷雨处,在仙桂峰,俗传浮邱公祷雨以桂枝插石罅中。(《旧志》)

双黄井,在府城西四十里,樟原岭侧,其甃及双黄木甑,至今不朽。旧传曾真君炼丹处,乡人立亭其上。(《旧志》)

白鳝潭,在府城北一百里。相传宋晏殊祖葬其处,掘得三白鳝一奔入潭,故名。(《旧志》)

程氏山房,在华子冈,元程钜夫建,揭徯斯有《三月三日陪宪使程公游麻源第三谷宴藏书山房白云楼诗》(〈旧志〉)

寿樟亭,在府城东北清远镇禅居东,山有樟木,一干围三寻,故名。(《省林志》)

石龙,在府城西南二十四里,岩高一丈五尺,周围六百五十步,隐起似龙,有鳞甲,因号石龙。又西南十五里,有石鼓,(《旧志》)《明一统志》云:石鼓或自鸣。

罗汉洞,在新丰乡下墩渡,石洞高广,暑月清凉,旧为游览胜处,后渐荒废,野兽穴踞其中,洞口遂塞。

天然石龛,在长安乡九十七都延寿峰上。(《旧志》)

万里窗,临川邹众仁举名其居室,曰万里窗,既请涿郡卢处道书,其颜复请予为记。(《程钜夫记》)

保养天和精舍,在金石台仙隐观之右阿,宋林梦英山房遗址,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徐琼致仕钦奉敕谕,曰卿其归而保养天和,恐负圣意,买山遗址以作精舍,表以保奍天和。(《徐琼精舍诗序》)

书院塘,在瑶湖乡,乡贤涂几自宜黄迁临川竹山读书处,今立祠祀之。(《旧志》)

隐鹄园,邱子元筑书室于城南,客有题其鑱门之右者,曰隐鹄园。(《傅占衡记》)

藕湖,在金凤桥,李绂诗,见《艺文》。

铁冠道人故居,在莫源,今居人即其苗裔也。(《旧志》)

大乙山房,陈大士书室,以地开如大乙字因名。(《旧志》)

南漈石,全漈之奇钟于一石漈,中居民可数十家,束以山口石立其外,若屏若拱,飞泉十道皆合乎石之前,始落为潭,下瞰黝黑,雹怒霆搫,东入汝水,凡十余里之胜以是石为宗。(《傅占衡记》)

栖霞楼,城西百余步有栖霞楼,临川王营植清暑游焉,罗君章居之,因名为罗公洲楼。下洲上果,竹交荫长,杨旁映高,梧前疏虽,即城隍趣同邱壑。(王韶之记)

杏庭,临川饶君孟持故诗书家,其先祖手植文杏一章于其所居之西,兵火之余,风枝露干屹然苍烟,因树亭其侧,名曰杏庭。(《金华集》)

七宝石岩,在长乐乡五十二都七宝禅林,李鹭洲诗,七宝石悬崖数百尺,下临万丈之深潭。传闻此是老龙宅。

琇水园,吴上舍溥别业,李绂读书其中二年,在新丰乡。(《旧志》)

得胜洲,在古黄家场,康熙丙辰总督董卫国讨平三县余寇,驻兵于此,蔡红毛等降寇皆解散去,因改今名。(《旧志》)

李侍讲故居,上桥寺东为河头市,其列为湖,吾族环湖而居。(《李石台城南遗事记》)

石芝园,园为宗人石台先生别业,既归余而石芝已失,偶提一石似芝,因以名之,又有假山三成颇磅礴,石多窪可用点墨,王殿撰,世琛为题“砚山别墅”四字。(李绂石芝园诗)

万魁塔,在招贤乡,明朱如容倡建。

灵济塔(即仰山塔),唐灵济禅师建在桐林西趾,塔顶古木扶疏,冬夏童童如盖,尤足异也。刘飞诗:永安咫尺是浮图,礙日笼烟绀影孤。四面青山争隐伏,千年古木尚扶疏。仰撑碧落星初坠,俯接平林鸟乱呼。可惜一灯随幻灭,至今还自说虚无。(《广寿寺志》)塔今圮。

神工殿,《广寿寺志》云即今大殿规制宏致,甲于江右,大抵千余年物柱栋亭亭宛如昨构,蛛丝不挂,藻井无尘,画雀夜鼯,杳然迹断。相传殿为神人化身所造,按寺始于梁天监中内史殷钧闭閤卧理习静于此,后遂捨宅为寺。唐乾符中赐额宾国,五代汉乾祐中改永安,宋大观中赐名广寿,寻为神霄宫,建炎中复名广寿,今古迹俱燬,虽经改建难复旧观矣。

龙饮井,在广寿寺神工殿东廊下,泉最甘冽。世传殿东鸱吻每夜垂首下吸井殆尽,井冪三眼,挐攫其二,寺众患之,一日震雷断其尾遂绝,故今殿东角鸱吻缺就尾也。

转轮藏,在藏经阁后,宋淳熙七年守璞禅师建,提举陆放翁记。(《广寿寺志》)

洗钵池,池深不踰丈,广不踰畝,而冬夏不涸不溢,或谓开山禅师所浚洗钵处也。刘飞诗:碧沼春杨缘影垂,老僧洗钵无人知。禅心一片清何似,月在青天水在池。(《广寿寺志》)

瑞芝室,在讲经台左。明天章禅师行业纯一,有灵芝生卧榻下,朝翦而暮复生,人称芝室。禅师揭贞传诗:生来瑞草五云披,挺向桑门另著奇。微笑一花原偶尔,既空五蕴亦胡为。物华久羡婆罗宝,地产犹怜向日葵。伏睹先严余手泽,芝山止水久淋漓。

九曜阁,宋道士丁用平募建于祥符观,乞王安石为之记,今废。

二仙桥,在西门外二里,跨连樊水,明汤显祖《西池望二仙桥》诗:坐看人世小,仙驭白云乡。桥旧有二仙像,后移置西门外关帝庙内,不知何时俗传为连樊二仙,府县旧志均无考或疑王郭二仙郡中经过遗迹甚多,当由此致误,蓋连樊二仙桥者谓连樊水之二仙桥,而俗为连樊二仙之桥耳。

梦川亭,在县署后,康熙十八年,知县胡亦堂建,自为记略,云十五年三月余梦乘舆行山由麓躋巅降于平川,乃登舟乱流而渡,见乎波光容与慨然适志毕济,而觉筮之遇颐之上九,利涉大川,竟補临川十六年二月发会城,于时积雨舆行遇江溢岸断,继以舟楫川原所经无不一如前梦,今斯亭之作非以鸣宴乐侈观游,要以澄心肃志达于从政亦事之大者。因念古人宦迹所至,每有通于神明之德以合乎山川之履,则夫朝夕之间所以将事者,其必思无踰闲而行无越畔,然后不愧乎登斯亭也。

梦欧亭,在兴鲁书院,乾隆四十九年太守陈朗建。太守陈公既建兴鲁书院讲堂,又于讲堂后圃小邱,筑亭于其上,颜之曰梦欧,梦欧居士者,公之所自为也,而以之名亭何也。盖尝谓欧公之学汲汲于尊经,故欧之继韩,继之以道也,非第以文也。讲堂为曾南丰生先故址,南丰尽师事欧公者,亦师之以道也,非第以文也。虞文靖谓子固之学在孟氏,既没千五百年之后求圣贤之遗言,帝王之成法于经,赫然为时儒宗文章特其一事耳。是故韩继孟者也,欧继韩者也,曾又继欧者也。盖公于是喟然于平日之所自号者,若旷世而相感,故即以名亭,以志其瓣香南丰者之有在也。后之讲学者有志于此,则南丰之学可以不坠矣。

兴鲁书院讲堂,乾隆四十九年太守陈朗建。乾隆四十九年太守平湖陈公青柯先生建兴鲁书院讲堂,而自为之记,蓋示人以所当向往也。其大略谓学不可不讲然徒事乎,讲则异同之说起,虽不讲可矣,至圣攻异端。孟子闢杨墨异乎我者也,朱子陆子同乎我者也,以同乎我者而攻之闢之,是犹以手足自相击也,可乎哉。因书而勒之石,使学者知学之不可不讲,而无徒事乎,讲也。呜呼,公欲学者无徒事乎讲,将必汲汲然以其身体之尊德性、道问学,皆中庸之切务,岂得以异同视之哉,欲求孔子孟子之道,舍朱陆其奚由焉。登斯堂者,深体其言而致力焉可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